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濟南時報
2017-10-25 09:16:10
24日,在寬厚里弘春美齋油旋店,盧利華把烙制好的油旋擺盤準備送進烤箱烤制。記者劉玉樂 攝
盧利華,山東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濟南油旋制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5年來,她始終被一件事困擾著。由于多種原因,她創辦的非遺油旋店弘春美齋5年里無奈搬了4次家,油旋店“居無定所”,每次搬家都得關門歇業一陣。很多原先的老顧客、慕名想來店里品嘗非遺油旋的游客,都因找不到店而作罷。
幾經波折,今年10月1日,多年漂泊的弘春美齋油旋店終于安家寬厚里。這家濟南唯一的非遺油旋店又重新出發,踏上了對外經營和文化傳承的新征程。
“不用再到處奔波,現在我心里太踏實了,太坦然,太幸福了!”盧利華說。
[找到新家]搬家4次扎根寬厚里租期5年,非遺傳承再出發
23日,記者來到寬厚里。盧利華的弘春美齋油旋店在寬厚里三期金家大院西側內街135號,店面不大。“門店有點偏,但我已經很知足了,非遺油旋百年制作技藝、非遺文化在這里又可以繼續傳承了。”盧利華說,現在她心里很踏實,弘春美齋又有家了,這種感覺很幸福。
對盧利華而言,這種感覺來之不易。2004年,大觀園當時打造名優小吃一條街,她應邀在那里開了一家店——弘春美齋,一干就是八年,弘春美齋油旋也從不知名變成了中華名優小吃,2006年成為濟南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之后又成為省級非遺。
盧利華說,2012年3月,弘春美齋因故離開了大觀園。“本來想去芙蓉街,但沒地方,我們在泉城廣場路南租到一個小店,后來因房屋糾紛,干了九個月后只能搬走。”她說,弘春美齋后搬到新世界小吃廣場,干了一年半左右,因為拆遷,只好搬家。之后,搬到泰府廣場,但由于情況不理想,2016年8月租賃到期后再次搬家。
之后1年多時間,弘春美齋一直在找“家”。“如今我們算是在寬厚里扎根了,簽了5年的租賃合同。”盧利華說。
[文化傳承] “毛主席曾吃過我師父和師祖做的油旋”
在歇業的1年多時間里,盧利華參加了山東文博會、中國非遺博覽會等多個大型盛會,弘春美齋非遺油旋屢次獲獎;她上電視,講油旋故事,講民俗文化,傳播非遺文化。她還專門寫了一首歌《泉城美 油旋香》,找人譜曲后親自演唱,“通過推介讓油旋成為濟南的旅游名片,這是我一直努力做的。這一年,我收獲很多,也很感恩。
記者了解到,現年51歲的盧利華,16歲時進了老聚豐德飯店,當時跟師傅蘇將林學做油旋。“油旋在聚豐德是鎮店之寶,1958年毛主席來濟南時,就吃過我師父和師祖耿長銀一起做的油旋。”盧利華說。
2003年,盧利華離開聚豐德,創辦了弘春美齋油旋品牌,“這個品牌很有淵源,我師祖以前自己做的品牌就叫弘春美齋,也算是一個延續和傳承。”
[她的心愿] 期待找到一名傳承人,為非遺油旋“代言”
盧利華介紹,弘春美齋油旋制作有12道工序,每一個油旋從制作到出爐,需要耗時約20分鐘。非遺油旋有百年歷史,到她已經是第三代傳人。“非遺油旋制作技藝不能在我這里沒有傳人了,多年來我也一直在尋找合適的人選。”
她表示,自己找徒弟,要找有緣人。“以前也有人來學習油旋制作,但都沒堅持下來。這些都不是我想要找的人。”
“在寬厚里,弘春美齋位置可能不太好找,但我有信心,一切從頭開始。”她說,希望通過努力在未來三年內能讓弘春美齋在濟南家喻戶曉,讓更多人愛上濟南味道。
堅守35年,作為一名“匠心人”,盧利華直言,會一直守住這門手藝,做一個優秀的傳承者,而不是孤獨的守望者。她說,自己堅信,一定會碰到一位有緣人,接過非遺油旋傳承的旗幟,繼續自己的“為非遺油旋代言”之路。
原標題:油旋“十八彎”:濟南唯一非遺油旋店“安家記” 5年內4次搬家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
網友評論僅供網友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齊魯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我來說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