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青島日報
2017-03-05 08:28:03
原標題:青島志愿者“接過雷鋒的槍”
雷鋒離開我們已經半個多世紀了,但雷鋒精神如同種子深植在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心中。如今,億萬雷鋒的后來者聚集在“志愿者”的大旗下,繼續著雷鋒的未竟事業。在第55個學習雷鋒紀念日里,本報記者采訪了七位志愿者以及志愿者團隊,他們分別代表了從50后到00后幾代中國人對雷鋒精神的傳承。
50后
“笑姐”宋桂華:帶領團隊幫助殘疾人特困家庭
在青島,提起“笑姐”,大家會想起一個網名叫“笑口常開”的人,是“笑姐”愛心助殘團隊的負責人。“笑姐”的真名叫宋桂華,64歲的她胸前總是別著一枚雷鋒頭像的胸章。
“笑姐”愛心助殘團隊是2005年成立的民間志愿者團體。“此前我也參加過一些愛心活動,但都是一次性的,我就想搭建一個平臺來凝聚愛心。”
宋桂華第一次組織愛心助殘活動就有40多人參加。“我們幫扶群體定位是殘疾人特困家庭。通過網絡募集衣物,招募志愿者精心分揀、量體選衣,再進村入戶面對面送溫暖。團隊門檻很低,目的是讓中低收入者有一個獻愛心的地方。”
“笑姐”團隊堅持不接受捐款、不組織捐款。“假如有人要捐錢,我就請他隨團隊助殘活動時下鄉,看到誰需要幫助,就直接將錢送到殘疾人手中。同時,每次活動,租車等費用志愿者實行AA制。”宋桂華說。
“笑姐”團隊在全國愛心志愿者團隊中首創“量體選衣”。“募集到衣物以后,我們先篩選、整理、修理、分類和登記,然后根據特困家庭名單中性別、年齡、身高、體重等信息逐件挑選和搭配,以家庭為單位量體選衣,打包裝箱。第一次量體選衣整整花了5天時間。”宋桂華說,“笑姐”團隊在“量體選衣”時注意為老人搭配純棉、保暖性好和寬松的衣服,孩子則搭配適合他們年齡的玩具、圖書及學習用品,打包的袋子不用紅白布條,以尊重農村風俗。
“有一次我們去萊西一戶殘疾人家庭,他們是母子倆,兒子62歲,肢體殘疾且智障,家里靠83歲的老母親維持生計。當時是冬天,冰冷的炕上就兩床被子,窗戶上糊的報紙都破了。當時站在那兒我們就哭了,覺得我們做的事情太少了,一定要盡自己最大努力去幫助這樣的人群。”“笑姐”團隊現有骨干志愿者300多人,注冊志愿者900多人。截至目前,團隊已成功組織193次愛心助殘公益大活動,行程11.2萬公里,足跡遍布青島市轄區近2600多個社區村莊,為1.3萬多戶殘疾人特困家庭、2.4萬多需要幫助的弱勢群體一件件精挑細選送去棉單衣33萬多件。
60后
勞模蘇學芬:發起的愛心直通車“走”過27年
從登州路44號的青島市盲校到溫州路2號的青島長途汽車站,全程4.5公里。就是這短短的4.5公里,卻讓兩個單位共同“走”過了27年。而這班愛心直通車的發起人,就是蘇學芬。
1989年,26歲的蘇學芬從即墨汽車站調到青島長途汽車站成為了一名迎門服務員。每逢節假日她總會發現有兩三名年輕的女子帶著多則四五名少則兩三名孩子到長途站乘車。當時的迎門班班長告訴蘇學芬,這些年輕女子是青島市盲校的老師,那些孩子都是盲校的學生,久而久之車站工作人員便與他們熟絡起來。
考慮到節假日車票緊張,迎門班在放假前的一周便會主動預留出車票送到學校,這個“特殊照顧”已經持續了五六年。一年后,蘇學芬成為迎門班班長,負責給盲校訂票、送票工作。蘇學芬了解到青島市盲校除了本地招生外,一半以上的生源都是省內其他地市的寄宿生,其中大多數孩子的父母也是盲人或者弱視,假期不可能來青接孩子回家。每次送盲生到車站看起來很簡單,但對于老師來說壓力很大。“要是有能直達車站的車就好了!”老師隨口的一句話卻讓蘇學芬記在了心里,回去后她便將為盲校學生開一部愛心直通車的想法匯報給了車站領導。車站將當時用于接送員工上班的一部面包車抽調出來用于專門接送盲生。
