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青年報
2018-07-31 15:10:07
原標題:“被網紅”的麻煩是什么——章丘鐵鍋這半年
盛夏,章丘鐵鍋的打鐵師傅一天要打7萬錘。
正在打鐵的師傅。
編前
一部現象級的紀錄片,讓章丘鐵鍋脫離了原本的發展小徑,奪路狂奔,旋即在脫軌的邊緣岌岌可危,但顯然,這個“鍋”不該紀錄片來背。
一部好的紀錄片對非遺的傳播和發展無疑有正向促進作用,問題是如何讓這種影響能夠持續?這就需要真正的“生意人”和真正的匠人。
但不能只讓生意人成為非遺的受益人。要讓真正的手藝人活得有尊嚴。
-------------------------------------------------
對劉紫木來說,今年2月《舌尖上的中國》第三季對他最大的影響,是讓他網店里的章丘鐵鍋,下架了3個月。
下架是主動的,也是無奈的,因為庫存的鐵鍋在紀錄片播出后幾分鐘即告售罄,而他廠里的師傅們,根本來不及打新的。所以,當整個章丘在熱火朝天地賣鍋時,紀錄片里出鏡的這家廠、這些師傅,遠離漩渦。
后來的故事,我們都知道了。從“章丘無鍋”到“假鍋橫行”再到“無人問鍋”,全過程不到半年,頗有互聯網速度。
“我做了20年互聯網,知道網紅的結局是什么。”半年過去了,劉紫木到廣州參加首屆非遺品牌大會,章丘鐵鍋的熱度淡去,他不再是媒體追逐的對象。在接受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采訪時,他笑著說,王玉海師傅的鍋還欠著1000多口,希望顧客不要著急。
劉紫木接觸章丘鐵鍋實屬偶然。2012年,有人提著一口黑乎乎的鐵鍋走進他的辦公室,嚇了他一跳。聊了之后,他得知了一個關于章丘鐵鍋的略顯傷感的故事。
這個人原本在酒店工作,見識過章丘鐵鍋的好用,于是請了一些師傅來打鍋,開起了電商,賣得也不錯。然而好景不長,隨著鍋賣得越來越好,假鍋也越來越多,很快真鍋就被打垮了,難以為繼。
劉紫木當時很感慨,轉身就把這口鍋塞到了辦公室的茶幾下面。幾個月后,一個偶然的機會,他把鍋拿回家煎雞蛋,卻發現以前煎一個雞蛋的油,這一次煎了5個才用完。這一刻,劉紫木決定,投資“復活”章丘鐵鍋。
“我是山東人,章丘五六十歲以上的老人都知道章丘鐵鍋。但這個產業在上世紀90年代被外來的不銹鋼鍋不粘鍋代替了,幾乎絕跡,到了2000年之后,年輕人連聽說過的都少了,更別提用了。”2014年,劉紫木接手章丘鐵鍋品牌“臻三環”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打假——他大概沒有想到,假鍋風潮會在2018年重演,這是后話。
與打假同步進行的,是復原和改進工藝。“我們在村子里扎了一個月,做鐵鍋每一個環節的工藝,我都和師傅一起測試一起研究,在理論水平上,我可能比師傅更專業。”
從2014年到2017年,劉紫木用了3年時間,尋訪了包括王玉海在內的十幾位老師傅,又培養了幾十位新師傅。在《舌尖上的中國》第三季播出之前,鐵鍋銷量穩定,一年能賣上萬口,七八十位師傅,平均每人一年能掙10萬元左右,這在當地算是不錯的收入。
劉紫木招募打鐵師傅不設門檻,最小的師傅出生于1998年,最大的已經68歲,“我招人沒有條件,因為只要他來了,拿起錘子,條件就出來了”。在3個月的培訓期內,包吃包住,底薪4000元,待遇不算低,但100個人也留不下一個,很多人半天就走了——打鐵鍋,每秒打兩到三錘,一天7萬錘,極為辛苦。
劉紫木曾跟一位質疑章丘鐵鍋手藝的記者打賭,“你只要能連續打100錘,我就把廠送給你”,結果那個記者只打了27錘,就再也舉不起錘子。
對章丘鐵鍋來說,一條平穩發展的道路在眼前緩緩延伸,不算快,但可期。然而,2018年2月,章丘鐵鍋曾經夢寐以求的盛名,猝不及防地來了。蹭熱點成了一些人的當務之急。
大批媒體記者追隨著章丘鐵鍋的熱度而來,卻找不到紀錄片里的那些師傅采訪。拼命擠到鏡頭前的,大都是一些難辨真假的“新晉”師傅。那在紀錄片里出鏡的師傅們都在干什么呢?打鍋啊!
