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大眾報業·大眾日報客戶端
2021-04-27 10:24:04
原標題:萊蕪礦業:魯中腹地的“鋼鐵糧倉”
來源:大眾報業·大眾日報客戶端
北緯36°、東經117°,有一座古老又年輕的礦山——萊蕪礦業有限公司(下稱萊礦),正在拔節生長。
建礦63年,礦區內的城子縣、鐵牛嶺鐵礦遺址,卻把采礦歷史提前到距今2000多年前的漢代。在超過一甲子的發展史中,萊礦和著祖國鋼鐵工業的發展節奏,發揮魯中“鋼鐵糧倉”的獨特優勢,演繹了具有鮮明特色的“貢獻曲”。
這座位于萊蕪戰役發生地的革命老區礦山,曾先后隸屬于山東省冶金工業總公司、萊鋼集團,現為山鋼集團礦業公司參股、多元持股的有限責任公司。自1958年建礦至今,萊礦累計為新中國工業發展貢獻3667萬噸鐵礦石、鐵精粉2028萬噸、完成工業總產值122.31億元,其創新采用的“井下近礦體頂板灰巖帷幕注漿堵水技術”,攻克了礦山與城市和諧共生的世界難題。
厚重底蘊孕育鋼鐵雄心
這是一塊具有光榮革命傳統的紅色圣地。
楊廣杰、徐孟光、陳廷忠、徐成法、婁元清、張延慎、朱清明……這是萊礦47位開拓者名字的一部分,這些名字,莊重、溫暖。
1958年6月16日,在萊蕪城北一條叫做黑峪溝的山谷中,正是這47名漢子,組成山東省冶金工業局萊蕪鐵礦籌建處,帶著6把鐵鎬、24把鐵锨、8個抬筐、12根扁擔,冒雨在馬莊工區205米平巷北明塹破土動工,揭開萊礦人艱苦創業的序幕。已探明1.7億噸高品位鐵礦資源,猶如沉睡的“聚寶盆”,開始被喚醒。
“建礦初期,生產、生活條件非常艱苦。”原萊礦副礦長、總工程師王寶慶回憶,“萊礦人用高粱秸、谷草搭起臨時工棚,使用鋼釬、鐵錘、鎬頭、抬筐、扁擔等簡陋工具,依靠雙手和雙肩開始礦山建設。”
在漫長的生產建設過程中,萊礦人矢志不渝、頑強拼搏,困境中不屈不撓、躬背而行,為礦山發展奠定基礎。
百里礦山托起十里鋼城。
萊礦在上世紀70年代,形成馬莊、趙莊、業莊、谷家臺、鐵銅溝和溫石埠,機修廠、選礦廠的六礦二廠格局,礦區從溫石埠鐵礦到鐵銅溝鐵礦,連綿百里。
“先有萊礦,后有萊鋼。因為有了萊礦的礦石資源,萊鋼才落子贏牟大地。”王寶慶介紹,“作為萊鋼的原料基地,萊礦在萊鋼發展和國家經濟建設中作出了突出貢獻。”
輝煌之后,各種問題也接踵而至:隨著70年代的大規模建設,使萊礦形成攤子大、人員多、效益差的現實。
80年代,由于國民經濟調整,建設中的谷家臺鐵礦和業莊鐵礦轉為緩建,鐵銅溝鐵礦和趙莊鐵礦因水文地質條件發生變化,先后停產。萊礦的生產建設進入異常艱難時期,鐵礦石年產量驟降至18.16萬噸。
礦山岌岌可危,依靠礦山生存的7000多名職工怎么辦?“破解困局,必須依靠科技進步。”礦山領導班子對時與勢清醒洞察,作出對安與危的深遠布局。
科技創新成為礦山的鮮明品格和不懈追求。從1992年開始,萊礦業莊鐵礦探索引用“分段落礦河砂膠結充填”等充填采礦方法,不僅盤活存量資產,也為建設無公害礦山完成初期探索,使業莊鐵礦形成年產15萬噸原礦的生產能力,礦石回采率提高到90%以上。
為恢復賦存量最大的谷家臺鐵礦,萊礦人不畏艱難、孜孜以求,經過艱辛鉆研,確立“不疏干、不改河、不塌陷、不搬遷、不還水”的谷家臺建設“五不”方針,使這個地質條件極為復雜的大水礦山恢復建設成為可能,并與1992年9月動工恢復。
