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半島網
2022-05-28 14:25:05
原標題:探鏈·生物醫藥 | 要“燒錢”搞研發 更要把“寶貝”留在青島
來源:大眾報業·風口財經
編者按:
實體強,則城市強。實體經濟是青島的立市之本、強市之基。此前接續召開的青島市第十三次黨代會和市兩會上,青島旗幟鮮明地把“打造現代產業先行城市”擺到了今后五年打造“六個城市”總體布局的首位、把“筑牢實體經濟根基,構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現代產業體系”擺在十項重點工作的首位,凸顯了這座城市對實體經濟的重視程度。
如何抓好實體經濟?青島亮明了打法。前不久,青島召開全市實體經濟振興發展動員大會,會上確定了青島未來將重點發展的24條產業鏈。同時,首批47家先進制造業產業鏈鏈主企業和70家產業鏈重點企業也全面亮相。這117家企業也構成了目前青島實體經濟的最強家底。
為了響應市委市政府號召,順應城市發展大勢,今起,風口財經推出振興實體經濟特別策劃——《探鏈》,以產業鏈為單位,通過深入探訪鏈主企業和產業鏈重點企業,全面挖掘不同產業鏈鏈上企業在增強經濟社會發展創立的豐富實踐和典型打法,為青島市振興實體經濟激揚士氣、凝聚合力,打響“工賦青島 智造強市”城市品牌。
首組聚焦生物醫藥產業鏈,本篇揭秘鏈主企業青島正大制藥產業鏈。
風口財經記者 呂華 婁花 王貝貝
“用藥物幫助癌癥患者爭取更多的生存時間。”這是青島正大制藥在過去12年里一直致力于突破的方向。
如今,青島正大制藥和青島海洋生物醫藥研究院、中國海洋大學聯合研發的免疫抗腫瘤創新藥BG136終于進入臨床試驗階段,而BG136上市之后,也將成為世界上第16個、中國第6個、青島正大制藥第4個海洋藥物。
獨攬全國三分之二的海洋藥物名額,青島正大制藥注定要在國內創新藥市場上寫下輝煌一筆。但硬幣總有兩面,個體的成就背后,國內創新藥市場正面臨著哪些前所未有的困境?萬千藥企身在其中,又該如何借鑒青島正大制藥的例子,將眼下的困境逐個突破?
世界第16個、中國第6個海洋創新藥臨床申報
過去一年,創新藥市場締造了一個又一個輝煌。截至2021年12月31日,國家藥監局總共批準76款新藥上市,其中,本土創新藥27款。青島正大制藥和青島海洋生物醫藥研究院、中國海洋大學聯合研發的免疫抗腫瘤創新藥BG136的臨床試驗也已在2020年年底申請獲得NMPA受理。這是中國工程院院士管華詩團隊繼“971”上市之后,又一海洋寡糖類藥物,上市后它將成為世界第16個、中國第6個海洋藥物。
BG136,是從南極海茸中提取的一類β-葡聚糖混合物,可通過激活機體免疫系統、增強機體免疫力,發揮控制和殺傷腫瘤細胞的作用。青島正大制藥研發總監劉振玉向記者表示,雖然目前BG136還沒有進入臨床階段,但按照Ⅰ期臨床申報的適應癥,BG136有望在延長黑色素瘤和結腸癌病患的生命方面做出貢獻。
青島正大制藥兩種海洋藥物
早在2011年左右,中國工程院院士管華詩科研團隊的于廣利教授便開始廣泛搜集世界各地的藻類植物,研究其中的活性成分,終于在南美洲智利附近海域的褐藻中發現了結構獨特、具有天然藥性的褐藻淀粉。
“BG136是青島正大制藥研發成功的第四款海洋藥物。”劉振玉頗為自豪地表示,自1994年公司成立以來,青島正大制藥就充分意識到海洋資源的重要性,并把海洋藥物確定為戰略方向。過去幾年間,青島正大制藥通過與管華詩院士團隊的通力合作,已成功研發出藻酸雙酯鈉片(PSS)、甘糖酯片(海通)和海麒舒肝膠囊、BG136四款海洋藥物,占據全國海洋藥物三分之二個席位。其中,藻酸雙脂鈉片是中國第1個、世界上第5個被國際學術界和醫藥界認可的海洋原創藥物。
“燒錢”的底氣何來?差異化產品線是出路
無論是創新藥,還是海洋醫藥,都需要一段極其漫長的研發過程。更直白點來講,這些藥物的研發需要源源不斷的金錢支撐,往往十幾年如一日。
劉振玉以BG136為例向記者解釋,從2019年BG136項目立項,到2020年底提交臨床申報,兩年時間里花費研發資金兩千多萬元。劉振玉坦言,一款創新藥從開始研發到成功上市,歷時十幾年、花費幾個億已是普遍現象。“幾個億,哪怕只是簡單的存銀行,十幾年之后光利息也得幾千萬吧。”劉振玉向記者開玩笑道。
