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濟南日報
2020-03-17 09:08:03
在疫情防控中,有這樣一群“青”力而為的抗疫青年,他們的臉龐還稍顯稚嫩,但眼神卻充滿堅毅。他們逆風前行,“我是學生黨員!”“我年輕,讓我來!”……他們自亮身份,勇敢擔當,積極投入疫情防控之中,充分發揮了青年生力軍和突擊隊的作用,展示了“戰疫”中激情澎湃的青春力量,“青”力而為,讓青春在戰“疫”中閃耀。
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是青年志愿者的戰場。濟南數以萬計的青年志愿者迅速集結,在“防護措施不到位不上崗、培訓不到位不上崗”的原則下,分批次投入到疫情防控阻擊戰中。以青春之我,用青春之力,在戰“疫”前線筑起了一道青春的長城。截至目前,全市參與疫情防控的青年志愿者達到17596人次,累計服務時長達163190小時,用行動詮釋著新時代“雷鋒精神”。
“志愿服務,算我一個!”抗疫戰場上,他們的故事,平凡亦不凡。
擔當的力量 “雖然有風險,但我愿意堅守一線”
在濟南高新區臨空醫學觀察點,來自團市委青年突擊隊的7名同志成為醫學觀察組志愿者,勇于承擔疫情防控的重要責任。
高新區臨空醫學觀察點主要對落地航班發熱人群、密切接觸者以及武漢籍和有武漢過往史的乘客進行醫學隔離觀察,為他們提供專業周到的留觀服務。這個醫學觀察點鄰近機場,近期又正值防控關鍵期,因此進出留觀點人員較多,特別是遇到航班發現發熱乘客的情況,一下子就會有幾十名同機乘客和機組人員同時入住,是機場樞紐集中觀察疫情防控的最前線,工作的風險和責任巨大。
醫學觀察組志愿者由團市委青年突擊隊的7名同志組成,分別來自團市委機關、青少年宮、團校等各個不同的崗位,5名“80后”中堅力量,還有“90后”小鮮肉,和他們并肩作戰的是從高新區各部門抽調的工作人員以及濟鋼醫院的醫護工作者。共同奮戰,大家結下了不一樣的“戰友情”。
作為醫學觀察組組長,鄧青事事跑在前面,同志們的安全也時時掛在心間。除了做好留觀點一組的工作,她每天還關注著其他兩組的工作進度和組員的身體狀況。“今天忙不忙?都有什么任務?”“注意做好自我防護啊!”她永遠是工作微信群里最活躍的那個。她帶來了最新的防疫信息,帶來了各級領導的關心,也帶來了對組員加強安全防范的殷殷囑托……鄧青最常說的一句話就是:“醫學觀察組風險壓力較大,大家齊心協力、團結起來,一定會圓滿完成各項工作任務。”
“雖然有風險,但是我愿意上一線;不是白衣天使,但我愿意戰斗在隔離區。”“80后”市青少年宮教師方廣彪以前只在媒體報道中見過防護服、護目鏡。因為家里有5歲的女兒,也害怕把病毒傳染給妻子和孩子,每次服務后回到家,他都是先在地下室自我消毒、更換衣物,在家門口二次消毒后再進家門。
“90后”小伙兒馬志強是少年宮乒乓球教師,在志愿服務中承擔了更多的體力勞動。搬運留觀人員產生的醫療垃圾、生活垃圾,他總是搶在最前面。醫療垃圾收集完畢后需要消毒、運送全過程需要穿戴隔離防護服、護目鏡、橡膠靴等。
觀察小組的男子漢孫志超,臟活、重活、累活總搶著干。他每天早上六點多天沒亮就出門,提前大半個小時第一個到崗。組里建議他晚點出門多睡會兒,他說:“不行啊,孩子小,醒了看見我就哭鬧不讓走了,我得趁他睡著的時候出來。”
堅守的力量 他是“燈塔”的守夜人“卿”盡全力照亮前路
疫情防控以來,歷下區智遠街道成立了由30名精干人員組成的疫情防控專班,作為眾多逆行者中的一員,趙卿是這個疫情防控專班的負責人。在專班總能看到他的身影,每天他都和專班的同志們堅守在防疫陣地上,專班儼然成為了街道黑夜中的“燈塔”,那里的門24小時開著、燈24小時亮著、人24小時守著,而趙卿自然成為了這座“燈塔”的守夜人。
對他來說,疫情期間“家”已然成了一個近在咫尺卻一直回不去的地方。自專班成立以來,趙卿吃住在單位,因為想念,晚上做夢竟夢見了女兒,在夢中女兒給了他一個香囊,讓他累的時候吻一下就不累了,他感覺女兒長高了,懂事了……有一次,為了給父親過生日,他好不容易回了趟家,但到了下午4點多接到區指揮部電話,他又毅然返回,這一忙就到了晚上10點多,還是錯過了父親的生日。
疫情防控專班是整個轄區疫情防控處置的中樞,他不能有一刻的怠慢、一絲的分心。手中兩部電話,一天十幾個小時輪番上陣。一個打著電話,一個充著電,一會兒接上級通知、推送;一會兒向村居下發通知、部署工作;一會兒咨詢區疫情處置指揮部有關事項、反饋信息;一會兒解答村居工作人員、村居民的咨詢問題……面對繁忙的工作,趙卿說:“防控疫情,我們肩上有責、心中有愛,我們不上誰上,干工作也是這樣,出出汗、跑跑腿,心里才踏實。堅持下去吧,勝利不會太遠的!”
