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齊魯壹點
2019-01-31 10:15:01
作為糧食大省,山東的饅頭在國內首屈一指。膠東花餑餑、戧面饅頭、簽子饅頭等各具特色。
“膠東花餑餑”是膠東巧婦們在日常的生活中根據地域特色和生活習慣而成的一種民俗形式,距今已有300年的歷史。
作為傳統民間面塑藝術的一種,膠東花餑餑多分布于山東煙臺、萊州、蓬萊、龍口、招遠、棲霞等市區及周邊地區,在“結婚”“祝壽”“過年”等民俗活動和情景中占重要位置。
饅頭最難做的是做引子,然后是引餑餑,再做成老面,發酵蒸饅頭,每一道程序都不能出錯。饅頭是白色的,沒有其他添加劑可以遮丑,不像糕點可以加糖。
饅頭老面和酵母做的饅頭味道不一樣,老面饅頭吃起來沒有酵母味兒,而且老面糖化了,吃起來甜絲絲的。
膠東花餑餑源自民間,植根于人民生活,已成為民俗風情獨特的表現方式。
造型可愛的小黃鴨
做成可愛的卡通形象,小朋友們更愛吃
膠東人家過年做大棗餑餑,為的討吉利。餑餑是發面做的,寓意“大發”?!皸棥迸c“早”諧音,故大棗餑餑蘊含“早發”、“大發”之意。
大餑餑,一個頂好幾個饅頭大
做成壽桃的形狀
婚禮上用的大餑餑,喜慶又洋氣
山東不少城市都有當地的特色饅頭。在山東德州,有一種造型突破“圓形”的饅頭,叫“簽子饅頭”。
“簽子饅頭”起源于德州市平原縣恩城鎮,距今也有幾百年歷史。頂端尖細,中間圓而粗,低端較頂端稍平鈍,略呈紡錘形。
早年在德州,逢年過節家家戶戶都會蒸“簽子饅頭”,尋求“高升”的美好寓意。
隨著近些年百姓的消費需求從“吃得飽”向“吃得好”轉變,山東的饅頭企業也在轉變自己的思路,向營養、健康方向邁進,花樣也越來越多。
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科學研究院的專家孫輝博士介紹,麥類膳食比米類膳食更利于腸道有益微生物的粘附。相對于其他省份,山東的緯度、土壤、氣候更適宜小麥的生長,山東的小麥品質比較好,蒸出來的饅頭品質也好。
從去年開始,山東省糧食和物資儲備局著力推動山東糧油的公共品牌建設,在全國范圍內交響“齊魯糧油”,為省內的糧油企業賦能,這也讓山東省內面食企業受益匪淺。 (齊魯壹點記者 李師勝 王穎穎)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
網友評論僅供網友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齊魯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我來說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