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人民日報客戶端山東頻道
2021-04-28 09:01:04
原標題:山東省泰安市:新中國泰山植樹造林歷程 再現齊魯青未了
來源:人民日報客戶端山東頻道
一代精神看翠靄,千年物色在蒼林。4月的泰山,雄偉壯闊的山峰上覆蓋著郁郁蔥蔥的綠色植被,點綴著數以萬計的古樹名木,漫山遍野的森林和點綴其中的各色花兒,讓人心曠神怡。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作為世界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的泰山,有深沉厚重的歷史文化底蘊,更有造化孕育的豐富生態資源。曾幾何時,“峨峨東岳高,秀極沖青天”是泰山留給古人的“綠色印象”,但近代以來,內亂不已,泰山名木古樹、珍稀植被被破壞殆盡,曾經的“青未了”一度淪為“赤無毛”。
新中國成立以后,泰山迎來了新的生機,黨和政府對泰山不斷加大保護力度,在泰山上發起了一場前無古人的植樹造林戰役。經過幾代人持續不斷的努力,泰山終于再現了“齊魯青未了”的壯美景象。四季常青、三季有花,從森林覆蓋率不足2%到現在的95.8%,泰山70多年來的綠色轉身正是泰山兒女在黨領導下矢志不渝、艱苦奮斗歷程的生動演繹。
古木參天宇 歷史悠悠遠
泰山自古時就多樹木,史書上曾有“茂林滿山,合圍高木不知有幾”“朱櫻滿地,古木參天”“凌漢峰南竹樹森森,未見先鳴”“盤道兩側,茂林澗草”等記載。自古以來,泰山綠化便是人們關注的重點,上至帝王將相,下至黎民百姓,無不把綠化保護泰山當成自己的職責和義務。
據考證,漢武帝劉徹曾八次登封泰山,植柏樹千株。在泰山紅門盤道起始處,關帝廟后院有一株古柏,相傳就是當年漢武帝到泰山封禪時所植,樹齡約2100歲,被譽為“漢柏第一”。漢代,專門設有郡守管理泰山事務,還設有山虞長管理廟宇、山林;漢代以后,朝廷設有管理泰山的專職岳令、廟令;唐玄宗封禪泰山時曾降旨“近山十里禁止樵采”;宋真宗登封泰山詔諭“樹當道者勿伐”。
自唐代到宋代、金代、元代,因有護持山林之詔令,泰山原生植被保存較好,但到了明代,兵匪伐木破壞了泰山山林,清代又進行了大量補植。
清康熙六年至十七年(公元1667—1678年)重修岱廟,首開“國家撥款在寺觀內植樹”的先河。后來寺廟宮觀開始在泰山興建,在其院內及周圍廣植樹木、花草成為常見綠化手段。如今,在泰山眾多的寺廟宮觀中,都有遺存百年、千年的古樹名木。這些古樹在人們的管理愛護下,至今樹姿婆娑、生機盎然。
《泰山種柏樹記碑》
《泰山種柏樹記碑》碑陰的刻文(局部)
“岱宗坊至紅門種柏二千一百八十六株;東西眼光殿種柏一千株;紅門至萬仙樓種柏四千五百十六株……”這是紅門宮前《泰山種柏樹記碑》碑陰的刻文。泰山景區紅門管理區副區長宗世強介紹,這是目前唯一詳細記載古代泰山大規模植樹造林的碑刻,根據碑文記載,清嘉慶元年(1796年),從岱宗坊至升仙坊的泰山盤道旁,泰安知府金棨主持植柏千株,山東布政使康基田主持增植萬株,次年,康基田又令金棨主持募捐植樹萬株,3年內共植柏2.3萬株。石碑背面詳列了植樹的地點、株數以及植樹者的姓名、官職,類似于現在的工程說明書。200多年過去了,碑文中提到的景點大都存在,沿著紅門盤道一路前行,路兩側的大多柏樹都是當時所植。
“植松千株于東山之坡”,在紅門宮飛云閣北約5米處盤道東側有一處《陽邱王母賢德碑》,這塊立于清咸豐五年(1855年)的石碑,記載了民間人士在泰山植樹造林的故事。“這些碑刻,都說明了自古以來人們對泰山綠化的重視。”宗世強說。
泰山森林病蟲害防治檢疫站站長申衛星介紹,雖然千百年來泰山的樹木受到了從皇家到民間的保護,不斷增植,但仍然沒有逃脫一場場戰亂帶來的浩劫。泰山上的林木被破壞最為嚴重的就是清末之后的近百年,連年戰亂,國弊民窮,對泰山疏于保護,山上植被損失慘重。1926年—1946年,泰岱古樹被遍伐,泰山幾乎變成了荒山,植被質量達到有史以來的最低限度。