攻堅克難、求變創新,不斷墊高發展空間,萊礦終于迎來扭虧曙光。2002年,在她44歲之時,一舉摘掉虧損多年的帽子,實現盈利800多萬元。
蓄勢待發的萊礦,其后于2007年完成主輔分離,改制為國有參股、多元持股的有限責任公司。實現體制機制轉換后,激活蟄伏的潛能,萊礦實現跨越式發展。2016年萊礦登上年產鐵精粉百萬噸的新臺階,井上井下舊貌換新顏。
2020年,萊礦生產鐵礦石190.68萬噸,生產鐵精粉118.06萬噸,實現利潤3.17億元,上繳各項稅費1.99億元,多項經濟技術指標創出歷史最高水平。
向歷史的深處探底,到初心的來處溯源,以“誠信、敬業、自強、超越”的礦山精神始終滋養著這座礦山的生長。萊礦建設者以久久為功、堅如磐石的信念,一代接著一代干,將蒼茫的荒原變為發展的熱土,賡續深厚的紅色基因,照亮打造百年礦山的征程。
褐色石頭托起魯中鋼城
這是一座在城市地下開采的礦山。
湖山覽翠、蘆花飛雪,山林疊瀑、鳥語蟲鳴,高聳的井塔樓和濕地公園融為一體。走在這個距離市政府不足2公里的雅鹿山公園里,你一定想象不到,腳下400米深處,是正在開鑿生產的萊礦馬家莊鐵礦。一塊塊褐色的鐵礦石經過采、選、加工,將被運到鋼鐵產線。
萊礦所屬萊蕪地區眾山環繞,北有泰山、東有魯山、南有徂徠山,呈一向西開口的盆形,大汶河在此流淌千年,萊礦就位于盆地東部。
“萊礦最大的資產是礦,最大的困難是水,最突出的特色是無公害開采。”萊礦董事長張龍平介紹,“我們研究實施了‘井下近礦體頂板灰巖帷幕注漿堵水’獨有核心技術,不僅保護了地下水資源、把不可開采礦山資源變為可采礦山資源,并實現了地表不塌陷、村莊不搬遷、河流不改道的社會效益,展現了礦山與城市和諧共生、融合發展的美好畫卷。”
昔日的萊礦也曾和眾多礦山一樣,在為國家經濟建設作出突出貢獻的同時,形成地表大面積塌陷、尾礦大量堆積,給屬地生態環境帶來了一定影響。
面向打造百年礦山的愿景,萊礦對準制約礦山發展的根本,誓要破解生存最脆弱、最大風險所在——通過攻克生產工藝技術,實現有效治水,確保本質化安全,解決礦山與城市和諧共生的世界難題。
上世紀90年起,萊礦聯合東北大學、長沙礦山研究院,探索充填采礦法和坑下近頂板灰巖帷幕注漿堵水新技術,致力于研究現有資源綜合開發和工業“三廢”綜合利用。
萊礦副總經理馮偉說:“萊礦谷家臺、業莊兩礦床的賦存條件不適合傳統的疏干采礦,按現有的技術無法開采,因此,從1992年起,我們連續8年累計投入6個億,逐漸探索形成一套適合萊礦地質特點的井下注漿堵水、不疏干膠結充填采礦方法——全覆蓋、無縫隙立體注漿技術,成功地把大水礦山業莊鐵礦從一個不可開采的礦山,變為全國著名的可開采礦山。”
“礦體上盤灰巖注漿補漏治水技術”“全尾膏體膠結充填采礦技術”——這兩項萊礦研發形成的核心技術,先后在谷家臺鐵礦和業莊鐵礦實驗成功,在馬莊鐵礦得到推廣,逐步發展成為具有萊礦特色的“無公害礦山采礦新模式”,走在了世界行業前列。
翻開《萊礦科技興礦論文集》,書中收錄了采礦、選礦、水文地質測量、機電建井建筑、環境保護、政工醫療管理,6大類別80篇科技成果。
書的序言中,有這樣一段話:“空場法和崩落法采礦確立了萊礦在國內地下黑色礦山的領先地位,充填采礦走在了國內礦山的前列,井下近礦體頂板灰巖注漿堵水不疏干采礦創出一條井下大水礦山防治水工作的新路,選礦技改技措工程為經濟效益的增長插上了騰飛的翅膀。”
