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新華社
2018-02-19 11:10:02
新華社濟南2月17日電(記者張志龍)鄉村發展靠什么?記者春節期間回到沂蒙老區山東省臨沂市,發現不少村的發展振興搞得火熱。村民們說,鄉村振興,需要產業發展和精神文明兩手抓,尤其需要注入“新動能”血液。
大年初一,見到郯城縣青山村的村會計張志時,村里代表鎮去縣里會演的文藝隊剛剛從車上下來。張志說,這些年,村里文藝活動越來越豐富,精神食糧多了。
可不是,村里變化可大了。文藝隊的霞大嫂說,村里廢棄的磚窯搖身一變成了湖景公園,環境優美;新修建的文化廣場,大屏幕、健身設施和籃球場等一應俱全;不少村民也從原來的磚房住上了水電暖齊全的樓房……俺們村成了遠近聞名的先進村。
鄉村振興,產業是關鍵。村干部說,青山村地處郯城縣李莊鎮,區位優勢并不明顯。早些年,村民僅靠幾畝薄田生活。后來,有些村民成立建筑隊出去打工,有些村民經營豬肉屠宰生意,剩下的村民也調整種植結構,種起了蔬菜瓜果和花卉苗木。
“小康是沒問題,去年年人均收入超過12000元。”張志說,但鄉村振興說白了不止是多賺幾毛錢,道德、精神層面也不能落下。
“紅事嚴禁過分鬧婚,白事嚴禁搭臺唱戲、吃流水席,嚴禁使用大棺材……”青山村紅白理事會會長劉夫玉說,要說前幾年一開始搞大家不接受,現在沒人不歡迎。臘月里村里高樹坡老人去世,總共也就花了3000多塊,擱在以前,搭臺唱戲好幾天,少說也得兩三萬元錢。
村風好了,亂七八糟的事情少了,村里精力也聚焦在發展上。去年,青山村成為郯城縣農村集體經濟組織股份制改革首批試點村,已經完成了村集體資產折股量化改造。“這是個新平臺,現在盼著有更多的‘項目’落地,有發展的‘新動能’。”張志說。
在沂蒙老區,像青山這樣的村已越來越多。沂南縣朱家林村創意小鎮被確定為山東省唯一的國家級田園綜合體試點;臨沭縣“支前模范村”朱村這幾年實現“蛻變”,農旅搞得有聲有色;越來越多的老區村道路通,干凈整潔,鄉風向好,移風易俗。
記者了解到,過去的一年,臨沂市持續改善農村人居環境,新建、改建農村公路1289公里,建設農村無害化廁所40萬戶。新創建省級美麗鄉村示范村45個,新增省級傳統村落11個,“好山好水好風情、美麗鄉村看沂蒙”城市名片更加亮麗。
臨沂市市長張術平說,鄉村振興戰略正在革命老區落地生根,老區正引領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讓農民成為有吸引力的職業,讓農村成為安居樂業的家園。(完)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