27年里,迎門服務班換了五任班長,可是愛心接力卻沒有停下。蘇學芬,也成長為全國勞模、長途車站站長。然而,每年到了接送盲童的時候,蘇學芬還是會去,27年來沒有停下過一次。
此外,蘇學芬成立了“580”我幫您志愿者服務隊,300多名志愿者參加了關愛自閉癥兒童、愛心助農、幫扶新市民子女等志愿服務。
70后
警察康龍:400多個孩子的“康爸爸”
在市北區鞍山路派出所,有一間約10個平方的社區便民室,墻上有兩塊牌子,一塊牌子上印著“青少年社區心理普法志愿服務須知”,另一塊印有共青團團徽和“12355臺徽”的牌子上寫著“康龍溫心工作室”。這里就是青年志愿者康龍堅守了7年的志愿服務崗。
41歲的康龍八小時以內是基層派出所民警,而工作之余從事他的志愿服務——為求助青少年及其家庭開展心理普法服務。
參加志愿服務5000余小時,直接或間接服務青少年近20000余名,通過開展心理疏導和法治教育成功將425名有品行障礙或情緒問題的青少年引回正軌……從2010年開始,康龍每個休息日,都會被這樣或那樣的孩子占據,他的電話也長期成為家長們咨詢的熱線。
2014年寒假的一個周六,康龍接到一個求助電話。求助人陳女士說,陳女士回家后發現放在家里的1000美金不見了,由于13歲的兒子小寧之前有偷拿家里錢亂花的行為,陳女士責罵地問是不是他偷拿的,小寧否認后與母親大吵一場,并情緒失控揚言要自殺。當天,康龍在自己的志愿服務崗見到了染著一頭黃發,穿著一條洞洞褲,看起來一副挑釁一切的神情的小寧。交流過程中,小寧忽然問:“康警官,你相信我嗎?”康龍笑笑,拍拍小寧說:“我相信你!我相信你在對的時間,只會做對的事!”小寧沒有說話,但眼里有淚光在閃動。3天后,陳女士告訴康龍,她打掃衛生時,在電視機柜與墻的夾縫里,找到了丟失的1000美金。又隔了兩天,小寧忽然找康龍。一見面,小寧就哭了。他對康龍說:“其實,當時我是有機會拿走那些錢的。但經過思想斗爭還是放棄了——因為我想做一個好孩子。可是,好像全世界的人都不相信我!那一刻,我很憤怒!我甚至后悔沒拿走那筆錢,反正拿和不拿都一樣!您那句‘我相信你’,特別讓我感動和羞愧!我覺得,沒拿錢還是對的,我以后知道該怎么做了……”
此后,康龍一直關注小寧的成長。在康龍耐心陪伴下,小寧變得陽光自信,積極向上。2016年8月,小寧拿到了重點高中錄取通知書。
像小寧這樣的個案,在康龍做志愿服務的六年里有400多個,因為細心和耐心,康龍成了他所幫扶過的孩子們眼里的“康爸爸”。
如今已有2500余名愛心人士加入到了康龍組織的“溫心計劃”志愿者團隊中。
80后
海歸田鵬飛:組建“好司機”公益團隊
現在,每天有1200多輛貼著“青島好司機”標簽的車輛行駛在島城的大街小巷。他們經過的地方,如果遇到車輛有故障,司機們就會停下來,按照既定的要求和規范,上前救援。
“青島好司機”公益團隊的負責人,是一名出生于1984年的小伙子,名字叫田鵬飛。
2013年3月在銀川西路,他救助了一輛正在自燃的越野車,11月在膠南的高速公路上又救助了兩名翻車被困的市民;2014年8月對車禍中的三位傷者展開救助;2015年1月從一輛蒙A號牌的側翻事故車里救出兩人;2016年6月又分別在兩起事故中救助被撞的摩托車騎手……年輕的他,義務救援了169輛車。
2009年從英國留學回來后,他一直在從事新聞記者的工作。2014年4月,田鵬飛辭職,在市民政局注冊成立青島正能量好司機愛心服務中心,以志愿服務的形式組織來自各行各業的私家車駕駛員在道路上開展車輛救援、傷病員應急救護、車輛消防等三項“救急救難”的志愿服務,同時還不斷通過培訓和活動等多種形式培養私家車及出租車、巴士駕駛員的安全行車意識,弘揚文明駕駛習慣。目前“青島好司機公益團隊”已經發展志愿者1200余人,其中專業救援隊隊員100人。
