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濟南時報
2017-12-19 07:34:12
距離今年7月《濟南長清孝里鎮方峪村傳統村落保護發展規劃》通過專家評審,已有近5個月時間了,這個500余年歷史的古村時下仍如往常。68歲的方桂蘭作為留守的三十幾戶老人家之一,每天早上6點準時起床,做飯、喂養雞、鵝、狗、羊,洗衣服,掃院子,忙忙活活,一天又一天的過去。與此相對應的是,在十余年前即已開發的章丘朱家裕,71歲的老住戶李紅棉也是每天早早起床,她在家門口的路邊支起小攤,售賣各式旅游紀念品和山核桃、鵝蛋、軟棗等,多的時候每天能掙兩三百,少的時候也能賣個幾十塊。
同樣是可追溯五六百年歷史的兩個古村落,正一前一后地走上招商、開發之路,橫亙在古村落保護與開發之間的平衡問題,也是它們所共同面對的。
冷清的“石頭村”
12月11日的方峪村,呈現著外來者期望看到的古樸氣氛,石街石巷、石房石院、石碾石磨……但少有游人。在幾乎全都由石頭建成的古村里,只有幾個頭發花白的老人,靠著墻根兒在曬太陽。
村民們也葆有著淳樸與熱情,看到外人進村,他們近乎喊著向前探出身子,“你們是要看古村吧,沿著這條路往里走,走到沒有水泥路就是了。”轉而,他們中又有人說,“你們這是來一日游吧,用不了一日,一小時游就行,一個小時就能轉個遍。”
的確,在這個由傳統“石頭房”和青石板路組成的村里,記者沿途所經的石頭房大多鐵鎖掛門,不見人煙。據村里老人說,上世紀80年代,因為村里同姓不能通婚,加之老村環境差,房子破,很多青壯年都打了光棍。為改善環境,便在相鄰不遠的山坡下又建了新村,現在仍在老村居住的只有三十幾戶老人家了。
方桂蘭可沒時間出門曬太陽,她每天一睜眼就在已住了47年的老石頭房里忙進忙出,她的大兒子已搬到山下的新村里住,二兒子在濟南,“都想讓俺去,俺哪兒也不去,就在這呆著,人老了就圖個舒坦,在家要多舒坦有多舒坦。”
方桂蘭所稱的舒坦正是石頭房的特殊之處——墻體有60厘米厚,冬暖夏涼,山下新村的房子已失了這個特色,到了冬天沒暖氣的話老人根本受不了,夏天的暑熱也得用空調,老人也不習慣。
方峪村位于長清大峰山齊長城西南的山峪內,據公開資料記載,方峪村是明代洪武年間從山西洪洞縣遷來的,至今已有500余年,村里近兩百座石頭房的格局和建筑保存完好,據說連一些考古專家都沒有想到。近幾年,隨著媒體報道和旅游部門的推介,方峪石頭古村越發被外界所知。方桂蘭說,尤其近兩年,每年放假都有人來參觀,“還有外國人呢。”
2015年3月,方峪村被評為山東省第一批“鄉村記憶”工程試點村落。2016年,其又被列入第四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2016年,市規劃局同時啟動編制《濟南長清孝里鎮方峪村傳統村落保護發展規劃》,以期實現對方峪古村落的有效保護和可持續發展,增加村民收入、改善人居環境、提升其自身發展能力,“把人留住”。公開報道顯示,今年7月,該規劃通過了專家評審。
熱鬧的“江北第一古村”
同時間段的朱家裕仍有不少游人,他們從《闖關東》里得知此處,不時湊近路兩邊的村人攤位前,最受歡迎的是女性村民們支起的煎餅和菜餅攤,她們來自時下仍留守朱家裕老村的六十幾戶老年村民。
“人多了就好賣”,71歲的李紅棉早就摸清了這其中的門道,她每天一大早就起床,家門口距離擺攤的路邊不足5米遠。她的攤位上還有自己做的韭花醬、從市里批發來的工藝品以及其他一些哄孩子的小玩意兒。
晌午時分,村里的游人漸多,戴著各色頭巾的女性村民的煎餅攤紛紛開張,李紅棉不遠處的61歲趙慶英攤位最火,她貼出的二維碼支付是吸客利器,那是她兒子給弄上的,說城里都時興這個。“我今年61(歲),可是我們這老村里的年輕人。”趙慶英開玩笑說,正忙著掃碼的游人被逗得哈哈笑起來。
