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濟南日報
2017-08-10 09:58:08
最近,濟南欲建“三橋一隧”助力北跨的消息不脛而走,再次牽動了濟南人的神經。
濟南南山北水,城市東西狹長、南北狹窄,自東向西,一條長長的經十路已有90公里,而南北最寬處只有十幾公里。唯有跨過黃河,濟南才能破解目前帶狀發展困局。對濟南而言,北跨不單單是交通瓶頸的突破,還有城市長大、產業升級等更深層次的含義。
此次“三橋一隧”的構想一旦步入實施,無疑將成為濟南攜河北跨的重大突破。那么,隨著“三橋一隧”建設提上議程,這將對濟南帶來什么影響?進入“黃河時代”,對沿黃兩岸將帶來哪些影響?
濟南黃河大橋
再建“三橋一隧”
形成“十二橋一隧”跨河通道
要想富,先修路。這句上世紀90年代開始的流行語,如今依然適用。
多年來,承擔了濟南九成飲用水的黃河,其兩岸卻受限于交通、防汛等因素發展滯后,母親河如同一把雙刃劍,一方面帶給這座城市生活所必需的水源,另一方面也限制了兩岸的發展。
2003年,濟南提出了“東拓、西進、南控、北跨、中疏(后變為‘中優’)”十字方針。北跨,顧名思義,就是向北跨過黃河。
跨河發展,交通先行——這樣的判斷早已成為共識。
2003年剛提出北跨時,除鐵路橋外,濟南跨黃河的通道有濟南黃河大橋、平陰黃河大橋、京福高速公路黃河大橋(濟南黃河二橋)3座公路橋和十幾座黃河浮橋。3座公路橋中,僅濟南黃河大橋在市區,平陰黃河大橋遠在平陰,京福高速公路黃河大橋則在西繞城向北。浮橋多數在長清、章丘、濟陽、平陰,市區范圍內僅有濼口浮橋、東郊浮橋一西一東兩座。市區過黃河通道較少,而且過車都要收費。
10多年過去了,濟南目前現有6座通車的黃河大橋,分別是:濟南黃河大橋(黃河一橋)、京臺高速黃河大橋(黃河二橋)、青銀高速黃河大橋(黃河三橋)、濟陽黃河大橋(黃河四橋)、平陰黃河大橋、建邦黃河大橋。除此之外,濟齊黃河大橋、長清黃河大橋和石濟客專黃河公鐵特大橋正在建設中。據最新消息,濟齊黃河大橋近期有望正式建成通車,并將免費通行。
而且,2016年3月,濟南市一口氣將市區的濟南黃河大橋、濟南建邦黃河大橋、濟陽黃河大橋3座跨黃公路橋對濟南牌照七座以下小型客車實行免費通行。
此次提出的“三橋一隧”,包括濟濼路穿黃隧道(道路+地鐵)、濟南黃河公路大橋擴建工程、齊魯大道北延跨黃河通道、鳳凰路北延跨黃河通道。
其中,在2017年度市級重點預備項目安排中,濟濼路穿黃隧道(道路加地鐵)項目在列。根據計劃,該項目建設地點在天橋區沿線,線路全長4.5公里,建設道路隧道和地鐵隧道,總投資35億元。該項目在2015年時曾發布過預可行性研究報告招標公告顯示,項目位于濟南市天橋區內,北起309國道,下穿龍湖規劃水域、黃河、環城高速公路、二環北路,南端與濟濼路相接。
齊魯大道北延跨河通道直通黃河以北的天橋桑梓店街道、鳳凰路北延跨河通道將直通濟陽崔寨街道。根據規劃部門人士此前介紹,上述兩條跨黃通道都是復合式跨河通道,可以滿足軌交、公交、BRT、車輛的通行,同時還會考慮讓行人也能在橋上通行。
在2017年濟南市城鄉建設項目計劃中提到了過河通道工程,包括改造黃河公路大橋。而免費通行后,黃河公路大橋兩端交通壓力巨大,根據招標公告顯示,黃河公路大橋將進行擴建。
這樣一來,濟南從原有的“九橋一隧”的過河通道布局,加上在用的百年老橋——濼口黃河鐵路大橋,變為“十二橋一遂”過河通道布局。
“三橋一隧”的建設,最直接的紅利就是交通更加便捷。從現有消息來看,欲新建的濟濼路穿黃隧道、齊魯大道北延跨河通道、鳳凰路北延跨河通道都有望通行軌道交通,這樣的話,無論將來私家車通行是否免費,都將對廣大市民帶來極大利好。
濟陽黃河大橋
加快“長大”節奏
助力新舊動能轉換先行區建設
近年來,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很多城市面臨著空間受限、土地不足的現實瓶頸。為了解困,這些城市一方面推進城市“上天入地”,提升空間利用效率,另一方面則是推進跨河、跨江戰略,突破江河等地理條件限制。
比如,國內大規模的跨江跨河發展始于20世紀90年代,先行一步的是上海。1990年代,上海跨過黃浦江開發浦東陸家嘴,此后黃浦江以東歷經10年的發展,成為與外灘隔江對望而不遜色的金融中心。
南昌用了10多年時間,在贛江以北的荒灘上筑起了新城,翻開了由“濱江時代”邁向“跨江時代”的城市發展新篇章。而2016年國務院批復同意設立江西贛江新區后,南昌還提出從“贛江時代”走向“鄱陽湖時代”,還將有巨大的城市發展空間,這個國家級的新區規劃面積約465平方公里。
杭州則從西湖時代邁入了錢塘江時代,大手筆規劃建設錢江新城。“豪邁、大氣、現代”的錢江新城,被定位為未來杭州的政治、文化新中心,浙江省金融中心及長三角南翼中心城市的中央商務區和區域金融中心。
