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齊魯壹點
2018-12-18 08:52:12
泉水暗渠重見天日引發關注。12月17日,在設計方、施工方進行勘察的同時,又發現了成片老石板路。
作為世界上獨有的冷泉系統,泉水暗渠將進行保護、提升,展示獨有的泉城文化。此外,老石板路也將與暗渠一起,納入文廟南廣場的統一設計之中,突出親水性,提供游客駐足的空間,處理展示好“泉和城、泉和人相生相伴的關系”。
設計師測量泉水暗渠深度。
老石板路在文廟南側,由二十幾塊青石板鋪成
老城區到處都是寶!就在緊靠暗渠東側,17日,芙蓉街施工人員又挖出了老石板路。這條老石板路不同于之前挖出的一小段,而是規模比較大,連成片。目前挖出來的石板路東西長約四米,南北寬約三米。施工人員正在耐心地刨除青石板上的渣土。
(目前挖出來的石板路東西長約四米,南北寬約三米。)
記者注意到,這些青石板不同于現在芙蓉街上鋪的青石板,不管是紋理還是材質都有較大區別。新挖出的石板比較厚,大約有三十厘米,而且表面比較光滑,無疑是人車頻繁行走所致。
這條石板路位于文廟南墻根,新挖出的泉水暗渠東側,略低于暗渠上方的青石板。記者注意到,這些青石板有二十幾塊,大小不一,比文廟的地面要低20厘米。
“你看,這些青石板有些已經破損,年代肯定很久遠了。”因為是老物件,施工人員小心翼翼地修整石板上的廢石塊,力圖原汁原貌地保持青石板的風采。
青石板挖出后,周圍居民都過來看熱鬧。“這一看就是濟南的老青石板路,原汁原味的。”周邊老居民稱,這里就是之前最早的青石板路路面,后來整修時抬高了路面,將青石板路覆蓋在下面。這里應該是老芙蓉街之前的“標高”。
泉水暗渠“能露則露”,展示獨有的泉水文化
新挖出的泉水暗渠同樣吸引了眾人的目光。12月17日上午10點多,濟南明府城管理中心主任朱俊如、副主任王虎,天津大學建筑設計研究院文化遺產保護中心所長朱磊以及施工單位都來到了泉水暗渠現場。
在現場,朱俊如彎下腰用手輕輕地劃動暗渠內涌動的泉水,興奮地對媒體和居民介紹,很多泉舀起來就能喝,濟南的泉水放在盆里就能洗衣服,舀在鍋里就能做飯,泉和城是相生相伴的關系,泉和人也是相生相伴的關系,暗渠設計首先要處理并展示好這種關系。
“我們的城跟其他城市不一樣,我們的泉是生命之泉、生活之泉、文化之泉,是活態的、靈性的、富有生命的,和生活密不可分,冷泉、人居、生態的泉城營生環境是我們的獨特優勢。濟南名士文化跟泉水淵源很深,我們一定要保護好,展示好,提升好。”朱俊如說。
朱俊如介紹,泉水暗渠設計考慮的第二個原則是功能,文廟南廣場原則上不允許大車通行,但是考慮到實際需求,到時候可以采取一些臨時性措施滿足通行需求,比如說在邊上鋪上鋼化玻璃或者建個小坡度的拱橋,但是一定要把泉水露出來。
“能夠露出來的就露出來,不要都蓋上,既要把泉水露出來,更要展示濟南特色的泉水文化,因為不同時代的文化是相連的。濟南的味道就是泉水的味道,濟南跟德國斯圖亞特以及國內的麗江都不一樣。”朱俊如說。
朱磊在現場表示,濟南的泉水是絕無僅有的資源,必須用絕無僅有的方法進行呈現。
暗渠老石板路一體設計,展示古老自然歷史形態
溝通完后,朱磊與助手對新挖出的泉水暗渠進行了現場勘察。朱磊說,實際上他們在對這里進行改造前的走訪時,就有老居民提出了這條泉渠以及旁邊泉池的存在。他們在最初的設計方案中,就把文廟南廣場的水系作為整個廣場改造的亮點。
文廟南廣場挖出的覆蓋泉水暗渠的青石板有十多塊,這些石板厚度在20多厘米,尤其是現在裸露出來的泉水暗渠兩側均有石塊壘砌,這樣的布置,也讓設計師、明府城管理方以及專家達成了共識,那就是一定要展現老濟南的歷史文化,將這些古老自然的歷史形態展示出來。
經過勘察,朱磊表示,泉水暗渠的發現以及17日下午剛剛挖出的老石板路面,都為此處的改造提供了很好的設計條件。他們現在需要考慮芙蓉街、老茶巷以及文廟路面的標高,根據現有標高進行測算,對泉渠、老石板路進行一體化設計。
朱磊介紹,目前來看,芙蓉街上僅有芙蓉泉所處位置可以為游客提供短暫停留,雖然文廟南廣場空間也不大,但比起線性結構的芙蓉街來說,這里屬于比較開闊的空間。
“這里將是周邊最適合做親水的空間,我們設計會重點考慮。”朱磊稱,一方面是考慮將現在發現的泉水暗渠進行展示,同時依據老居民的回憶,可以考慮在大家記憶中泉池的位置打造一塊親水區域,“馬市街北口位置,也可以跟綠化相結合,打造親水區域。”
按照考古發現標準,逐段對泉渠進行清淤
朱磊在現場曾見到附近的居民通過泉水暗渠流經馬市街的區域,打開井蓋就地取水,用來洗衣服等等,這也給了他很大的靈感。在他看來,這個區域的親水平臺是最真實、親民的,不僅僅是住在附近的居民,游客也可以在這里與泉水有進一步的接觸。同時,他們也會在廣場邊角位置借助一些綠化設計,打造一些空間,文廟南廣場區域也會提供游客駐足休息的空間。
17日下午,濟南市考古研究所所長李銘也來到現場,對新發現的水渠和石板路面進行察看。李銘表示,泉渠內有大量的淤泥,他們會盡快派專業人員同施工人員一起,按照考古的標準逐段對泉渠進行清淤,再根據現場情況會同相關部門給出建議。而對于目前發掘出的石板的年代,有待于進一步考證。
據悉,由于老石板路面以及泉渠覆蓋石板與周邊路面標高存在高差,設計方也在考慮如何解決高差以及雨季排水分流的問題。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王倩 劉飛躍)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
網友評論僅供網友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齊魯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我來說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