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魯網
2018-07-17 08:30:07
魯網7月17日訊(山東商報記者 高玲)“過去單打獨斗,現在抱團掙錢,產業化經營實現了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蓖S多加入合作社的菜農一樣,濰坊昌樂的南瓜種植戶徐龍生深有感觸。曾幾何時“豐收成災”的現象如今通過合作社模式逐漸得到解決,合作社也成為促進農村振興和產業發展的生力軍。
“戲好要靠唱戲人”,在廣大農村,涌現出越來越多的“田秀才”和“土專家”,他們通過自己的聰明才智不僅實現了個人理想抱負,也帶動著一方父老鄉親走上了脫貧致富的道路。
在農村,合作社也成為促進農村振興和產業發展的生力軍。
從單打獨斗到抱團掙錢
在昌樂縣寶都街道前營子村的大棚里,村民徐龍生正在忙著采摘南瓜。盡管今年經歷了幾場大風暴雨等惡劣天氣,但令老徐欣喜不已的是,今年的收成格外好。
“我種的南瓜新品種叫韓貝二號,畝產大概在6500到6800斤左右,按照市場行情價格來算的話,一季兩茬下來一畝地的收入在兩萬元左右。”徐龍生種植南瓜已經多年,但是由于不懂種植技術、缺乏銷售門路,所以一直以來種植的都是普通南瓜品種。徐龍生告訴記者,種植蔬菜一是要有好品種再就是要掌握種植技術,而這些都離不開一家名為億嘉瓜菜專業合作社的機構。
“過去單打獨斗,現在抱團掙錢,產業化經營實現了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同許多加入合作社的菜農一樣,徐龍生對此也深有感觸。
億嘉瓜菜專業合作社理事長劉延勇認為,在加快現代化農業發展的過程中,農業專業合作社通過大力引進、示范、推廣,加快了農業新品種、新技術走向“田間地頭”的速度,在促進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優化和產業升級,帶動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等方面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據了解,目前昌樂縣有2000多家農業專業合作社,通過大力推廣新品種、新技術,按照模式組織生產,帶領廣大農戶抱團闖市場,提升了農民在市場交易中的話語權。
“開始我只種煙葉,這兩年利用輪作煙田種植丹參、黃芩等中藥材,是煙農專業合作社幫助我轉變思路,感覺這兩年越來越會掙錢了。”在濰坊諸城市賈悅鎮悅賈煙農專業合作社,來這里簽訂丹參種植協議的前張莊村煙葉農場經理李全說。據悉,近年來,隨著煙農專業合作社發展壯大,逐步提升了當地煙葉種植戶的整體裝備水平和技術能力,通過綜合利用煙基設施、煙用機械等,積極拓展增收渠道。
“以前的時候大家都是各種各的一畝三分地,然后再分散賣煙,規模小收益也沒有保障,如今通過合作社既能夠穩定煙葉銷售價格,又能夠實現設備、技術和信息的共享?!毕E瑺柹鐓^煙葉種植戶高磊今年種了數十畝煙葉,在煙葉種植、收購過程中合作社都給予了許多幫助,“對咱們農民來說,單戶的農產品價格一般都上不去,銷路也有限,要想賣出好價錢,增加銷量,必須抱團發展?!备呃谠诓稍L時說道。
從農民到“農場主” “田秀才”轉型新角色
提起寇鳳良,在臨沂市河東區湯頭街道幾乎無人不知。
2007年,寇鳳良成為河東區首家能夠提供大棚卷簾機的農戶;2010年,他成為第一家為農戶改造和新建新式鋼梁高溫大棚的農戶,經過他改造的大棚可抗大雪、大風等惡劣天氣;2013年,他又成為河東區第一家為農戶加工大棚棉被機的商戶。
從小生活在農村的寇鳳良發現大棚種植戶種菜很辛苦,“天天要掀動200多斤的稻草簾子,太笨重,也很費力,所以就琢磨一種更加便捷的方式?!苯涍^一番研究,寇鳳良對大棚進行改進,創新大棚構造,研究制作出無立柱鋼梁高溫新式大棚。由于這種大棚無立柱、溫度高,保溫效果好,抗風抗雪,可使農作物高產高效,很快便在當地推廣開來。
2013年,寇鳳良牽頭成立河東區豐川蔬菜種植專業合作社,為合作社成員提供種植蔬菜所需的生產資料、種植技術指導與服務。截至目前,合作社先后帶動100多萬農戶創業致富。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在臨沂,像寇鳳良這樣的新型農民越來越多。在距離湯頭街道30公里的湯河鎮,90后小伙孫濤在平邑和河東各承包一片山地,當起了“農場主”。
隨著農場規模的日益擴大,孫濤既要負責種植,還要通過互聯網進行線上銷售,他逐漸認識到,單憑個人的力量已經很難實現生態農業的提質擴量,于是他便積極與有豐富種植經驗的果農進行合作。孫濤為農民提供培育種苗、管理與種植技術,和果品的銷售為一體的服務,充分實現現代化,有機綠色標準種植。
“我種植的果業可實現年收入30余萬,苗木林現在還沒產生經濟效益,但我充滿信心?!?3歲的果農諸葛福孝告訴記者,他種植的10畝蘋果明年就可達到豐產期,每畝1000斤左右,每畝利潤為35000元左右,“能有這么好的局面,得益于合作社提供的指導和幫助。”諸葛福孝表示。
合作社成為
農民增收致富“領跑者”
在緊靠膠河生態發展區的高密市張家莊村,今年土豆豐收了。正在大棚里整理田地的菜農孫先生告訴記者:“土豆豐收,價格也很好,合作社統一收購銷售,所以村民們只管種出好菜,絕對不愁賣不出去也不愁賣不到好價錢?!痹诓稍L中,村支書張新喜告訴記者,通過村里的合作社這些年村里發展得越來越好,讓這名不見經傳的小村成為了省農業廳“一村一品”示范村,這都得益于小村打造的“村社共建”發展新模式。
“成立土豆合作社當初,很多村民都有顧慮,怕掙不到錢?!睘榇蛳罕婎檻],張新喜帶領村里其他11名黨員,先給百姓做出樣板,以個人的土地經營權入股發起成立了密春土豆合作社。成立當年,合作社盈利就達到了18萬元。見到效益后,村民們入社欲望一下子高漲起來。隨后,張家莊全村101戶村民全都以土地承包經營權入股的形式自愿加入了合作社,村集體也將53畝機動地作為股份一并入社。村支書告訴記者,當年村集體從合作社中得到了1.4萬元的分紅,村民們的收入也有了大幅提升。
在青州市蘆李村,也成立了多個花卉合作社。李天福家種植花卉已經多年,父親從八九十年代就開始花卉種植,在“花叢”中長大的李天福繼承了父親衣缽。
在種植過程中,李天福意識到單靠自己的力量很難做大做強,只有“抱團取暖”才能真正實現通過規模效益實現產業發展。通過成立花卉合作社,李天福帶領鄉親們把蘆李村的多肉和花卉賣到了全國各地。
“鄉村要振興,產業振興是源頭、是基礎。當前,很多地區的農業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是經營規模小、組織化程度低、服務體系不健全、生產端與日益升級的消費端之間的矛盾越來越凸顯。針對這些問題,合作社應充分發揮在規?;洜I、標準化生產、社會化服務等方面的優勢,更好地促進鄉村產業發展。”李天福在采訪中說道。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
網友評論僅供網友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齊魯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我來說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