翠綠茂密的泰山植被
日月換新天 艱苦玉汝成
“泰山的天然林,僅見于山前海拔1000米以上的對松山及山后的后石塢,在兩處的陽坡上,尚存著稀疏生長的老齡油松林”“泰山海拔1000米以下除普照寺(山麓地區)附近有人工的幼齡側柏林及散生的栓皮櫟、麻櫟、毛白楊及沿石級正道(指紅門至南天門盤道)兩旁的側柏大樹之外,沒有其他的森林”“只剩下殘林3000畝”。申衛星說,新中國成立之時泰山只剩下童山禿嶺,滿目荒蕪。
1948年,泰安城解放,當年9月,泰山專署就頒布了《關于森林樹株保護的布告》,要求“愛護現有樹株,獎勵封山造林,鼓勵在山荒空地種植果樹、桑樹”。20世紀50年代,泰山打響了一場世所罕見的植樹造林戰役。“那時的泰山,森林覆蓋率不足2%,幾乎是一座禿山荒嶺,滿目瘡痍。經歷過戰火洗禮的第一代泰山林場人,響應黨的號召、聽從黨的召喚,面對嚴寒、風雨、干旱、糧食緊缺、山高路險的惡劣環境,無論春夏秋冬,不分男女老少,官兵一致,住石屋、搭窩棚,伴著長風和寂寞,守望泰山四季常青。連續15年的封山造林,泰山林場人留下了46個石屋子,800余個帳篷,植樹造林18萬畝。”申衛星說。
泰山綠化在短時間內取得成績,離不開第一代泰山林業人,查丹宸、徐智臣、劉子升、李星三、張耀南等第一代老場長們,都是經歷過血與火考驗的老八路,他們秉承著“對黨和人民無限的忠誠”和“對泰山無限的熱愛”,無私奉獻、不計名利、默默無聞地創造著有史以來,泰山綠化的最偉大奇跡。特別是泰山林場的第五任場長張耀南。1959年9月,張耀南任泰山林場場長,為了解泰山實際情況,年近花甲的張耀南不顧體弱多病,迎著凜凜山風,爬山過壑,跋涉在深山叢林中,進行實地勘察,走遍了分布于泰山各處的每個分場。經過詳細深入的調研,張耀南主持制定了《1960~1967年泰山林場八年發展規劃》,提出“泰山是旅游勝地,泰山建設要和發展旅游業、美化人民生活相互促進”的工作方針。20世紀60年代后期,通過全體林場職工的努力,基本實現了“把泰山建設成一個四時有花,無時不綠,樹種豐富多彩的山岳公園”的規劃設想。
“搞工作要聽黨的話,走群眾路線。”這是現年88歲高齡的泰山林場原高級工程師賈永權在1958年12月1日工作日記中的一句話。賈永權和老伴兒王哲群都是新中國成立后第一代泰山林場人,為泰山綠化傾注了一生心血。
1956年,23歲的賈永權從山東林業學校(已并入山東農業大學)畢業,到泰山林場工作,看著昔日雄偉的泰山變成了光禿禿的荒山,血氣方剛的賈永權擰緊眉頭,握緊拳頭,暗暗下定了要把泰山建設好的決心,這一干就是41年。用賈永權的話來說,就是一輩子就干了一件事——栽樹。
“泰山綠了,我們的頭發白了。”已經記不清植樹造林往事的賈永權,依舊牽掛著泰山上的綠化,連夜里做夢都是在種樹。王哲群說,賈永權當年是泰山林場“一支筆”,更是泰山的“活地圖”,作為技術人員,賈永權為勘察泰山哪個地方適合種什么樹,走遍了泰山的角角落落。
一個草帽、一件蓑衣、一個籃子、一把?頭,這就是泰山林場人的裝備。王哲群回憶,造林分為春季造林、雨季造林、冬季造林,用?頭刨個坑塞上泰山上自己育的樹苗,用腳一踩就走,成活率達90%。為了植樹造林,工人們都是天剛亮就上山,天黑后才收工返回,每天風餐露宿,涉澗越險,在無法攀緣的絕險之處,就用繩索吊植幼苗,或是將種子糊在泥球上,拿著土包籽粒拋擲,讓樹種在懸崖裂縫中發芽生長。
“橫看成行、三角定株”,賈永權說,這是泰山人工植樹造林的特點。1987年,泰山申報世界遺產時,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官員盧卡斯來到泰山,當時泰山新樹已冠蓋如傘、錯枝連根,面對茁壯生長的茂密森林,這位足跡幾乎遍及全球的世界自然、文化發展史專家,最初怎么也不相信泰山森林是人工培植的。為此,賈永權在泰山上選取不同地點,現場用“三角定株”理論,展示了人工造林橫看成排、豎排成列的規則性,以及分片區分種類的植被樹木。盧卡斯看后,連連贊嘆:“這是中國人創造的又一個世界奇跡。”
