來源:煙臺晚報
2022-07-09 14:23:07
原標題:憶煙臺第一個地下商場
來源:煙臺晚報
文/高守蓮 圖/孟慶國
當今時代,地下超市商場頗多,可40多年前煙臺的第一個地下商場,您知道在哪兒嗎?
政策鼓勵 人防工程開辦地下商場
1969年珍寶島自衛反擊戰后,為應對前蘇聯和美國的核威脅,上世紀70年代,全國人民在毛主席“深挖洞、廣積糧、不稱霸”號召下,掀起了建設人民防空工程的熱潮。作為海防前哨的煙臺,開挖了“以自然景觀和建筑掩體偽裝,與山體或城市建筑融為一體”的大型防空工程。
1978年,隨著改革開放,防空工程由“戰時防空、儲備物資、應急救援”轉向“平戰結合,開發利用”。黑龍江省哈爾濱市率先利用防空洞開辟了1萬多平方米的“全國人防商業第一街”,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各大城市紛紛打開人防工程的鐵門,把成千上萬的人防設施改變成了提供商業服務的“地下城”。
而彼時的煙臺還延續著計劃經濟的商業模式,日用百貨、煙酒糖茶、五金交電、針紡織品等仍由二級站批發,零售店銷售。糧、油、肉、蛋、冬儲菜等憑票證供應,對人防工程的開發利用相對滯后。
直到1980年,蔬菜副食品公司承擔了在商業人防工程范圍內開辦地下商場的重任,煙臺的人防工程開發利用才步入正軌。
當時的蔬菜副食品公司,下轄41個零售網點和醬油釀造、豆制品生產2個企業,擁有二庫、三仙庫和冷庫、恒溫庫、半地下菜窖、南北露天倉儲配套的大型西山庫及大海陽、東郊、南郊3個蔬菜劃價調撥市場。2000多名干部職工承擔著30多萬人的蔬菜、豬肉、雞蛋、豆制品、水產品和油鹽醬醋等系列調味品的供應,被市政府譽為“特別能戰斗的商業服務隊伍”。公司經營管理聞名遐邇,尤其蔬菜經營在全國大中城市中是唯一微利不賠錢的企業,多次當選商業部和山東省商業系統先進單位,有“墻內開花墻外香”的美譽,承擔人防工程開辦地下商場的任務自然是義不容辭。
南下北上 地下商場籌備千頭萬緒
春節過后一上班,蔬菜副食品公司黨委書記、經理任復新就召開會議,傳達上級布置的任務,親自掛帥成立領導小組。由新中國成立前參加革命的部隊轉業干部、業務科長曲祥臣,儲運科長彭樹芬(兼任商業人防負責人)具體牽頭,從管理崗位和經營一線挑選協調能力強、頭腦靈活的業務技術骨干組成了籌備組。他們到哈爾濱等地參觀考察,對如何利用商業人防工程開辦地下商場進行了詳實的論證和實驗,提出了具體的實施方案,報經有關部門批準,確定在西溝街以西、建昌北街以東、集估西街以北、建昌五巷以南(現西南河以東,萬達廣場錦華街到友誼街)的防空洞內開辦地下綜合商場,面積約5000平方米。
防空洞口掩藏在集估西街兩幢不同形狀的二層樓內,一幢是獨特的八角二層炮樓式建筑,在當時的平房群中鶴立雞群,一樓是一摟多粗的水泥大圓柱,由螺旋樓梯直通二樓和地下;另一幢在八角樓往西五六十米,是一幢坐北朝南的二層小白樓,一層中間的洞口比較開闊。其它洞口在建昌北街居民樓院和原建昌街小學操場。
先期進行的蔬菜、水果等易腐難存商品的保鮮儲存實驗,獲取了大量地下經營溫度條件數據,后根據經營需要,對地下營業場所進行了適當的建設和配套。
空壓機是地下空間正常運行必不可少的設備。為支持開辦地下商場,人防辦公室縮減辦公用房,騰出一半兒北屋用作空壓機操作室和電工室,公司技術革新組和設備室也遷到這里合署工作。由此,小白樓西,在小學操場西部形成了三排平房,剩余場地作為裝卸貨的停車場。
地下空氣流通不返潮,消防安全講衛生,是保證地下商場正常經營的基本條件。在空壓機正常運轉的同時,地下商場各拐彎路口設置了大型通風機,營業柜組配置了排氣扇和立式除濕器。布局安裝了消防栓、滅火器,增設了防蠅、防塵和滅鼠等設施。同時,還配套了冬季增暖的鍋爐和暖氣設施,讓經營者和消費者在地下購物感到安全和舒適。
俗話說,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地下商場作為改革開放的新生事物,誕生于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過渡初期,物資匱乏,許多商品還憑票供應,組織貨源的難度可想而知。
