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網·閃電新聞1月20日訊 2025年1月18日,由山東藝術學院承辦的“以文藝精品創作回應時代需求暨紀錄片《昆崳》研討會”在文東校區順利舉行。研討會由山東藝術學院、山東省文藝評論家協會、山東省電視藝術家協會、中國文藝評論(山東大學)基地、山東省泰山學者青年項目聯合主辦,邀請《昆崳》主創團隊和專家學者圍繞“以文藝精品創作回應時代需求”進行充分交流和理論研討。研討會由山東藝術學院傳媒學院副院長、山東省泰山學者青年專家宋法剛主持。
山東省文聯副主席、山東省文藝評論家協會主席、中國文藝評論(山東大學)基地主任范玉剛,山東省文藝評論家協會副主席兼秘書長王之明,山東藝術學院科研處處長胡春景,以及來自山東大學、山東師范大學、山東藝術學院等單位的二十余位專家學者參加了研討會。
研討會同時邀請《昆崳》紀錄片主創人員進行交流、互動。山東廣播電視臺電視衛星頻道副總監、《昆崳》總導演、總撰稿耿軍,山東廣播電視臺楊成龍紀錄片工作室主任、《昆崳》執行總導演楊成龍,《昆崳》分集導演萬海鵬、陳明澤、王麗雯、葉小陽、路美娟參加了研討會。
山東省文聯副主席、山東省文藝評論家協會主席、中國文藝評論(山東大學)基地主任范玉剛在致辭中指出,對于山東的文藝評論家、創作者、工作者及研究者而言,需以獨特方式把握新時代山東的文藝發展,推動文化強省建設。如今,高質量發展與文藝精品成為時代的迫切需求,文藝發展呈現出兩大新特點。一方面,文藝發展愈發回歸自身,審美日常生活化、藝術生活化與生活藝術化相互交融,文藝經典與美好生活、時代價值追求緊密相連。另一方面,當代文藝創作呈現經典化趨勢,眾多文藝精品朝著成為經典的方向邁進。
范玉剛認為《昆崳》兼具自然之美與人文情懷,鏡頭敘述的節奏從容節制,不煽情不做作,展現出世界與人生活的本質。其真誠日常的背后蘊含著價值追求,回歸“平常心是道”的中華文化特點,自然呈現大眾的生活與精神風貌,達到了審美真實,為文藝創作提供了優秀范例。
山東藝術學院科研處處長胡春景在致辭中首先對各位專家、主創的到來表示歡迎。他指出,紀錄片作為“國家相冊”,是國家形象建構和民族記憶構筑的重要載體。《大河之洲》《大泰山》《昆崳》等一大批精品力作的推出,塑造了更具有辨識度和傳播力的“魯派紀錄片”的品牌形象。
山東藝術學院在紀錄片領域的理論研究、藝術創作和人才培養等方面持續探索,涌現出一批優秀的學術骨干,產出了一大批高質量學術成果,創作作品更是在全國不同比賽中屢次刷新成績。2024年,學校獲批博士學位授予加強建設單位,也為戲劇與影視學科的發展創造了重要機遇。胡春景表示,借此研討會的召開,感謝各位領導和專家長期以來對山東藝術學院,特別是對傳媒學院建設與發展的支持與幫助。最后,他預祝研討會取得圓滿成功,期待主創團隊帶來更多新時代佳作,以文藝精品創作回應時代需求。
創作交流環節中,《昆崳》總導演、總撰稿耿軍結合《昆崳》創作經歷提煉了自己紀錄片創作的創作四點體會:
一找準視角:經深入調研,團隊發現昆崳山四季分明,冬雪景觀獨特,便調整思路,采用四季分集結構,把最具視覺沖擊力的《冬》作為開篇,打造出如動態4K超高清“四扇屏”般的獨特呈現方式。
二講好故事:講故事面臨內外諸多挑戰,但團隊憑借強烈的故事思維積極應對。講好故事需過三關:選好人物,從100多個候選中篩選出16個有代表性的角色;找準典型性,確保故事新穎且內涵契合主題;記錄真情感,通過讓人物忙碌投入或導演長期陪伴,捕捉真實情緒。
三拍好畫面:為拍出極致畫面,攝制組在昆崳山駐扎超330天,秉持“近”和“多”原則。“近”是冒著風險靠近現場,搶拍震撼瞬間,如拍攝罕見雪景;“多”則是在近200個點位精心布局,海量拍攝,不錯過任何季節美景。
四做好傳播:《昆崳》的傳播貫穿近一年,通過簽約、開播儀式預熱,制作并發布上百條短視頻,借助央媒和各級廣電新媒體矩陣擴散,在跨年晚會熱潮中依然熱度高漲。
耿軍將匯報概括成“泥中尋玉、沙里淘金,講好故事、見真情感。”并希望各位專家學者多提意見,在理論與實踐的緊密融合中,促進作品質量與審美的持續增長。
山東師范大學新聞與傳媒學院副教授李超以勞動美學與生命敘事為兩個關鍵詞,去分析《昆崳》這部紀錄片的文化意蘊與審美價值。
在勞動美學的關鍵詞下,李超認為該部紀錄片體現了勞動與自然的融合美與塑造美、勞動者的形象美、勞動過程的技藝美、勞動成果的價值美以及勞動精神的崇高美。在生命敘事的關鍵詞下,李超認為在主體敘事上,被攝者呈現為他者化的自我,既拍攝對象的故事與經歷、精神等被屏幕前的觀眾自我化了,使之呈現的效果是觀眾普遍的認同與生命細微處的打動。同時,創作者也成為了自我化的他者,昆俞山在該片中始終以一個“人”的身份向觀眾講述著“自己的故事”。在文本敘事上,《昆崳》總體呈現為從個體經驗到社會意義的匯流。從山、海、人、城四個敘事空間,對社會做結構化處理,從而完成反身性認知經驗的建構。