奮斗的力量 回鄉青年組成青年志愿隊 抗擊疫情“不缺位”
“您好,為了您和他人的健康,請您配合居家隔離,做好每天兩次體溫測量,生活必需品可以由我來為您代購!”
“您好,請您戴好口罩,放松心情,疫情終將過去,勝利屬于我們!”……像這樣的溫馨提示在萊蕪區方下鎮比比皆是。
在萊蕪區方下鎮,一支支新時代文明實踐志愿者隊伍出現在疫情防控的第一線。22歲年輕黨員王智勇,同時也是一名退役軍人,他自愿加入到王方下村防疫小組,嚴格遵守村口10小時值班制度,執勤巡查,做好出入登記,及時勸散扎堆聊天的人群。“為守護咱村的安全,我義不容辭!黨員就要有黨員的樣子。”王智勇說道。
青年志愿者王云哲、王永杰、時小龍、王志,共青團員王志浩、王棟……他們或是休假在家的武警支隊長,或是在外地工作、利用年假返鄉的新時代青年,或是寒假期間的在校大學生……20多名青年志愿者在疫情防控期間組成了一支臨時工作隊。
他們從不同的地方回到同樣的家鄉,回鄉后他們積極主動參加疫情防控,奔走在村頭巷尾,為群眾宣傳疫情防控知識,熱心勸導村民出門戴口罩,不扎堆不聚集,減少外出,通過視頻語音方式溝通,守在家中避開疫情。
王永杰說,“我作為一名新時代的年輕人,同時也是村子的一員,回到家鄉進行志愿服務活動,在奉獻社會的同時,也會收獲更好的自己。大家一起加油!”
像王智勇、王永杰這樣返鄉黨員、團員、大學生志愿者,方下鎮還有很多。他們的加入,已經成為抗擊疫情的一支生力軍。共同戰“疫”,他們是一支“召之即來、來之即戰、戰之即勝”的青年志愿隊伍!
奉獻的力量 “95后”姑娘回濟做公益 先隔離后化身“門神”
這個春節,對于“95”后姑娘鄭懿來說,注定不平凡。作為市中區雨點公益社會服務中心的負責人,她原本最主要的工作應該是和社工一起在服務的王官莊街道、魏家莊街道、桿石橋街道等街道的社區準備著煮元宵、做花燈、猜燈謎等活動,但突如其來的疫情,讓這位小姑娘化身“門神”,站在了市中區經二路164號院的大門面前做起了志愿者。
2月2日晚上,鄭懿從老家煙臺趕回了濟南。對于這位社會組織的負責人來說,接下來——宣傳疫情防護、協助隔離檢查、測量管轄區域進出者體溫,一大堆的工作在等著她去做。但從煙臺返回濟南的路并不容易,父親從煙臺開車送她至濰坊,隨后乘坐高鐵抵達濟南。所有一切的“折騰”,都是為了能夠讓自己準時出現在工作崗位上。2月3日清早,正當鄭懿帶足裝備準備出門工作時,手機鈴突然響起。“這個電話是市中區七賢街道辦事處魯賢社區的工作人員打來的,讓我隔離14天。”
有些發懵的鄭懿,扔下了自己準備好的裝備,開始了“蝸居”的14天。這14天里,鄭懿除了用微信、電話和前線的同事一同防疫之外,做的更多的就是寫一些宣傳材料,讓轄區的居民科學地認識到此次疫情的危害。“平時挺喜歡吃方便面的,但那14天里,吃得都有點惡心了。當然,接受隔離是對我們每一個人負責,如果我真的‘帶病’上崗,那我都對不起‘公益’二字。”鄭懿說。
14天后,鄭懿終于接到了期待已久的“解禁”電話。當確定了時間、崗位、地點后,解除隔離后的第二天她戴上志愿服務紅袖標,如愿以償地站在了自己認為的“一線”當中。“我覺得在后方站崗執勤也算得上一線,因為這也算為抗疫貢獻自己的力量。”鄭懿所在的執勤點,是市中區經二路164號院大門門口。作為濟南市國有林場工作站、濟南藝術創作研究院等5家單位的聯合辦公地點,該院600余戶居民對鄭懿等人工作的支持也讓鄭懿格外欣慰。“除了600多戶的居民及上班人員之外,這里還有一個食堂對某物業公司開放,所以我每天的任務,就是讓他們‘安全’地出入這里。”
