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青島新聞網
2018-05-12 07:41:05
【編者按】2015年,青島開始探索食品作坊園區化集中管理模式,到2016年11月,全市食品生產小作坊集中加工園區和特色食品加工基地建設全面展開。此后,食品加工園區如雨后春筍般涌現,越來越多的小作坊在園區茁壯成長。依托食藥部門以及當地政府的監管與指導,千千萬萬個小作坊踏上淘汰落后工藝、改變臟亂環境、實現產業升級的變革之路。正是因為這場變革,使得眾多小作坊經營者走上了發家致富的康莊大道。
【往期回顧】
(文/圖 孫志文)
11年前,當徐效光看著田里大片被凍死的茶樹時,他愁得茶飯不思,那時兒子正在上大學,但他卻為了種茶,把留給兒子的4萬元學費賠了個精光。然而,讓他萬萬沒有想到的是,11年后的今天,他經營的茶葉作坊年銷售額已經突破200萬元,由他主導的茶葉合作社,正在幫助成百上千的當地農民發家致富。
徐效光今年58歲,是青島西海岸新區海青鎮坳里村人,在鎮上種茶、做茶已經有11個年頭了。從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民,到一個成功的茶葉作坊經營者,可以說,徐效光見證了海青茶葉的發展史。
村干部轉行學炒茶葉
瑯琊海青鎮茶葉特色加工基地位于西海岸新區海青鎮駐地,在小鎮處處可見灰瓦白墻的樓房,一派江南茶鄉的風貌,美景如畫,徐效光的茶葉作坊就位于海青鎮的東部,茶鄉路南側。徐效光的茶葉作坊是一座古色古香的二層小樓,與鎮上的其他建筑風格一致。一進作坊,映入眼簾的是寬敞明亮的生產車間,其中揉捻、炒制等設備一應俱全,此時的徐效光正和他的工人們一起忙活著,把剛摘下來的嫩芽加工成茶葉。
見到記者進門,老徐放下手里的活,熱情地招呼了起來。當記者贊嘆于茶葉作坊的自動化程度之高時,他形容這一切可以說是今非昔比。其實早在多年以前,老徐的作坊還只是幾間破舊的大瓦房,沒有一口像樣的炒鍋,更別提什么自動化制茶設備了。他說,茶葉作坊做強做大,也是近幾年才有的光景。
說著,老徐張羅著把記者請進屋,嘗嘗他親手炒制的茶葉,聊起了他和茶葉的故事。聊天中,記者得知,徐效光是當地土生土長的農民,也在村里當過村干部。“上個世紀五十年代,海青鎮是山東‘南茶北引’最早的地區之一,我記得小的時候全鎮只有六七畝茶園,大部分農民都種玉米、小麥,我家也是。”雖然見過茶樹,但那時的徐效光并不了解茶葉,甚至很少喝茶,他也因此對茶葉保持著好奇。
時間轉眼到了1990年,海青鎮的茶葉種植面積已經擴大到數千畝,徐效光開始對這種南方來的作物越來越感興趣。天賜良機,就在那一年,海青鎮成立茶葉研究所,廣招賢良,蓄積力量,發展茶葉產業。徐效光聽聞這個消息后,當即決定加入研究所,投身海青鎮的茶葉產業大發展。就這樣,一個村干部正式轉行,跟著來自南方的專家們學起了種茶葉、炒茶葉。
“為了種茶,沒錢給兒子交學費”
在茶葉研究所工作的日子里,老徐不僅學到了種茶、炒茶的手藝,還負責了多個品種茶葉的研制工作,其中“海青峰”這個品種的茶葉就是他參與研制的,至今這個品種的茶葉在市面上仍供不應求。
而在茶葉研究所的努力推廣下,海青鎮的茶葉種植業蓬勃發展,茶葉種植面積從90年代的三四千畝,增長到2007年的兩萬畝,當地農戶也因為茶葉種植,顯著增收。就在一切都平穩發展之時,茶葉研究所改制,老徐失業了。老徐說:“和茶葉打了十幾年交道,我已經離不開茶葉了。”從失業那天起,老徐就暗下決心,要做自己的茶葉。
于是,2007年春天,徐效光買了茶樹,租下5間大瓦房,準備大干一場。本以為有專業知識的自己,種起茶葉能游刃有余,誰知人算不如天算,2008年一場雪災讓他的茶樹遭了殃。“10畝茶樹,凍死一大半,那年幾乎絕收,投入的4萬塊錢打了水漂,我連吃飯喝水的心思都沒有了。”老徐說,那些錢本來是要給正在上大學的兒子交學費的,賠了以后,他不得不到親戚家借錢交學費。
老徐不是個輕言放棄的人,第一年種植失敗給了他一記響亮的耳光,“想要種好茶葉,必須要精耕細作,絕不能疏于管理”。隨后,老徐和妻子在茶園里種上了新茶樹,每天早起晚歸,精心呵護,冬天給茶樹鋪上草以保溫,夏天及時采摘以防蟲害。此后多年,他的種茶之路慢慢走上了正軌。
他靠賣茶葉開上奧迪
