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張巖拍青島
2018-01-02 07:38:01
2017年,我鏡頭中的那些打工者。
1月27號大年三十,易州路胖姐燒烤店的店主沈小福從小倉庫中取出食材,準備年夜飯。2017年她準備把店面搬遷到河南路上去,并讓老顧客們都知曉。
2月8號,淄博人老楊在市場上賣自家腌漬的咸鴨蛋。在青島打工快三十年了,有了自己的房子,孩子們也都在青島工作上學了,他挺滿足的。
2月13號,小謝在自己的理發里為顧客燙發。2017年隨著老城區改造步伐的加快,這里客流量逐漸減少,他不希望影響他太多的生意。
2月27號農歷二月二,“二月二、龍抬頭”,民間有二月二理發的習俗,安徽路老舍公園里的街頭理發攤生意紅火。
3月26號,50歲的沂水人老公在海泊路、中山路路口的修鞋攤干活兒。憑借著在老家一家制鞋廠學到的手藝,他在青島干了20年修鞋的營生,買上了房子。
4月1號,23歲的荷澤人小李饅頭鋪的饅頭出鍋了,他一天大約要蒸200斤饅頭。小學畢業的他2017年的心愿是多賺錢,供弟弟上學。
4月20號,拆遷前的寧波路27號大院,租住者在忙著搬家。據說,2017年這個大院要被征收。
5月18號,租住在黃島路17號一樓的孫師傅在院里喝茶。以前他為一家超市送雞蛋,搬搬、抬抬,年紀大了干不了重活了,他準備休息一段時間,再找個力所能及的活干干。
7月16號,小陳在自己的啤酒屋前支起了遮陽傘準備營業。他憑借之前在劈柴院開飯店時練就的一手烹調手藝開了一個“小青島啤酒屋”,可以為顧客代加工海鮮。
7月23號,住在平康五里二樓的兩個孩子在海中游完泳回來,在樓臺上沖水。2017年底,這個大院的住戶已經全部搬走,被征收了。
8月8號,59歲的泥瓦匠老馮在為安徽路人行道鋪設地磚,中午飯3塊錢的散啤酒和6個爐包共9塊錢就打發了。
8月10號,天主教堂廣場邊的一個買椰子的攤販在等待開張。這個地方是全國各地許多年輕人喜歡來拍婚紗照片的地方,賣飲料零食的攤販也特別多。
8月30號,60歲的老郭穿著醫院清潔工的工作服在出租屋中。三年前他從老家來青島找工作,因為年齡偏大,又沒有其他手藝,只能在醫院里打掃衛生了。
9月25號,小葛在海泊橋附近賣早餐。她是莒縣人,十年前來青島打工,在青島結了婚,買上了經濟適用房,一年前買了一輛二手小貨車改裝成了這輛早餐車,專賣豆腐腦和茶雞蛋。
10月5號,老王在丹東路市場叫賣撥郎鼓。他來自花鼓戲之鄉安徽鳳陽,這些用竹筒和羊皮制作的小鼓,造型小巧、聲音清脆,價格也不貴。
10月27號,在蘇州路上,一名外來打工者用干活用的電動三輪車送一對孿生姐妹去上學。
11月12號,黃島路一家豆腐坊的小老板騎著剛買的摩托車去掛牌兒。這輛摩托車花了他五千塊錢,騎在上面很有“哈雷”的感覺。
11月22號,長春人劉東陽在為四方路上的一家人家搬家。他20歲時就來青島了,一直在搬家公司當搬運工,已經十年了。他說,趁年輕多給孩子賺點兒學費。
12月1號,幾名農民工在大學路維修美術館的外墻,他們要趕在年底前完工。
12月4號,在鎮江北路農貿市場經營魚蝦生意的滕州人蔣繼玉在為顧客曬咸魚。入冬后,她平均每天要代顧客加工一百多斤咸魚。
感謝攝影師的紀錄
為我們留下這座城市的溫度
提示:支持← →箭頭翻頁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
網友評論僅供網友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齊魯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我來說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