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濟南日報
2018-06-04 08:13:06
老舊小區整治改造涉及廣大市民最關心、最現實的利益問題,也是市委、市政府實施的一項重點民生工程。近年來,全市上下將居民居住環境整治放在突出位置,聚焦聚力改善居民生活、打造宜居環境,讓群眾幸福指數節節攀升,讓市民笑容在老舊小區舊貌換新顏的背景中定格。他們的笑臉,是對老舊小區改造的肯定,更是對明天美好生活的新期許。
歷下區明湖小區
別看小區老 鮮花真不少
“小區漂亮了,走到哪里累了隨時都能歇會兒。說實話,在咱這老小區遛彎兒就沒有心情不好的時候。”今年72歲的屠繼媛已經在歷下區明湖小區生活了近20年,每一天都感受著周圍環境的變化。
明湖小區建成于上世紀90年代,是典型的老舊開放小區,共有居民樓128棟、6908戶。曾經,基礎設施不完善,無雙氣、無儲藏室、無車庫、無人管理,小區內私自占用公共場所、違章搭建、破墻開店、亂貼亂畫、油煙擾民等不文明行為時有發生。
近年來,大明湖街道累計投入2212萬元,推進明湖小區整治提升,拆除違法違章建筑共742處、9萬多平方米,清運建筑垃圾6600多噸,增加綠化景觀7處、共計1100平方米。“小區一臟啊,咱心里就和堵上了似的,不舒坦。”屠繼媛說,“現在好了,小區綠地也多了,花園也有了,我還帶了個太極拳隊呢,經常在小廣場上活動活動。”
市中區鐵一社區
“夢新街”架起“民心橋”
5月30日上午,陽光灑在市中區二七新村街道鐵一社區一處綠地上,轄區居民楊榮美在綠地旁新建的健身器材上鍛煉身體,與相熟多年的街坊鄰居聊天、散步。類似的場景,從鐵一社區完成整治開始,已成為周邊居民休閑生活的縮影。
“要是在以前,這樣的生活場景根本沒法想象。”社區一年前的景象,讓楊榮美記憶猶新,“居民樓都是上世紀50年代至90年代建成的,基礎設施老舊,路面坑洼不平,私搭亂建擠得出行道路異常狹窄。”
隨著去年拆違拆臨的深入開展,鐵一社區也隨之“脫胎換骨”。鐵一社區綜合黨委書記、居委會主任劉彩霞介紹,從去年6月初至今,鐵一社區共拆除違建341處,共計21865平方米,封門堵窗115家,新打通斷頭路6條,“我們一共規劃建設15處‘口袋公園’,目前已建成12處,其余3處也將在今年底建成。”
如今,鐵一社區曾經的私搭亂建、狹窄小巷一去不復返,一條長約300米、匯集民意后命名為“夢新街”的小路悄然呈現,在拆出一片凈土的同時,暢通了居民“心路”。“一個個公園小景觀的建立,不斷給我們帶來小驚喜,‘口袋公園’也給我們老年人提供了活動場所,給居民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實惠。”楊榮美說。
天橋區北坦小區
現在的日子過得“楞恣兒”
趙慧告訴記者,她1993年搬家來到天橋區北坦小區,這兩年社區街巷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居民樓安上了防盜門,樓道換上了嶄新的塑鋼窗戶,樓道內安裝了聲控燈,信報箱也有了,還通上了暖氣。“現在的日子過得很幸福。”趙慧說。
隨著環境整治工作不斷推向深入,老舊小區整治的成果將惠及更多群眾。記者了解到,北坦街道近期正在對北關北路山東省黃河河務局宿舍9號、11號樓、湖光山色小區外墻進行集中粉刷,提升轄區環境面貌,靚化“窗口”道路,讓轄區環境更美。下一步還將對華黎社區河套莊25-1號樓進行綜合整治工作,讓老舊小區“換新裝”。
歷城區花園小區
“老破舊”變“綠凈新”
樹木郁郁蔥蔥,新修整的路面平穩整潔,墻壁上“牛皮癬”消失了……在歷城區洪家樓街道,有著幾十年歷史的花園小區迎來了大改造,而這樣的變化,老居民樊永和感觸最深。
樊永和告訴記者,他在花園小區居住了30年,“之前樓道里的車亂停亂放,有時候過人都困難。過道排水系統也不完善,陰天下雨積水很嚴重,趕上冬天下雪,整個路面都結冰,十分危險。”自小區開始改造后,樓體及儲藏室外立面進行重新粉刷,外墻做了保溫層,路面也重新修整。