每一個科技進步的成果,如涓涓細流匯聚,創造著萊蕪這座城的高度、浸潤著這座城的溫度。
攜手奏響產城融合之歌
這是一方湖山覽翠、職工幸福的和諧家園。
春夏之交,來到萊礦礦區,處處皆美景。
馬莊鐵礦之上,勝利公園、雅鹿山公園里,松林陣陣、凈水潺潺;選礦廠循環水的水池內,魚兒歡躍嬉戲忙;郁郁蔥蔥的礦區路旁,豎立的空氣檢測器上顯示PM2.5排放為0。綠色發展理念浸潤著這座礦山的“顏值”和“氣質”,“無尾礦、無廢渣、無廢水”及“水源不污染、地表不塌陷、村莊不搬遷、河流不改道”的萊礦無公害開采模式,為全國同類企業環境保護及生態平衡提供了典范。
2012年4月,萊礦被國土資源部授予“礦產資源節約與綜合利用專項優秀礦山企業”,萊礦所屬的馬莊鐵礦被授予國家級“綠色礦山企業”、谷家臺鐵礦被授予山東省“綠色礦山企業”。
如果說綠色礦山建設改變的是萊礦的“容顏”,那么智能礦山建設改變的則是礦山的“內核”。萊礦谷家臺鐵礦依托萬兆環網、工業云中心、UWB精確定位系統等先進信息化技術,實現高精度人員定位,智能設備集中控制,災害超前預警和可視化綜合展示,對工作面人、機、環無盲區綜合在線監控,全面提升了礦井自動化、信息化、智能化水平。
礦山日新月異的發展,不僅反哺地方區域經濟,更讓職工的幸福感、獲得感與日俱增。
2011年底,萊礦提出“技術革新、設備更新、管理創新”發展戰略。引進瑞典阿特拉斯大型鑿巖設備應用于井下,先后招錄大專以上學歷畢業生取代綜采一線職工,各項管理舉措陸續出臺實施。
畢業于青島科技大學機械自動化專業的孟杰,是萊礦招錄的第一批技術工人。“我是2009年入職的,入職就在井下工作,那時的巷道只有不到2米高,巷道內的生產材料運輸全靠人工搬運,50斤的水泥,有時我要扛著走完500多米的折返斜坡。”孟杰扶了扶眼鏡、笑著回憶,“現在,礦山大變樣了,巷道4米多高、5米多寬,我們都能開著汽車下井,生產早已實現機械化、智能化。”他也于去年初,晉升為谷家臺鐵礦掘進隊隊長兼黨支部書記。
與孟杰一同晉升為綜采大隊隊長的張超,是2011年成為礦山人的。工作十年間,伴隨著萊礦的跨越式發展,張超的收入也同步增長了13倍。憑著良好的收入,他在城里安了家,過上了有房有車的幸福生活。
張超說:“我們對礦山人的身份有很深的認同感、自豪感,很珍惜現在的幸福生活。”
這樣幸福也可以傳遞。
“萊礦為我們修了這座橋,雨季,我們再也不用涉水過河了。” 谷家臺鐵礦緊鄰的時方下村民老王說的是2020年,萊礦出資400萬,在他們村的嘶馬河上,修建一座橋梁,極大地方便了村民出行。
歲月沉淀,光陰饋贈。如今的萊礦,機制活、產業優、職工富、生態美相得益彰,讓人不由得“多看幾眼”,甚至禁不住“高看幾眼”。
“我們要堅決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秉承安全發展、綠色發展、智能發展、和諧發展的理念,向著百年礦山的目標接續奮斗。”萊礦董事長張龍平謀劃著更高遠的未來。(大眾報業·大眾日報客戶端記者 左豐岐 通訊員 黨淺 賀明峰 報道)
責任編輯: 楊輝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