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齊魯晚報
2018-01-18 20:20:01
原標題:紅眼綠鼻陶罐臉,棗莊人,你見過“人燈舞”嗎?
在薛城區,有一種傳承了千年的藝術表演經過一代人的挖掘、考證,成為魯南地區獨樹一幟的“春節節目”。每到盛大節日,表演者頭頂獨凳,陶罐做臉,紅眼綠鼻子,這就是起源于沙溝鎮的——“人燈舞”。17日,記者來到薛城區沙溝鎮體驗了一把這傳承了千年藝術文化。
孝子為母驅病留舞傳世上千年
作為“人燈舞”的發掘人,世代住在薛城區沙溝鎮的張啟恩介紹,人燈舞起源于夏商周時期,它的老祖當時叫“儺”,現在有“儺舞”、“儺戲”,在棗莊流傳了幾千年。而這種表演形式,在史書上是沒有記載的,只是民間藝人們的口口相傳。
據說,上周時期,有個孝子叫任勉,家里母親重病在床,一直不見好轉。這一夜,任勉睡著時,忽夢一神仙在夢中告訴自己,要想其母病愈,可在子時帶著面具到野林中驅趕鬼怪。后任勉如是做之,不出幾日,母親的病真的全好了。以至于后來其他人家有人生病,家人也效仿任勉的做法,帶著面具去野林跳著舞蹈驅趕鬼怪。時間久了,大家就把這一種“驅鬼降怪”的行為稱為“人面舞”,取任勉名字的諧音。后經過傳承與發展,到了唐宋時期,這一“治病舞”逐漸演化成“祭祀舞”,以祈福求祥。
“后來到了明清時期,世道動亂,為了諷刺達官貴人,咱今天看到的人燈表演才開始出現。表演者用陶罐做臉,紅紙貼著眼睛、嘴巴,綠紙貼在鼻子上,形成咱老百姓說的‘紅眼綠鼻子’,再加上陶罐內點上蠟燭,讓一開始看到這種形象的人都感覺到害怕。而且表演者是見東西搶東西,又哭又笑,達到諷刺的效果。”張啟恩說,建國后,人們把這種民間游藝活動傳承下來,改變了過去的表演方式,成為人們在盛大節日,特別是正月十五“元宵節”舉行的娛樂形式,現在它也成為了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人燈舞”現存遇窘境盼更多人關注非遺項目
“人燈舞”道具是用條型木凳架在表演者雙肩上固定,凳上捆綁一個倒扣瓦罐,罐內點上臘燭,瓦罐一面鉆人臉型的口,眼,鼻,條凳及人體,由各色布袍遮住,罐頂再戴上一個20公分的禮帽,形成一個最高可達3米之多的“高大的人”型。表演者圍著篝火做出各種動作,以引人發笑或驅邪祈福。張啟恩說,就是這樣特殊的舞者形象,更讓他堅定了要將其傳承推廣下去的意愿。
據張啟恩介紹,之所以說自己和其他傳承者被稱為“人燈舞”的發掘者,是因為在1965年之后的一段時間里,傳統的“人燈舞”漸漸消失在大眾的眼中。后來經過一些走街串巷的藝人,張啟恩最終從沙溝三村的杜、劉、段三戶人家中將歷史的“表演形式”,再次發掘推廣開來。
在這兩年的活動中,民間藝人在專家指導下盡量還原“人燈舞”歷史面貌,同時還特意進行了改革,加入了16名女子組成的宮燈舞,與“人燈舞”的形象形成視覺反差,更有可看性。
但在創新變革中,張啟恩說,還是會遇到苦難,除了舞者的繼承,僅僅是做臉的陶罐,現在在市場上也是很難買到。在古時,家家戶戶都有挑水用的陶泥罐,所以取材很方便。制作者在制作陶泥罐時,往往一個人需要一天的時間,才能刻制成,稍微有點不注意,一錘下去,陶泥罐就報廢了。而對于現在陶泥罐都缺乏制作者的市場來說,要想保持這種傳統表演形式,在道具上確實面臨困難。
對此,張啟恩說,他年紀大了,剩下的就需要更多年輕人接過去了,為“人燈舞”研究發展,也希望有更多的人能關注到非遺的項目,讓老傳統展換新顏。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韓微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
網友評論僅供網友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齊魯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我來說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