記者了解到,花園小區改造的腳步遠不止如此。洪家樓街道今年還將對小區道路進行修整,疏通排水管線,規范小區標識,暢通小區交通“微循環”。
平陰縣玫瑰苑社區
老舊小區換新顏
道路寬敞整潔、綠化帶勃勃生機、太陽能路燈排列整齊、LED電子顯示屏上滾動播放著宣傳標語……在平陰縣錦水街道玫瑰苑社區,曾經的坑坑洼洼、積水難行、私搭亂建統統不見了,絲毫沒有了老舊小區的樣子。70歲的社區居民趙慶喜,是玫瑰苑社區的常住居民,記者見到他的時候,他正在文化活動室里下象棋:“老舊小區改造,我是最大的受益者之一,也是見證者。”趙慶喜是2015年搬來的社區,當時他所居住的樓是個典型的“三無樓”:無水、無暖氣、無天然氣。2017年,在充分調研的基礎上,平陰縣安排專項資金對玫瑰苑社區基礎設施實行全面改造和維修,改造內容多達30多項。“改造之后,路平了、水暢了、燈亮了、小區綠了、冬天屋里暖了,沒停過一天水。”趙慶喜抑制不住臉上的笑容。社區同時高標準打造日間照料中心,棋牌室、活動室、休息室、餐廳、康復健身、舞蹈房、閱覽室等各類場所設施齊全,豐富居民精神生活。
市中區英雄山路201號院
老樓實現“電梯夢”
“這些樓建成26年了,改造前環境臟亂差,院里違建臨建很多,曾經還一度鬧得鄰里關系不和諧。”說起市中區英雄山路201號院的“前世今生”,居民袁章群感慨良多:“現在好了,整治后到處是花草樹木,車輛停放也有秩序,鄰里關系得到改善,我們住得也很舒心。”
據了解,六里山街道在“共治共建共享”理念下,堅持“小區怎么整,群眾說了算”原則,針對道路失修、設施不全、私搭亂建等問題,對社區居民“問需求計”,邀請專家開展“頭腦風暴”,群策群力根治老舊小區“沉疴舊病”,將治理成果切實“改”到群眾心坎上。目前院內綠化工作工程主體已完成,六里山街道還計劃建設社區日間照料中心、社區衛生服務站等一系列的惠民工程,為居民提供貼心服務。
環境改善的同時,英雄山路201號院在老樓加裝電梯“先行一步”。據了解,該院4號樓1、2單元電梯加裝項目于2017年12月7日開工,今年1月底完工并通過驗收投入使用。4月26日,4號樓業主代表領到兩個單元加裝電梯的補助款——一張40萬元的支票,成為我市既有多層住宅加裝電梯試點以來的首個財政補助受益者。“老樓加裝電梯是政府惠及民生的大好事兒,居民的生活條件得到了改善,幸福感自然就提升了。”袁章群說。
平陰縣會仙山社區
社區是我家 建設靠大家
“現在不只小區環境大變樣,居民們精氣神也有了,成立了小區志愿保潔隊伍,居民們主動積極參與小區管理,大家都覺得既快樂又幸福。”今年76歲的丁文岐是平陰縣榆山街道會仙山社區縣供銷社小區的居民,記者見到他時,他正和鄰居們忙著打掃小區里的衛生,說起小區的變化,丁大爺眉宇間掩不住笑意。
丁文岐在小區居住了34年,是不折不扣的老居民。由于所在單位已破產20多年,小區也陷入多年無人管理狀態,整個院落臟亂不堪,居民苦不堪言,鄰里之間也時常因為雞毛蒜皮的小事鬧不愉快。2017年下半年,小區開始實施老舊小區改造。過去坑洼不平的路面得到硬化,空閑的裸露土地能綠化的也都進行了綠化,安裝了樓宇防盜門、監控和路燈,還為居民設置了休閑娛樂區,環境美了,居民安全感有了,小區由內而外煥發出生機。
通過環境整治和老舊小區改造,小區環境好了,如何讓潔、凈、美的環境長久保持下去,是會仙山社區黨委書記朱慧一直思索的問題。通過召開黨支部會,采用召集居民民主協商的形式,最終形成了協商決議,多管齊下引導居民樹立環保意識。通過小區宣傳欄里的環保溫馨提示、過節給居民發放的環保宣傳年歷、文化墻上的文明標語、文明提示,微信公眾平臺上的文明倡議書和文明漫畫,社區時刻通過各種形式給出行的居民提醒:“社區是我家,建設靠大家。”
“每天在小區參與打掃衛生的由最初的兩三個人,慢慢增加到七八人,現在就連路邊門頭房的商戶也參與進來了。”丁文岐這樣給記者描述志愿保潔員的情形。在社區黨委的倡導下,小區落實了樓長制,設立了環保“最美家庭”流動紅旗,家家戶戶志愿參與小區治理的積極性高漲起來。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