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濟南日報
2018-09-29 08:22:09
時報9月28日訊 9月28日上午,2018世界教育日大會在濟南開幕。大會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知識經濟合作聯盟、國家外國專家局國外人才資源總庫、山東省國際人才交流協會等共同主辦,主題為“傳承、開放、智能、共享”,會期3天,來自40個國家和地區的近千位海內外嘉賓共同出席了大會開幕式。作為國際性會議,大會首次在濟南舉辦,這也是2018儒商大會的重要內容。參與大會的一部分專家學者和企業家,還將參加2018儒商大會。
世界教育日大會開幕首日可謂大師云集,最搶眼的當屬3位諾貝爾獎獲得者。在諾獎大師論壇和大師與世界名校校長對話環節,他們就“如何在科學上取得成功”“如何對待科學”“如何對待孩子的教育”等話題闡述了精彩的觀點。
在諾貝爾獎得主與世界名校校長對話中,談起青少年時代的教育對成為諾獎獲得者有什么幫助時,以色列魏茲曼科學研究所主任、2009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阿達·約納特說,她在上學期間,經常向老師提問。“不要認為老師說的一切都是對的,在研究和學習過程中要有質疑精神,敢于挑戰權威學術。”同時,阿達·約納特用兩句話教給家長如何培養孩子的創新思維:孩子放學回家,不要像其他家長一樣詢問孩子“你今天在學校學到了什么”,而是要問孩子“你今天向老師提問了嗎”,或是“你今天向老師提問了什么問題”。在她看來,家長需在平時的家庭教育中,鼓勵孩子多思考,而不是在乎孩子學到了多少知識。
在對科學教育的認知上,英國倫敦大學學院名譽教授、2001年諾貝爾生理醫學獎得主蒂姆·亨特認為,現在學校的教育體制總是把人的思維框到框架中,上學時老師曾告訴他,沒有固定的課表和考試,老師對他們的要求就是把自己奉獻給科學。“在我看來,科學是有趣而迷幻的。現在很多老師,把科學教得很無趣,學生并不喜歡。”蒂姆·亨特說。那么,科學需要怎樣的教育?他舉例說,他的一位朋友也是諾獎得主,從來沒有學過科學,但這位朋友的數學很厲害,在牛津大學又學了哲學,數學對他幫助很大,而且他依舊在科學上取得了成就。“我想把這句話送給大家:科學就是通過探索,做很多實驗,然后自己找到答案。”
在兩輪大師與世界名校校長對話中,諾獎大師、高校校長、國內著名教育機構代表共同參與其中,各抒己見。嘉賓就如何推廣“孔子學院”辦學理念,促進世界范圍內的文明互鑒與文化共榮;如何整合“一帶一路”沿線各國的教育資源,突破條塊束縛,拓寬合作領域,以積極的態度“引進來”“走出去”;如何加強國際間企業、機構、院校合作,建立健全職業教育的國際化機制,探索終身學習的良好路徑;如何發揮信息化、數字化的網絡優勢,精準聚焦優質教育資源,在更大范圍、更寬領域推進教育國際化等話題展開了探討。
大會期間,諾獎得主還將走進濟南高校、機構走訪交流。
原標題:世界教育日大會首次在濟南舉辦 為儒商大會重要組成部分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
網友評論僅供網友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齊魯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我來說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