互助的力量 她們以藝抒懷 為防疫戰場譜寫青春贊歌
面對疫情,青年志愿者們雖然無法像醫生、護士那樣奮戰在抗疫第一線,拯救生命,但他們仍希望傾一己之力,以畫筆為武器,以藝戰“疫”,激勵自身,激勵更多的人奮起和疫情作戰。一首歌曲、一幅海報、一張手繪……用藝術凝聚起更多人的情懷與力量,共克時艱!
“今夜,我們出征!奔赴那座封了城的城,孩子已經熟睡,輕輕地吻別,不敢出聲……”這是一首原創歌曲《今夜我們出征》中的一句歌詞,作曲和演唱人名叫楊智慧,她是山東大學藝術學院的一名大四學生。“想給所有在一線的醫護和工作人員加油、鼓勁!”楊智慧說。
據記者了解,楊智慧的媽媽、表姐、表嫂、表哥都是醫護人員,這個春節對他們家來說更為特別,突如其來的疫情讓媽媽以及表哥表姐表嫂在新年的鐘聲里都緊急趕赴醫院,一家人只能通過視頻和電話互報平安,加油鼓勵。“看到那么多人奔赴一線,我特別想做點什么,于是創作了這首歌。”從譜曲到完成錄制只用了一天,第一時間先給媽媽聽了,“聽完她就哭了。”
“我雖然不是醫護人員,但是我要用我的音樂為他們加油,為一線的醫護人員加油,為正在與病魔抗爭的病人們加油,為中國加油!”楊智慧說。歌詞的創作者是江蘇淮安的詞作家丁育政,還有內蒙古的詞作家李秀軍,其間也做了幾次修改。
作為一名幼兒老師,天橋區實驗幼兒園的殷小實老師拿起畫筆,創作了原創繪本《戰“疫”必勝》,讓更多的小朋友通過生動形象的故事,理解近期發生的事情,讓孩子們懂得在家也是“小英雄”……她們拿起畫筆,彈起吉他,輕輕吟唱,用這種方式向奮戰在一線的“逆行者”獻禮。
廣大青年表現出的擔當、奉獻、堅守、奮斗、互助的精神,匯聚成激情澎湃的青春力量,為打贏戰“疫”注入了強勁動力。
愿你們以夢為馬 不負韶華
平常日子里,他們是一個個普通人;關鍵時刻,他們是一個個沖鋒者。盡管年齡不同、崗位不同,但他們都積極為社會公益事業奔波勞碌,他們有一個共同的名字——青年志愿者。
“這個春天的志愿服務是什么樣子?”——是青年突擊隊隊員堅定的面孔;是“燈塔”的守夜人“卿”盡全力為了照亮前方的路;是“95”后姑娘堅持公益的初心;是一首歌曲、一幅海報和或一張手繪……無數張“青年志愿者面孔”點亮了這個春天。
在疫情面前的“90后”“00后”們,他們早已經不是很多人眼中的“孩子”。在抗擊疫情的第一線,在危難險重的挑戰前,泉城新時代的青年,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貢獻著青春的力量,展示著責任與擔當。
青年興則國家興,青年強則國家強。正如一位“90后”志愿者所言:“我們這一代年輕人,有擔當、有勇氣、夠堅定,可以承擔時代賦予的重任。”每代人有每代人的青春,在不經意之間,這些逆流而上的年輕人,已走上了自己的逐夢之路,愿你們以夢為馬,不負韶華。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