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青島新聞網
2018-06-08 09:18:06
青島新聞網6月8日訊(記者 徐愷 通訊員 王敏 林承剛)眾所周知,如何緩解海洋漁業資源過度衰退,修復海洋生態,是目前擺在世界海洋大國面前十分嚴峻的問題。針對此問題,“海洋牧場”概念的出現真可謂是“靈丹妙藥”。在青島,就有這樣的一個研究團隊,經過不懈努力,他們的研究成果——“現代海洋牧場構建技術創新與集成應用”現已在山東半島示范區取得了豐碩成果。
國內頂尖研究團隊打造現代海洋牧場
據了解,“現代海洋牧場構建技術創新與集成應用”研究團隊由來自中科院海洋研究所和中科院煙臺海岸帶研究所的10余位專家組成,可以說他們是中國海洋牧場研究領域的頂尖專家。
據團隊成員——中科院海洋研究所林承剛介紹,針對我國海洋牧場建設缺乏統一標準、承載力評估缺乏科學模型、設計原則缺乏生態理念、管理體系缺乏信息集成等重大問題,研究團隊系統開展了海洋牧場原理認知、設施研發、技術創新、監測評價、預警預報和集成應用等研究工作,現已在山東構建起了海灣型和島礁型海洋牧場示范區。
據不完全統計,近三年來,研究團隊已在山東半島重要海灣示范推廣面積達45.6萬畝,新增銷售額50余億元。
三大創新點助力海洋漁業騰飛
林承剛告訴記者,對于“現代海洋牧場構建技術創新與集成應用”項目,團隊突破性地實現了三大創新點。
首先是針對近海海草(藻)床受損、產卵場消失等生態系統荒漠化的突出問題,創新了牧場生境構建關鍵設施與技術,實現了海洋牧場生境從局部修復到系統構建的跨越。
具體來說,針對牧場構建專用設施匱乏這一關鍵問題,創新了專用人工魚礁設計和配套技術。針對海灣型軟泥底質海域礁體不穩定等問題,創制了籠式和袋式牡蠣殼海珍礁。針對島嶼海區浪大流急,礁體極易損毀等問題,發明了礁體制作裝置和礁體布放裝置。從應用效果來看,刺參可達300kg/畝,投入產出比1:20-30,島礁型牧場刺參畝產量由75kg提升至210kg,單礁聚集魚類6尾以上,龍須菜產量1.2噸/畝,投入產出比1:15-20。
此外,針對牧場自然種群補充不足亟需人工修復等關鍵問題,研究團隊突破了關鍵物種擴繁和資源修復技術,提高了牧場資源生物種類數量和資源量,實現了生物資源從生產型修復到生態型修復的跨越。所建立的刺參生態苗培育新技術,生態苗成活率由低于30%提高到52.5%,單位面積產量提升2-3倍,為資源修復提供了優質苗種保障。
與此同時,針對牧場資源生物修復效果難以評價、環境監測和風險預警預報技術亟待建立等關鍵問題,團隊突破了牧場生境監測、評價和預警預報技術,實現了資源環境從單一監測評價到綜合預警預報的跨越。
據悉,針對牧場環境監測和風險預警預報技術亟待建立等問題,集成研發了遠程智能管理平臺。研制了全向型水下攝像機、水下無線網絡攝像裝置、水下監控機器人等海洋牧場監測裝備,建立了基于浮標、船載傳感器系統、無人機技術的生態環境監測平臺。同時研發了專家決策系統,構建了遠程智能監測、預警和管理平臺,實現了牧場資源和環境“可視、可測、可報”。
海域生態與產出效益同步改善
對于項目推廣以來所取得的社會效益,林承剛介紹說,通過“現代海洋牧場構建技術創新與集成應用”的推廣,實現了海洋漁業的技術革新與產業升級,使山東半島受損生境得到了有效改善,經濟生物資源持續利用,同時引領和推動了我國海洋牧場的建設和發展。
此外,林承剛還坦言,通過項目的推廣和應用,創建了“科研院所+企業+合作社+漁戶”相結合的“澤潭模式”,降低了漁民的養殖成本,減少了養殖風險,實現了漁民收入與企業發展同步提升、海域生態與產出效益同步改善,大幅提高了牧場生產組織化和規模化水平,綜合實力顯著增強,同時還帶動了海洋牧場建設、休閑旅游等相關產業的興起與發展。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
網友評論僅供網友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齊魯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我來說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