青島好司機公益組織成立以來,已累計執行公益任務總數1497次,義務救援車輛1447輛次,救助傷病員34人,參與消防任務17次。
每天,青島好司機團隊都會有救援,每天田鵬飛要花費至少一個多小時把志愿者的“救援報告”整理發布在自己的朋友圈,他說,他們所做的不僅僅是在道路上救援,其實是在重建人與人之間的信任。
“有人曾經問我,你這么做是為了什么。我真的無法回答。”在連續兩年的除夕夜的凌晨時分,當故障車輛的車主到處求助無門,打通田鵬飛的電話獲得幫助的時候,田鵬飛說,這些車主們當時的心情,就是他要堅持的意義。
90后
青農大“虹書屋”:點燃農村兒童閱讀希望
由青島農業大學虹書屋協會捐建的濰坊市臨朐縣泛海希望小學圖書室日前落成,這是該協會在山東省偏遠農村小學捐建的第七個書屋。這幫“90”后大學生志愿者們用自己的方式縮短著城鄉兒童間的閱讀差距。
青島農業大學2010級軟件開發專業的郝秀波是“虹書屋”的發起人。“我來自農村,上大學后,我才發現是因為閱讀量的匱乏,上大學前,除了課本,我沒有條件閱讀大量的課外書,在我的家鄉,我這種情況并不是個例。”郝秀波告訴記者。
郝秀波將建書屋的想法提出來之后,得到了志同道合小伙伴的支持。他們給團隊起名“虹書屋”,希望能為農村兒童的閱讀帶來希望,并把自己稱為“虹客”。 “虹客”們回收畢業生的書籍、周末走向街頭義賣報紙、在學校里面組織同學們捐書捐錢……郝秀波說:“我們會從捐贈的圖書中選擇適合孩子們閱讀的,剩下的則賣掉換成錢,購買孩子們喜歡的圖書。”
菏澤市曹縣王集村小學圖書室是“虹客”們第一個關注點,從圖書運送到指導閱讀,志愿者們前前后后跑了好多次。“虹客”們還給每本圖書建了“電子身份證”,并教給學生們借閱規矩。
2014年,郝秀波大學畢業,學弟學妹們自覺接過了“接力棒”,繼續給農村孩子送去閱讀的快樂。
00后
烹飪職校“尚廚義工”:與智障學生相約星期五
一個偶然的機會,青島烹飪職業學校“尚廚義工”志愿服務隊走進了仁愛特殊學校,這一接觸便是一年、32個風雨無阻的“周五之約”。
穿過狹窄的小路,走進位于人民路205號的青島仁愛學校教學樓旁“仁愛夢樂園”的拱門,“愛心西點屋”、“美發室”、“溫馨巴士站”等與生活相關的專用教室一字排開,這里便是志愿者們與孩子們見面的地方。
蒙蒙細雨的周五下午,高二學生王鑫與同學一道“赴約”——教給智障孩子學葡萄干曲奇制作。“在第一步將糖和黃油搓條時,發現有一位學生的手指不能自然彎曲,無法完成這一步,孩子急得都跳起來了。”王鑫于是握著他的手一點點搓,原本10分鐘的操作延長了一倍時間還多。最終兩雙手協作成功完成了這道尋常的西點制作。當曲奇的香味從烤箱中透出,愛心西點屋里已經擠滿了等待品嘗的學生們,他們的笑臉定格在合影中。
在“溫馨巴士站”中,志愿者們教特殊學生模擬看公交站牌、乘坐巴士,學習投幣、讓座;在“休閑茶餐廳”中,他們教特殊學生沏茶、倒茶、喝茶、品茶,聊生活,聊興趣;在“銀行”中,他們教特殊學生學習認識錢幣數額,學會識別真假錢幣,辦理銀行業務……
“尚廚義工”志愿組織已經擁有在職志愿者1100人,注冊志愿者1006人,這支隊伍還在不斷壯大。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
網友評論僅供網友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齊魯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我來說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