蔬菜副食品公司瞄準了南方改革開放步伐大、經濟發展迅速、商品相對豐富的時機,利用與全國大中城市同行形成的網絡信息優勢,拓寬貨源渠道,擴大經營范圍,并動員干部職工八仙過海各顯其能,提前組織采購商品,保證貨源充足。
以籌備組負責人業務科長曲祥臣為第一任經理兼書記的領導班子,帶領干部職工南下北上,廣泛采購計劃外商品,使地下商場成為煙臺當時經營商品大類最廣、花色品種最多、經營方式最活的大型綜合商場。
聲名鵲起 “一站式”讓顧客趨之若鶩
1981年5月1日,地下商場開業。除了主營菜、肉、蛋、豆制品和油、鹽、醬、醋等調味品及干、鮮水產品等,輔營商品包羅萬象:南北方水果、五谷雜糧、煙酒糖茶、百貨、文具、土產、五金交電、針織、服裝、鞋帽、絲綢、化纖、棉布等花色品種過萬,市民在這里可以享受“一站式”服務。
開業當天,集估西街熱鬧非凡。從八角樓螺旋梯下到防空洞,沿幾級陡高臺階往西便是雜糧、蔬菜、調料、生肉、燒肉、冷飲等副食品和土產、文具、洗化、針織等柜臺依次排開。公司技術革新組研發制作的半自動計量器具首次亮相,取代了敞口水缸盛花生油、面醬、醬油、醋等液體商品用提計量、勺舀稱重的傳統銷售方式,既衛生又準確,贏得了消費者的好評。
最熱鬧的當屬二層小白樓前。一方面是一樓中間的洞口寬敞好走,人流相對多。但主要還是二樓營業廳有當時最流行的結婚必備品“三轉一響”:上海牌手表,鳳凰、永久、飛鴿、大金鹿自行車,蝴蝶、飛人、蜜蜂牌縫紉機和紅燈牌收音機。這些商品原由交電站發票,在百貨大樓等商場銷售。為支持地下商場開業,經地市兩級商業局協調,交電站也給了部分貨源,但需要憑票購買,地下商場上繳票據。
開業在即,交電站分配的自行車還未組裝。地下商場著急,由紀明珠找交電站協商,商場開車從倉庫把零部件運到小北疃組裝廠,先行墊付組裝費,工人加班加點組裝,保證開業時有自行車銷售。
畢竟,交電站分配的品牌貨源與百姓的消費需求是粥少僧多,求票不得的消費者還需要到地下商場自行采購其它“三轉一響”品牌做補充。手表是遼寧產的孔雀牌、聊城產的泰山牌、南通產的南通牌等,自行車主要是飛燕牌,縫紉機是鄉鎮企業產的蜜蜂牌,收音機由春雷牌替代紅燈牌。消費者趨之若鶩。
市面上熊貓牌黑白電視機一票難求,地下商場自采的孔雀牌黑白電視機敞開銷售。公司工會主席史蘊碧帶領采購員到江浙老家一帶采購的真絲制品,種類和花色可與當時的瑞蚨祥媲美,軟緞繡花被面和絲綿被芯更是受到要結婚的青年人青睞。各種香煙、名酒、毛線、羊毛衫、毛巾被等稀缺商品,都是搶手貨。難怪市民們戲稱:“除了天上飛的,地下商場沒有買不到的!”
由于地下商場銷售商品不受票證限制,很快就聲名鵲起,顧客絡繹不絕。
為滿足消費需求,地下商場廣拓商品采購渠道,增加花色品種,銷售迅速增長,倉庫日顯不足,人防辦公室便搬到南大街路南老華聯對面的防空建筑那兒,騰出辦公室給地下商場做倉庫。
那個年代,科學種菜不發達,蔬菜淡季供應不足。為補充蔬菜淡季市場供應,公司在地下商場西北部建立了豆芽生產車間,用技術革新組研制的20多臺大型柜式豆芽機和20口10擔水容量的大口瓷缸,恒溫生產綠豆芽,每天早晨統一配送到各菜店。綠豆芽一經上市廣受歡迎,由補充淡季供應轉為了常年生產銷售。
由于豆芽生產用水量大,離車間較近的針織品柜臺商品受潮,絲綢褪色,很快就從地下調到了地上小白樓內。
6個年頭 地下商場退出歷史舞臺
雖然地下商場的生意紅火,但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經濟飛速增長,物資日漸豐富,商品市場進入雙軌制,二級站逐步取消,地下商場只存在了6年多。
1986年3月,地、市兩級蔬菜副食品公司合并,地下商場從撤銷豆芽生產車間開始,將豆芽機和大水缸分配給菜店自產自銷,其它商品停止進貨,處理庫存,陸續退出經營。
1987年底,人防工程地下商場正式關閉,交還市人民防空辦公室,退出了歷史舞臺。
(感謝煙臺市人防辦提供有關資料)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