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大眾報業·大眾日報
2021-05-12 06:05:05
原標題:尋找外事中的紅色印記|孔繁森:外事活動也內行
來源:大眾報業·大眾日報
□ 本報記者 戴玉亮
“獻禮建黨百年——尋找外事中的紅色印跡”專題宣傳活動,選擇在聊城啟動,地點定在孔繁森精神黨性教育基地服務中心(孔繁森同志紀念館)舉行,不無道理。因為在外事活動上,孔繁森也是一位行家里手。
5月8日,記者來到莘縣國有馬西林場。一個由平房構成的大院,和門口一塊寫著“世界糧食計劃署(WFP)中國2606項目部辦公舊址”的牌子,是這個林場成長的見證。資料顯示,馬西林場經營總面積10912.9畝,分設7個營林區,有林地面積9000畝。當地干部稱,這個林場不僅在防風治沙、改善氣候、促進農業豐產豐收等方面發揮了顯著效益,還提供了大量的林產品。
深入馬西林場,放眼望去,一排排高大的樹木齊齊列隊。在這初夏時節,林場綠蓋遮天,清風拂來,植物本真的氣味使空氣更加怡人。這片魯西的大“肺”,被當地人稱為“馬西綠洲”。
馬西林場的形成與發展,與孔繁森密切相關。1981年至1985年,孔繁森在莘縣任縣委副書記。世界糧食計劃署援助中國的2606項目,即莘縣造林工程在1982年至1988年間執行。
歷史上,莘縣境內的黃河故道形成高低起伏的沙丘荒漠,帶來嚴重的風沙危害。20世紀50年代初,當地建立國營王奉苗圃,1962年苗圃改為國營王奉林場,面積2907.9畝。為進一步治理沙荒,1980年7月,當地從林場周邊新征沙荒地8005畝,面積擴大到10912.9畝,定名為國營莘縣馬西林場,并開始大規模植樹造林。1982年,世界糧食計劃署投資2000萬美元,以馬西林場為基礎,在馬頰河以西4個鄉鎮營建2606項目林。
1984年3月,世界糧食計劃署通知莘縣,于6月到莘縣對項目一期工程進行中期評價,以確定項目是否繼續執行。這個中期評價至關重要,既關系世界糧食計劃署是否同意莘縣續建二期工程,更關乎國家聲譽。莘縣縣委研究決定,接待工作由孔繁森總負責。
馬西林場負責人石斌回憶說:“孔書記對準備工作要求十分嚴格、細致。現場路線、訪問農戶的安排、接待條件的改善、外賓的生活習慣、服務員的禮儀、服務等,他都布置得一清二楚。他常說:周總理說過,外交無小事。因此,方方面面都要十分注意。”
1984年6月下旬,世界糧食計劃署考察組一行4人在莘縣考察了3天,并給出了如下評價:“對項目出色的質量和工作的高效率印象很深。”項目二期工程因此順利進行。
1988年,10萬畝林海建成,馬西人民戰勝了風沙災害,農業生產條件和人民生活水平大大提高。
1985年,孔繁森離開莘縣,但不管到哪里工作,他始終惦記著這個項目。孔繁森二次進藏后,幾次寫信詢問項目林管護情況。他說:這片林海來之不易,是馬西人的命根子。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