實踐證明,有江河穿城而過的城市,往往都是通過實施跨河、跨江戰略,拉開城市發展框架,與此同時,同步推進國家戰略布局產業升級,從而產生強大的發展動力,推動經濟加速發展。
對濟南來說,攜河北跨,同樣需要重大戰略的支撐。
不久前,新舊動能轉換先行區核心區規劃圖被媒體曝出。該規劃圖中的信息顯示,新舊動能轉換先行區核心區空間結構為“一體兩翼”,建設用地面積約110平方公里,起步區選址崔寨街道,建設用地面積約32平方公里。而天橋區桑梓店街道和大橋街道以及濟陽縣崔寨街道被標識為核心區。按照總體方案初稿,濟南新舊動能轉換先行區以原濟南新區申報范圍為基礎并適當拓展,涉及黃河沿岸5個縣區21個街鎮,規劃面積約1000平方公里,2016年人口約120萬人。
在此之前,濟南規劃建設濟南新區,總面積約為800平方公里。其中,黃河北岸包括天橋區桑梓店街道、大橋街道,濟陽縣崔寨街道、回河街道、濟陽街道、濟北街道全境,共500平方公里。而黃河南岸則以黃河和小清河及濟廣高速中間區域為主要范圍,涉及槐蔭區美里湖、吳家堡街道,天橋區藥山、濼口、北園街道,歷城區華山、荷花路、遙墻、王舍人、鮑山、臨港街道(含董家街道部分區域),章丘區高官寨鎮相關區域,共300平方公里。
業內人士分析,原來的濟南新區,是以黃河中下游城市跨河發展為概念,以此申報國家級新區。而此次提出的濟南新舊動能轉換先行區,則是在全國范圍內進行新舊動能轉換的先行先試。相比之下,更有可操作性,申報國家戰略的可能性也更大。
一個片區的發展,必須要有發達的基礎設施作為支撐。濟南新舊動能轉換先行區建設,意味著將有大批的項目啟動,大量的企業和人員入駐,屆時北部將隆起新城,過往黃河的人流、物流也將大大增加。概括來說,這里也真正成為城區的重要組成部分。“三橋一隧”的建設,將加快濟南“長大”的速度,同時推動濟南產業的轉型升級和優化布局。當然,隨著北部的不斷發展,未來跨河通道仍將有望增加。
濟南建邦黃河大橋
將黃河變為內河
沿黃兩岸未來變成什么模樣
隨著“三橋一隧”的建設,濟南開始向“黃河時代”挺進,未來黃河將變為城市的內河。那以,讓黃河成為內河,對兩岸將產生什么影響?
在很多知名城市,穿城而過的大江、大河變都成為城市內河。例如,巴黎城市軸線、倫敦泰晤士河兩岸、紐約哈德遜河沿岸、香港維多利亞港、上海浦江兩岸等,都集中展示了城市的文化和品質,成為城市的地標和最亮點區片。
在國內,長江穿城而過的武漢,提出了圍繞長江打造世界級城市中軸文明景觀帶的概念。根據規劃,“長江主軸”是集中展示長江文化、生態特色、發展成就和城市文明的世界級城市中軸文明景觀帶。規劃以“生態修復、城市修補”為理念,對長江沿線生態濱水岸線、重要景觀廊道開展生態修復工作,延展和提升兩岸江灘公園,推進“四水共治”和海綿城市建設,加強主軸范圍內硬質化可滲水地面以及生態灘地建設。武漢提出,此軸將成為重要的經濟軸、文化軸、景觀軸和生態軸。
在沿黃城市中,蘭州是黃河流域唯一黃河穿城而過的城市。近年來,蘭州利用這一資源,因地制宜,投入巨資打造了40里黃河風情線,成為全國唯一的城市內黃河風情線,被稱為蘭州的“外灘”。蘭州還以此為龍頭和拳頭產品,大力發展黃河旅游,取得了良好效果,極大提升了蘭州的對外形象。多年來,黃河風情線在不斷地完善,綠化亮化工程、近水廣場、音樂噴泉、四季園、金城關旅游文化街區、龍源、碑林、親水平臺、體育公園……一批已經建成和正在建設中的設施和景點使得風情線更加靚麗,成為具有蘭州特色和代表城市形象的重要標志,吸引著越來越多的中外游客來蘭州觀光旅游。
顯然,讓城市變為城市內河,意味著要將黃河按照“城中河”功能定位來打造,融入城市發展大格局。
此前,天橋區曾提出,要推動城市區劃空間、產業發展空間、基礎設施建設空間同步拓展,以沿黃生態綠軸為發展主軸,以黃河和鵲山龍湖為核心,大力開展環湖、沿河水生態屏障建設。同時,深度開發利用黃河資源,在確保黃河防洪安全前提下,將逐步恢復黃河灘區原有濕地生態環境,先期啟動黃河市區段主河道灘地濕地改造工程,打造集生態建設、休閑旅游、水源調蓄、水質凈化、風沙防治等功能于一體的黃河濕地生態景觀帶。完善過河通道,解決北跨瓶頸。在“三橋一隧”建設方案中,我市曾提出,要把“三橋一隧”打造成景觀,抓好橋隧的管線布局和亮化工作。因此,可以預見,未來的黃河兩岸將成為充滿生機和活力的區域。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
網友評論僅供網友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齊魯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我來說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