“師傅們跟我抱怨,記者天天來采訪,攝像還跟著拍,根本沒法好好打鍋。打鍋的每一錘都要非常準,這要求心靜。一旦心亂了,一錘子下去打歪,就是一個坑,這個坑消不掉,一個鍋就毀了。”師傅們拒絕采訪,就算在工廠開放的那幾天,打鍋時也都戴著口罩。
章丘鐵鍋那么火,師傅們為什么不加班加點多打幾口?劉紫木說:“你不能忽略農村的現實:‘舌尖’播出時是春節,師傅還沒上班,農村的風俗要到正月十五以后才開工;而且春天又有農忙,農民最看重的是土地,而打鐵師傅是介于農民和匠人之間的一種身份。”劉紫木廠里的師傅一天最多打一兩百口鍋,所以直到現在,產量都跟不上銷量。
在一些媒體的描述中,劉紫木是一個賣非遺產品的精明“生意人”,面對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的提問,他也并不否認自己“生意人”的身份。
“買賣是最好的保護,但不能只讓生意人成為非遺的受益人。要讓真正的手藝人活得有尊嚴。尊嚴是什么,首先是收入,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我們讓打鐵師傅的收入提升了數倍,在‘舌尖’播出之前就年入10萬元以上。”
王玉海出名后,有很多人提著成袋的錢擺在他的面前,“跟我干,錢就是你的”。王玉海從來沒見過這么多錢,但拒絕了所有邀請。在劉紫木的廠里,最終堅守下來的師傅在90%以上。這讓劉紫木十分感動:“師傅面對那么多誘惑都沒走,堅持契約精神,人品即器品,只有這樣的匠人,才能把鍋做好。我要讓這樣的匠人賺到錢。”
今年6月,“臻三環”第一家線下旗艦店在章丘開業,由王立芳、王玉海父子擔任總代理。“未來我們所有的線下店都會和匠人合作,讓匠人開店或者入股。”劉紫木說。
一部現象級的紀錄片,讓章丘鐵鍋脫離了原本的發展小徑,奪路狂奔,旋即在脫軌的邊緣岌岌可危,但顯然,這個鍋不該紀錄片來背。
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雷建軍,是另一部關于非遺的現象級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的制片人。在他看來,一部好的紀錄片對非遺的傳播和發展無疑有正向促進作用,問題是如何讓這種影響能夠持續?這就需要真正的“生意人”和真正的匠人。
在這一點上,雷建軍的看法和劉紫木一致,“生意人”并不是一個貶義詞,愿意把章丘鐵鍋長久經營下去的“生意人”必然不會竭澤而漁。
而真正的匠人,甚至你把他炒火了,他都不一定愿意。從2007年開始,雷建軍帶著學生們拍攝以非遺為主題的紀錄片。“拍過浙江一位做宣紙的匠人,他覺得自己做的宣紙是中國最好的,每年就做這幾百刀。你給不給他錢,他都做,給錢,他也不多做。”
雷建軍直言:“最怕的就是有的地方領導以項目為導向,要在任期內迅速做出個什么東西,而沒有長遠規劃,這對非遺來說是極其可怕的,根本不符合非遺本身的規律。非遺需要動輒十幾年、幾十年的培育。”
近日,濟南市政府印發了《關于公布第七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和擴展項目名錄的通知》,其中包含劉紫木公司申報的金屬鍛制技藝(章丘鐵鍋鍛打技藝)。不過,劉紫木更關心的是,“有了非遺認證,對賣假鍋的有沒有法律效力呢”?
對于很多非遺匠人來說,他們只會做事,而沒有保護自己作品的能力。看到泛濫的冒牌鐵鍋,王氏父子完全不知道怎么辦,84歲的王立芳只會不斷地說:“鍋和鍋能一樣嗎?”甚至他上街被人拉著拍個合影,都能被利用成賣“正宗”章丘鐵鍋的廣告。
現在,劉紫木正在為章丘鐵鍋申請中國地理標識產品,申請需要較長時間。他不知道等到那時候,章丘鐵鍋是回到了正軌,還是已經“涼涼”了。畢竟,過去的這半年,太快了。
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 蔣肖斌 來源:中國青年報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
網友評論僅供網友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齊魯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我來說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