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新銳大眾
2017-09-15 21:05:09
山東等地的干旱瘠薄山區長期存在著水資源短缺、澆水施肥困難、造林成活率低等問題,如何在干旱瘠薄山區造林一直是塊難啃的“硬骨頭”。
記者從省林業廳了解到,省林科院承擔的“干旱瘠薄山地集雨造林關鍵技術創新與應用”研究成果破解了這一難題。省林科院資源環境所所長馬海林介紹說,項目以雨水高效利用為基礎,以“抗旱造林+水肥增容造林+集雨造林”等技術創新為主線,系統開展研究并取得了多項創新性成果。簡單說就是,把集蓄雨水、水肥一體、容器育苗、保水劑等技術組裝配套,以提高造林成活率。
在萊蕪市苗山鎮牛旺泉村,村民唐元勝在北山承包了上千畝瘠薄荒山,應用干旱山地雨水蓄存技術,修建了6個蓄水池,年儲蓄雨水600余方,滿足了荒山的造林及撫育的灌溉需求。
他以蓄存的雨水為水源,構建自壓重力滴灌系統,合理分配干管及支管,采用壓力補償式裝置,突破了荒山電力、燃料缺乏的制約,實現了無動力灌溉施肥,形成了干旱山地的雨水-肥料一體化微灌利用技術。同時,推廣了兼具抗旱、保水和促生功能的容器育苗技術。
唐元勝說,這項技術是全省最土的水肥一體化技術,但又是最實用、最見效的技術。推廣這項技術有效解決了干旱山地造林及經濟林栽培中水資源短缺的瓶頸,大幅度降低了干旱山地造林及經濟林栽培的灌溉成本。與傳統水肥管理相比,節省勞動力85%以上,節水90%以上,節肥50%以上,當年造林成活保存率都提高了80%以上,幼林的地上部生物量提高50%以上。
馬海林說,雨水蓄存系統對干旱山地生態環境的影響評價結果表明,同對照相比,雨水蓄存系統的洪水徑流量降低5.9%以上,土壤侵蝕量降低8.4%以上;同對照相比,全氮、全磷和有機質的年平均損失量分別降低11.83%、15.13%和10.01%以上,不同雨水蓄存措施下的侵蝕泥沙中各養分含量的富集程度也有不同程度的降低。而且該項技術具有投資少、節水節肥、水肥利用率高、節省勞動力等特點,目前已在山東、河北、山西等地推廣應用。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
網友評論僅供網友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齊魯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我來說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