朱家峪已有600余年歷史,被稱為“江北第一古村”。公開資料對它的描述是——三面環山,為梯形聚落,北有文昌閣,南有魁星樓,村中大小古建筑近200處、大小石橋99座、井泉66處、自然景觀100余處。
李紅棉明顯感受到古村的變化是在2003年,當年朱家裕被評為山東省歷史文化名村。“(從那開始)人越來越多,也熱鬧了,還給修了墻”,她指了指身后自家的大門院墻說。更大的變化則自2008年開始,當年火遍全國的開年大戲《闖關東》讓這里聲名鵲起,人氣陡增。用李紅棉的話說,一下子成了景區。
“現在就是在朱家峪景區的朱開山故居,這里是典型的山地四合院,電視劇《闖關東》里的很多鏡頭就是在這里拍攝的……”當年,不管是電視臺記者還是導游,開場詞都大差不離。時至今日,記者探訪時,附近農家樂的大喇叭攬客聲則看似壓倒了這些。
沿著被磨得溜光的青石板路,沿線的學堂、鐵匠鋪、古井等地都人頭攢動,但往村子深處走,則人跡罕至,少有聲響。李紅棉說,“(村里)除了沿街做點小買賣的,都搬走了。”他們也早建了新村,沿街做買賣的村民到了晚上也都回新村睡。生意最火爆的一家四口農家樂從村子變成景區后回來做生意,他們的四個房間動輒滿客,院子里也擺上了桌。
保護與發展的權衡
長清方峪“石頭村”有經濟頭腦的早已做好了準備,在村里開超市和飯店的方鳳眠即是其中之一。今年十一假期,村里舉辦了首屆ART藝術節,據他估算得來了上萬人,他的超市和飯店“流水賬得有六七千,是平時的20倍也多”。他因此認為村子開發的潛力很大,只是開發程度還遠遠不夠。
方鳳眠不知道的是,有了朱家裕的先例之后,時下媒體和外界在古村落的保護與開發之間已更傾向于前者。今年7月,《濟南長清孝里鎮方峪村傳統村落保護發展規劃》通過專家評審的新聞爆出,即有評論表露出其成為下一個朱家裕的擔心。朱家裕開發至今十余年,業界和相關部門已發現了其中的問題,諸如在旅游開發的過程中重開發、輕保護,古村“空心化”嚴重;諸如旅游開發水平低,沒有深入挖掘古村旅游資源的文化內涵;而且當地村民在旅游開發過程中參與程度低,從旅游開發中受益較少等。
也曾有游客吐槽,“朱家裕整治太狠,搞開發搞得現代氣息越來越濃厚,古村味道漸漸淡了。”
記者注意到,今年7月通過專家評審的《濟南長清孝里鎮方峪村傳統村落保護發展規劃》里,也著重提到“保護和延續其獨具特色明清建筑群風貌景觀”、“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實現保護與發展的相互促進和良性循環”。記者探訪時,該《規劃》并沒有施工的跡象,方鳳眠說“主要是沒人投資”。
12月13日,記者致電濟南市規劃局規劃處,就方峪村發展規劃落地情況,工作人員稱,該規劃雖然已經通過專家審核,但是目前尚處于審批階段,而審批需要當地向規劃局申請,“已經催了好幾次了,也沒收到他們的申請。”就此,方峪村村委會相關負責人解釋,目前其還處在招商階段,所以規劃暫未落實。“這邊開發是以保護古村為主,不能修建現代建筑物,有很多投資商來看,但是都沒有來投資的。”他坦言也去朱家裕取過經,“但是沒辦法。”
方桂蘭倒是樂見于古村開發所帶來的熱鬧,她也新奇于村里時不時有來拍電影的,只是拍的那些劇都沒有《闖關東》火,她甚至說不上劇名。另外村里經常舉行的活動和唱大戲也讓她高興。但也有老人嫌“外來人多了太鬧騰,心里不肅靜”。
(文中人物均為化名)
原標題:保護?開發?古村落的路口之問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