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舜網
2018-04-30 08:19:04
為紀念老一輩革命家簽名火葬62周年,濟南的逝者也可以在家門口以滔滔黃河水為紐帶,魂歸大海了。
4月27日下午,30位逝者的家屬在黃河濟南段舉行共祭儀式后起靈赴東營,28日上午在東營市孤東海岸碼頭登船進入指定海域,完成了海葬儀式。這是濟南首屆黃河入海口生態葬。
從黃河岸邊到渤海之灣
27日下午,由濟南市民政局主辦,濟南市蓮花山殯儀館承辦的濟南市首屆“黃河入海口生態葬”共祭儀式在黃河濟南段濼口附近舉行。首批參與黃河入海口生態葬的30名逝者家屬以及山東省民政廳、濟南市民政局等單位的有關領導參加了活動。宣讀祭文、向逝者鞠躬致意后,全體人員到象征“九曲黃河”的沙土模型前,向逝者敬獻鮮花。隨后,逝者家屬分團體和自駕兩種方式,向東營市進發。
28日早上,逝者家屬在東營市孤東海岸碼頭集合,手捧骨灰壇登船,向入海口方向駛去。駛入指定海域后,家屬們分批次到甲板上進行落葬儀式。播放祭文后,家屬通過安置在船身兩側的落葬通道,將由雞蛋液制成的可降解骨灰包落入海中,隨后向大海拋撒花瓣,與逝去的親人告別。整個過程莊嚴有序,家屬們或痛哭失聲,或黯然落淚。
記者了解到,此次參加活動的30位逝者中,既有剛離世的,也有一直寄存在革命烈士陵園和濟南市殯儀館,移靈落葬的。濟南市蓮花山殯儀館館長柳海濤介紹說,這項活動自前期啟動后,山東省民政廳相關網站及濟南市七家殯儀館、烈士陵園等機構共收到150位逝者家屬報名,接下來將分批安排赴東營黃河口海葬。
新舊觀念仍有沖突開明思想引領風氣
柴建中的父親柴鳳水今年3月去世,老人生前與老伴商定并立下遺囑,希望能夠魂歸黃河。“我父親在德州長大,后來到蘭州當兵,然后回到濟南,一輩子沒離開黃河邊。”柴建中說,家族在禹城老家有祖墳,老家的人還不能接受,為了父親葬在黃河的事,把老家的親戚都得罪了,但他和家人尊重父親的選擇,也堅持自己的理念。“我母親是學醫的,她將來打算捐獻遺體。”說到日后的祭奠方式,他也表示不必過于拘泥形式,“平時在家門口也可以祭奠,大的節點可能再來海邊。”
濟南人的黃河情結另一種形式的“入土為安”
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黃河中下游地區是中華文明的發祥地。濟南位于黃河下游,黃河穿城而過,全長183公里。黃河自東營市墾利縣黃河口鎮匯入渤海,入海時黃藍涇渭分明,受泥沙沖擊每年造陸200公頃,被譽為“共和國最年輕的土地”,演繹著真實的“滄海桑田”。
濟南人一直以來具有濃厚的“黃河情結”,黃河是濟南連接大海的紐帶,承載了幾千年的齊魯文明。濟南城市發展建設規劃正式提出濟南已步入“黃河時代”。濟南市民政局副局長杜紅波表示,“黃河生態葬”的開展符合濟南市民實際情況,方便市民以黃河為寄托祭掃親人、寄托哀思,有利于促進移風易俗,倡樹文明新風。
“骨灰撒在入海口處,隨著潮起潮落,混雜著黃河自源頭一路裹挾下來的泥沙,沉積落下,實際上最終也是一種‘入土為安’。”蓮花山殯儀館工作人員介紹說。
據了解,濟南市蓮花山殯儀館作為我市海葬定點服務單位,將在館內祭掃廣場設立祭奠標志物,并在黃河沿岸濟南段設立相關標志物。今后,蓮花山殯儀館將常態化接受“黃河入海口生態葬”報名,并在每年4月至10月分批次組織赴東營海葬。咨詢電話:0531—88891593。
不僅生態環保還有4000元補貼
根據市民政局、文明辦、財政局聯合下發的《關于生態葬實施獎補政策的通知》,2018年4月1日至2023年3月31日,將對全市生態葬實施獎補政策,對選擇生態葬的具有濟南市戶籍和居住證的亡故居民,自2018年1月1日以后亡故的進行4000元至1000元不等的獎補。其中,骨灰撒散或將骨灰全部撒入海、河等,獎補4000元。
新聞鏈接:
節地生態安葬,就是以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為價值導向,鼓勵和引導人們采用樹葬、海葬、深埋、格位存放等不占或少占土地、少耗資源、少使用不可降解材料的方式安葬骨灰或遺體,使安葬活動更好地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實踐證明,推行節地生態安葬是減輕群眾負擔,保障基本安葬需求的重要途徑;是移風易俗,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舉措;是促進生態文明建設,造福當代和子孫后代的必然要求。
(舜網)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
網友評論僅供網友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齊魯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我來說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