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齊魯壹點
2017-09-09 14:35:09
9月10日是“世界預防自殺日”,據了解,自殺已成為15-29歲人群的第二大死亡原因。在自殺或有自殺傾向的青少年中,抑郁癥是第一大原因。專家特別提醒,進入“二胎時代”后,“老大”的心理問題增多,需要引起家長的重視。
父母帶老大看心理門診
數量明顯增多
統計顯示,我國每年以自殺方式結束生命的20萬人中,有80%的自殺者患有抑郁癥,青少年發病率高達2%至8%。記者從昨天在南京腦科醫院舉行的大型義診中獲悉,自殺是15-29歲人群的第二大死亡原因。專家表示,青少年處于生理和心理的成長變化階段,一旦缺乏足夠的應對能力緩解壓力,容易發展為抑郁癥。
南京腦科醫院兒童心理衛生研究中心主任醫師王民潔說,二胎政策放開后,父母帶老大來看心理門診的數量明顯增多。最近,王主任門診就遇到了十三歲的曉潔(化名),被焦急的父母送到醫院來時,曉潔的手腕上已經有幾道明顯的刀痕。
王主任詢問后了解到,曉潔一家來自外省,家境殷實,父母都在江蘇做生意,上初一的曉潔獨自在老家一所寄宿學校念書。三年前,父母又添了個“小二子”,曉潔對弟弟特別排斥。在學校時,雖然曉潔每天都要和父母視頻,但是父母發現,孩子和自己對話變得越來越不耐煩了。此后,曉潔厭學的情緒越來越明顯,直到孩子出現了割腕自殘行為之后,家長才意識到問題有多嚴重。
王民潔主任告訴記者,家庭因素和環境因素對孩子的影響特別大,曉潔就是特別典型的案例,一方面,她認為父母把更多的關心給了弟弟;另一方面,正處青春期的她,生活環境又發生改變,父母不在身邊,自己無法適應新的環境。專家表示,二胎家庭一定要多多關注老大的心理問題,特別是那些進入青春期的孩子。
青春期孩子莫名變“作”,家長要多關心
王民潔告訴記者,青少年的抑郁和成人抑郁的表現形式不一樣,成人抑郁往往表現為情緒低落、悲觀厭世,而孩子在不同年齡有不同的表現,如學齡前的孩子可能會表現出違拗、攻擊或退縮行為;小學生出現不愿上學、成績下降、軀體不適等行為;青少年期女孩更容易出現進食障礙、男孩會出現軀體攻擊、自殺念頭、酒精的使用、反社會行為,如偷竊撒謊等一些行為。
“當這些孩子表現煩躁、發脾氣時,尤其是青春期孩子,很多家長都以為是孩子逆反,或者是‘作’。”王民潔主任表示,等到孩子的癥狀影響到學習,或者脾氣特別暴躁,甚至出現自傷行為時,家長才會想到帶孩子看心理醫生。據了解,每年腦科醫院兒童心理衛生中心,有兩三千名青少年因出現抑郁、煩躁等不良情緒來就診。
十四五歲的孩子正處于青春期,然而青春期逆反和抑郁癥的暴躁表現是有所區別的。王民潔主任指出,抑郁癥的暴躁常常是無緣無故就發作,“你喊他吃飯,他也發脾氣。”
“用您一分鐘,挽救一個生命”
每年9月10日是世界衛生組織和國際自殺預防協會共同確定的 “世界預防自殺日”。今年的主題是:“用您一分鐘,挽救一個生命”。
南京危機干預中心專家說,作為社會一份子,我們有責任去找到那些可能正在自殺中掙扎的人,與他們保持聯系,并鼓勵他們以自己的方式和節奏講述其故事。提供溫柔的支持話語,并以非評判的方式傾聽,可以幫助他們改變現狀。生命是珍貴的,有時也是不穩定的。如果有人能花上一分鐘,就可以挽救他們的生命。
專家表示,想自殺的人可能會在自殺前數天、數星期或數月有以下的征狀:表示自己一事無成、沒有希望或感到絕望;感到極度挫敗、羞恥或內疚;曾經寫出或說出想自殺;談及“死亡”、“離開”及在不尋常情況下說“再見”;將至愛的物品送走;避開朋友或親人、不想和人溝通或希望獨處;性格或儀容劇變;作出一些失去理性或怪異的行為;情緒反復不定,由沮喪或低落變得異常平靜開心等,如果身邊有抑郁情緒的人群出現這些表現,就要引起重視。
(揚子晚報)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
網友評論僅供網友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齊魯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我來說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