忙碌的日子總是過得飛快,轉眼間,徐效光的茶葉生意已經小有規模。加之,當地政府不斷推廣海青茶品牌,2014年“海青茶”通過國家農產品地理標志登記認定,海青茶開始受到全國消費者的關注。在監管方面,食藥部門制訂了農藥統一發放制度、食品安全統一培訓制度、生產過程統一控制制度、食品標簽標識統一管理制度、出廠統一檢驗制度、食品安全統一自查制度、食品生產加工人員統一健康管理制度、不安全食品統一召回管理制度,規范了徐效光這樣的小作坊的生產經營,保證了生產質量。
到2011年,徐效光一家靠種茶、做茶,年純收入達到十幾萬元。那一年,掙了錢的他將作坊搬出簡陋的大瓦房,貸款蓋起了如今的二層小樓,在食藥部門的指導下,引進了自動化生產設備和檢測設備,實現自產自檢。
投入總會有回報,隨著茶葉品質的提高,推廣渠道的增多,徐效光的茶葉銷路越來越廣,回頭客也越來越多。“很多外地人喝了我炒的茶葉,都成了回頭客,最遠還有俄羅斯的朋友,每年都從我這訂茶葉。”
讓徐效光印象最深刻的是,有一位黑龍江商人,來青島吃海鮮的時候路過海青鎮,偶然在徐效光的茶葉作坊嘗了嘗他做的茶葉。老徐說:“海青茶葉肉厚、墨綠色、黃綠湯、有豌豆香,他喝了以后很驚訝,沒想到北方這么一個不起眼的小鎮,竟然能炒出口感這么好的茶。”此后,這位黑龍江商人每年都會專程驅車來青島,來海青鎮,買上一些茶葉,或是贈送親朋或是自己喝。
如今,徐效光的茶園面積增加到了40畝,茶葉作坊生產的產品有20多個品種,年銷售額超過200萬。靠著茶葉生意,茶農老徐也開上了奧迪車。
幫著鄉親共同致富
富起來的徐效光并沒有固步不前,響應當地政府“培育一批家庭農場、打造一批示范合作社、扶持一批農業龍頭企業”的號召,老徐主導成立了海博茶業專業合作社,他想帶領鎮上的鄉親們一起致富。
徐效光說:“現在我制茶用的鮮葉,不僅來自自己的茶園,還來自合作社鄉親們的茶園,種植過程統一管控,質量有保障,貨源充足,當然收購價格也高高的。”
據了解,截至2017年年底,海青鎮茶園面積已經達到3萬多畝,年生產干茶200余萬斤,比2016年增加30萬斤,產值由2.2億元提高到3億元。產業大發展帶動了群眾收入大幅增長,全鎮居民儲蓄存款余額較2017年年初凈增1.6億元,戶均增收1.2萬元。茶葉產業給海青鎮帶來的效益是顯而易見的。
談及未來,老徐并沒有太多打算,他告訴記者,他就想把茶葉繼續種下去,繼續做下去,有朝一日能看到全國人民都能喝上海青茶,也就心滿意足了。
近年來,瑯琊海青鎮茶葉特色加工基地是青島主推的品牌之一,海青也被中國茶葉協會授予“中國名茶之鄉”稱號。聲名鵲起的同時,少不了對園區產品質量的監管。2014年,市食藥局就開始探索食品小作坊規范監管工作。2017年,配合《山東省食品小作坊小餐飲和食品攤點管理條例 》實施,青島及時出臺了貫徹文件,確保了配套制度的實施,青島市小作坊加工園區和特色食品加工基地呈現迅速發展態勢。在建設特色加工基地之前,茶葉小作坊生產規范不一,2004年時產品合格率僅為70%,進行園區化建設后,食藥部門對茶葉的生產和檢測都進行了統一規范,2017年合格率達到100%,瑯琊海青鎮茶葉特色加工基地的茶葉小作坊產品質量開始穩中向好。
在茶葉研究所工作的日子里,老徐學到了種茶、炒茶的手藝,時至今日,他仍是一把炒茶的好手。
徐效光的茶葉作坊里,隨處可見獎牌獎杯,這是他種茶11年來的榮譽見證。
到2011年,徐效光一家靠種茶、做茶,年純收入達到十幾萬元。
圖為徐效光和妻子在田里采摘茶葉。老徐說:“想要種好茶葉,必須要精耕細作,絕不能疏于管理。”
2011年,在食藥部門的指導下,徐效光引進了自動化生產設備和檢測設備,實現自產自檢。
靠著茶葉生意,茶農老徐也開上了奧迪車。
談及未來,老徐說他就想把茶葉繼續種下去,繼續做下去,有朝一日能看到全國人民都能喝上海青茶,他就心滿意足了。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
網友評論僅供網友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齊魯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我來說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