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濟南日報
2018-03-08 09:43:03
“三八”國際婦女節到來之際,市民李女士發現,這個有著100多年歷史的國際節日隨著消費升級出現了變化——“三八節”正成為各大品牌和電商促銷的新戰場,而“婦女”這兩個字在品牌零售商的包裝下漸漸轉變成為“女王”、“女神”這樣的稱呼。
“國際婦女節不是應該呼吁為女性爭取權益嗎?”李女士感到不解,慶祝活動怎么變成了消費節?也有受訪者認為,婦女節變成購物節,不僅折射出女性物質生活的富足和生產經營條件的改善,也反映出女性的經濟地位在上升。
節日促銷避開“婦女”二字
3月5日,在泰安路一家花店,經營者陳女士說:“這幾天已經開始忙了,沒想到的是,這次‘三八節’收到的訂單竟然比情人節還要多。”雖然離“三八節”還有幾天時間,但陳女士已經收到一家網絡公司的訂單,給單位女員工訂了100多束花,還叮囑一定要上午送到,因為下午女員工就放假了。提及熱賣原因,陳女士表示,情人節只是男女朋友或者夫妻之間互相送花,而在“三八節”,公司可以送員工、孩子可以給母親、閨蜜之間也可以互相贈送,顧客群體比較大。
在德州路的一家花店,市民李女士于3日晚花30元買了9枝綠色康乃馨,“店員告訴我,從周一開始就要漲價了,離‘三八節’越近漲得越多,估計節日當天得15元左右一枝了。”李女士說。記者了解到,一些花店收到的訂單特別強調要寫祝“女生節快樂”或者“女神節快樂”而避開“婦女”兩個字。
而在泉城路和萬達廣場等商圈,一些商場打出了“摩登女王節”的促銷海報,有的還將此次購物促銷稱為“女神節”。在這樣的趨勢下,“三八節”在電商平臺已經成為和“雙十一”、“雙十二”、“6·18”一樣的重點購物節。網易考拉推出了“女神盛典”,阿里巴巴推出了“女王節”。據阿里巴巴工作人員介紹,早在去年天貓便把“女王節”調整為S級——代表著這一購物節已經躋身該公司全年最重大事件之列。“只有在整個中國消費社會形成了節日化的事件才能有這樣的評級,”工作人員說,“以前這個節日還沒有如此被重視過。”
商家為何給“婦女節”改名?
實際上,在我國司法解釋中,把14歲以上的女性都稱為婦女。“以前印象中,‘三八節’都宣傳或肯定女性在事業和家庭中的貢獻或者打一些女權主義的口號,這兩年‘三八節’完全變成一個女性甚至是全民的購物節了。”李女士說。
從“婦女”到“女神”、“女王”,這種稱呼的轉變意味著什么?互聯網絡信息分析師高爽認為,社會進入體驗經濟時代,在個性化占據制高點的現在,無論是消費者還是傳播的受眾,他們首要關注的都是情感的認同。因此,相比于“婦女”二字,消費者和傳播受眾更容易接受“女生”、“女王”、“女神”這些帶有情感的稱呼。
有數據表明,在消費和生活理念提升之外,女性的經濟能力也在增強。《中國女性消費調查報告》顯示,中國城市女性就業比例近70%,近半數女性個人消費占家庭收入的1/3以上,已經形成了市場價值至少在5萬億元以上的“她”經濟。女性消費者無疑已經成為了消費行業持續增長的風口。高爽分析認為,年輕女性消費意愿更強,對新消費形式、新消費品類更愿嘗試,更注重交流分享,而她們的挑剔也將激勵互聯網消費模式創新與服務品質提升。
作為主要購物群體,女性消費的目標這些年涉獵越來越廣。天貓數據顯示,近一年中,女性購買“拳擊手套”的金額增長了75%,就連“五金工具箱”這種很男性化的產品也被女性買走了355萬件。在健身方面,購買“跑步全套裝備”的女性用戶猛增1389%。同時,她們在“買買買”上毫不虧待自己,有300多萬人在一年內買了5支以上的口紅,超過35萬名女性都在一年內至少入手了12個包包。
七成女性掌握家庭理財大權
在銀行工作的董曉群認為,鑒于大部分家庭是女性掌管“經濟大權”,所以目前銀行理財客戶大約有七成以上是女性,這一方面說明女性自身的經濟能力增強了,另一方面也說明女性在家庭中的經濟地位上升了。“以前每到節日就喊提高女性地位,現在女性地位上升了,也不用喊了,都通過消費來體現了,這也不失為一種進步。”董曉群說。
據統計,目前國內女性消費群體已達4.8億人。在中國,有75%的家庭購買決策由女性決定或影響,有50%的男性產品也由女性購買,女性成為許多電商的目標群體。為了精準抓住女性的錢袋子,一些金融企業也借節日打出“女性特供”的旗號,推出與女性有關的理財產品,而且收益率比常規產品有所提高,以招攬女性客戶。
不過,李女士也感慨,“讓孩子和老公能在婦女節包攬家務”是最實在的,“女性平時除了上班還要做家務、照顧孩子,如果男人們都分擔一下,讓女人們徹底放松一天,也是一種不錯的節日體驗。”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