的確,創新藥的研發是一條無法在短時間內看到回報的“燒錢”之路。敗給時間之后,資本很難在一眼看不到回報的“選手”上繼續押注,這個結論通過相關企業投融資的表現便不難得出。據萬德數據顯示,過去一年里,中國的制藥、生物科技與生命科學投融資數量創下了五年來新低,截至2021年12月中旬,行業累計融資額只有451.57億元,不及2019年的一半。
“研發很難,不研發更難。”青島正大制藥研發副總裁陳陽生表示,當前創新藥領域技術壁壘高,創新藥能為生物制藥企業拓寬“護城河”,否則的話,企業會被淘汰得更快。
那么,在漫長的創新藥研發面前,藥企如何實現資金回籠?差異化的產品線或許是一條出路。
“青島正大制藥現在每年的營業額大約有14個億,我們會拿出一個億去做新藥物的研發。”陳陽生表示,大部分生物制藥企業每年用在創新藥上的研發費用僅占3%左右,而青島正大制藥卻能做到8%。
遠高于行業平均水平的研發占比,背后考驗的是企業的綜合實力。目前,青島正大制藥現有1000多名員工,擁有九個生產車間,產品分為海洋藥物、中藥、化學藥和保健食品四大門類,涉及心腦血管、消化系統、骨質疏松、糖尿病、營養保健等多個領域共60余個品種80多種規格。憑借著豐富的產品線,營銷網絡已覆蓋全國。
中試基地助力產學研一體統籌
對于一個科研項目來講,如何將實驗室里的研究成果就地轉化是最關鍵的一步。然而在這一點上,青島研發的海洋創新藥卻一度面臨被挖墻角的尷尬局面。
2019年,中國工程院院士管華詩團隊參與研發的GV-971,成為16年來全球首個臨床三期試驗成功的阿爾茲海默癥新藥。然而這個項目卻因為當初青島企業前期投入的機制沒有建立起來,只能跑到上海轉化。
無獨有偶,BG136在臨床研究階段時,投資強度從百萬級激增到千萬級,針對高校院所負擔不起的研發費用,上海再次拋出橄欖枝,試圖以10倍的薪酬挖走管華詩團隊。
然而這一次,“后知后覺”的青島并沒有讓科技成果外流。2019年,青島市設立了總規模50億元的“藍色藥庫開發基金”,全力支持和引導青島海洋藥物研發機構與知名藥企、投資機構進行合作,助力解決海洋創新藥物研發成果落地難的問題。而作為生物醫藥產業鏈鏈主企業,青島正大制藥也將“產學研”一體統籌落到了實處。
“青島正大制藥是中國唯一一個國家級海洋藥物中試基地,中試基地相當于一個產學研樞紐。”青島正大制藥總裁王明剛向記者解釋設立中試基地的意義,很多高校師生在研究一個課題時,往往缺少真正能生產藥物的場所,而中試基地則為他們提供了實踐場所,幫助高校課題的研究從實驗室走向了生產車間。
“放眼整個青島市場,青島正大制藥在產、學、研方面應該是做得最好的企業之一。”王明剛毫不吝嗇對自家企業的褒獎,早在2018年,青島正大制藥便與青島海洋生物醫藥研究院、中國海洋大學醫藥學院簽署海洋藥物研發聯合實驗室協議。
根據協議,青島正大制藥與管華詩院士團隊建立互為唯一的戰略合作伙伴關系,又與中國海洋大學聯合創辦國內領先、國際一流的海洋藥物研究開發實驗室,從事海洋活性物質的提取、分離、純化、結構修飾與合成、質量分析、活性篩選與評價等方面的研究開發工作。四年以來,三方通過科技、人才、產品、商業、資本多維深度融合,實現海洋藥物聚集開發、產品成果梯次產出。
然而,深度綁定高校人才資源僅僅只是第一步,對于生物制藥企業并不突出的青島市場來說,如何留住人才才是關鍵。在王明剛看來,生物制藥企業要想實現長足發展,僅僅依靠幾家鏈主企業的“單打獨斗”是不夠的,應該發揮龍頭企業的帶動作用,攪活“一池春水”,共建產業生態圈。“產業是吸引人才的第一步,只有產業做好了,人才能留下。”
企業家說鏈
青島正大制藥總裁王明剛:經過多年努力,青島的生物醫藥產業取得了階段性成效,雖然與上海、北京、廣州、蘇州等前排城市相比仍有較大差距,不過,青島市第十三次黨代會已將生物醫藥及醫療器械明確作為重點發展的十大新興產業之一,青島需要搶抓發展生物醫藥經濟的機遇,加快布局,發展新的可能。
對于青島生物制藥市場來說,如何留住人才才是關鍵。生物制藥企業要想實現長足發展,僅僅依靠幾家鏈主企業的“單打獨斗”是不夠的,應該發揮龍頭企業的帶動作用,攪活“一池春水”,共建產業生態圈。
能夠入選青島市生物醫藥及醫療器械產業鏈鏈主企業,是對我公司研發及經營成果的充分肯定。我們也會借此東風,搶抓發展生物醫藥經濟的機遇,加快布局,開辟新的可能,繼續提升核心競爭力,推動生物醫藥創新產品研發、科技成果轉化,推動提質增效升級,全面提升公司在生物醫藥產業競爭力,為青島生物醫藥產業發展貢獻力量。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