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植樹造林修枝
泰山林場職工在泰山上植樹
人功方峻極 綠化到山椒
在泰山紅門入口萬仙樓西側,矗立著一塊大型浮雕,浮雕中間,一群人簇擁在一名瘦高的男子周邊,背景中的人們荷鎬刨土、擔桶挑水,一派熱火朝天的景象。這是泰山植樹造林紀念碑,立于1998年,表現了20世紀50年代末至20世紀60年代末泰山林業工人綠化泰山的場景,浮雕中間的男子就是將余生歲月全部貢獻給泰山綠化事業的張耀南。
紀念碑周邊,老一輩林場工作者植下的樹苗,已長成茁壯的茂密森林。今天的泰山也已是冠蓋如傘、樹木參天,樹種豐富、林相多彩,成為長江以北人工綠化最好的大山之一。申衛星介紹,1961年5月8日,郭沫若游泰山,從岱廟北望,發現泰山并不十分高峻,而且林木不及南方蒼翠,即興寫成《在岱廟望泰山》,詩為“秦刻殊非古,泰山不算高。只因天下小,致使仲尼驕。工部猶堪笑,浮夸徒自豪。何嘗青未了,但見赤無毛”。但經過實際攀登之后,郭沫若發現在山下看時山不高,樹木也顯得很少,一旦登臨大有不同,就改變了原有的想法,把原詩改為“磴道七千級,泰山不算高。只緣天下小,遂使仲尼驕。實事唯求是,登臨豈憚勞。人功方峻極,綠化到山椒”。“郭沫若的詩經修改后作為《登泰山雜詠》六首之一發表于1961年5月14日的《大眾日報》,后收入《東風集》。”申衛星說。
三分栽七分管,植樹造林之后,最重要的便是山林的管護。近年來,泰山林場大力推行“森林健康”理念,以森林可持續經營理論為依據,結合自身實際,明確了泰山森林的主導功能為生態服務功能,確立了培育健康風景林的工作目標,重點在營造有泰山特色的近自然森林、古樹名木養護、有害生物防控、多樣性保護和科學研究與監測等方面開展了工作。泰山林場也已成為融生產經營、教學實習、科研、科技推廣示范、森林旅游為一體的生態公益型林場。
翠綠茂密的泰山植被
“泰山是我另一個家,要把老祖宗留下的東西,保護好、研究好、傳承好,這是我們最大的責任。”這是南天門管理區原書記、區長、林業高級工程師陳和義常掛在嘴邊的話,樸實無華的話語道出了泰山人對泰山的忠誠和熱愛。“綠水青山”離不開每一名泰山林業工作者的奉獻,扎根泰山30年的天燭峰管理區“林二代”趙明、泰山森防站張興忠,巴山管理區蔡曉波、曹明建,櫻桃園管理區張昭勇、住增強,玉泉寺管理區謝傳朋、付衛東,紅門管理區李曉森,南天門管理區宋云華,彩石溪管理區田文申……一個個愛崗敬業、艱苦奮斗、無私奉獻的典型,展現了泰山人對泰山的無限熱愛。
“泰山連續32年無較大森林火災,連續33年有蟲不成災,連續13年將美國白蛾擋在景區之外。特別是面對全球最具危險性、毀滅性的森林災害之一,被稱為松樹‘癌癥’的松材線蟲病,泰山林業人毫不退縮,克服研究資料不全、技術措施不成熟、資金不足、山場施工環境惡劣等重重困難,取得了松褐天牛蟲口數下降80%的好成績。”申衛星說。
“我昔少年日,種松滿東岡。”泰山是承載傳統文化的歷史之山,在一代代泰山林業人的努力下,泰山不僅成了展現齊魯大地生態文明水準的自然之山,更成了一座凝結著泰山兒女創業歷程的奮斗之山、精神之山。目前,泰山的森林覆蓋率已達到95.8%,蘊含著近4500種動植物種類。到泰山游覽,走在蔽日的濃蔭里,在岱頂俯瞰連綿起伏的森林時,仿佛仍能看到當年泰山人披著蓑衣在雨中挖坑植樹的場景,山下,新一代泰山兒女接過先輩的接力棒,正以同樣的姿態和干勁向著更美好的明天奮勇向前。(來源:泰安日報 作者:劉小東 魏寧 陳陽)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