最后,李超認為,當下我們整個文化形態陷入了一種倦怠的表達。唯有生命深處的意義,我們難以抵達,而《昆崳》卻突破了這種倦怠,使生命與生命彼此觸動。
山東師范大學新聞與傳媒學院副院長張新英認為《昆崳》是一部呈現天地大美與人文意蘊的優秀紀錄片,并以三重論點闡述了自己的感受。
一、宏觀與微觀并重的敘事脈絡。宏觀上,該影片以季節更替為主線,展現膠東半島四季景觀。微觀上,以個體人物視角切入,融入各季節篇章。雙重敘事策略,不僅豐富了作品敘事層次,而且展現自然與人類生活的多元聯系。
二、人景互觀。《昆崳》作為一部自然人文紀錄片,在描繪昆崳自然景致的同時,也不忘記洞察昆崳人民通過自然形成的精神特質。這既是對昆崳自然美景的欣賞,也是對昆崳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內在精神化與外在景觀化的體現。
三、目觀與心觀合一的審美體驗。影片視覺風格多元,如展現婉約與壯麗并存的夏日景象。大量采用固定鏡頭和延時攝影,營造靜觀美學,還通過橫移鏡頭實現移步換景,引導觀眾從目觀進入心觀,體會人與自然和諧共生,達到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提升了紀錄片的品質與境界。
山東大學文學院教授周根紅指出《昆崳》紀錄片的美來源于三個方面。
主題的結構之美上,作品融合了自然生態、昆崳探索、地方特色文化、新農人奮斗、紅色文化等多元主題,它們過渡自然、交叉融合,構成豐富而有機的整體。敘事的結構之美上,巧妙運用地域、傳統、紅色文化元素,如借轉播臺引出《智取威虎山》,以“水”為線索串聯起海、鳥、蛹蟲草等,通過“上善若水”等哲學思考回歸昆崳精神與文化,展現高超敘事技巧。精神的結構之美上,作品從人的現實生活出發,延伸出奮斗精神、人與海洋共生關系以及心靈治愈等內涵,呈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精神追求,具有深刻思想性和感染力。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文娛副刊中心副主任倪自放指出,《昆崳》作為自然人文紀錄片,在展示自然風物與人文故事時,盡力保持距離、忠實記錄,克制地展現奇觀,堅守紀錄片的記錄品性。比如,它細膩捕捉西伯利亞西北風形成降雪的神奇過程,以及銀裝素裹下高聳的電視轉播塔,但對于轉播工作人員在齊腰積雪中爬上裹滿冰雪的轉播塔作業,沒有過多渲染驚險,而是突出工作內容。同樣,在表現櫻桃大棚受損等場景時,也保持距離與克制。
從不同片段來看,廣播塔片段采用純紀錄片表達方式,不刻意渲染;蟲草片段則有類似《舌尖上的中國》的煽情表達,團隊在這兩種表現手法間尋求平衡。
倪自放認為,中國紀錄片表達方式多樣,《昆崳》進行了諸多探索嘗試,展現了魯派紀錄片的技術與美學選擇,期望能堅持這種平衡,未來有更好表現。
山東師范大學新聞與傳媒學院副院長邢祥虎指出,在眾多以高山為題材的紀錄片中,《昆崳》能脫穎而出,吸引觀眾以常速觀看,原因在于其形塑了新時代的人民美學觀。
其一,結構上采用冬春夏秋四個篇章,以四季為經緯謀篇布局。這種線性時間構型,遵循普通百姓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自然節律,將生活節奏藝術化,體現了中國人順四時、與萬物并育的生存智慧和宇宙觀,主創團隊將其視聽化、具象化。
其二,采用散點敘事手法,以群像塑造為主。紀實拍攝眾多小人物,包括氣象預報員、趕海漁民等。即便對老將軍張玉華,也著重凸顯其民本底色。通過這些小人物的故事建構起大寫的歷史,體現唯物主義的人民史觀,詮釋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民本思想。
其三,采用冷靜克制的畫外解說,少用煽情。以故事化策略講述,營造娓娓道來的在場感,增強觀眾具身體驗。弱化強制性解說,給觀眾思考空間,產生“看進”效應。
最后,邢祥虎化用荷爾德林的詩句表達了自己對《昆崳》的喜愛,他認為“昆崳山人,詩意地棲居在大地上。”我們觀眾則詩意地棲居在《昆崳》影像中,觀影的瞬時視聽快感已然升格為永恒的藝術美感。
山東師范大學新聞與傳媒學院副教授李國聰認為《昆崳》紀錄片以季節更迭為主線的同時,實現了不同視角的融合,以科學與藝術的巧妙結合呈現山與海、山與城、山與人的共生關聯。關注到了自然與人的審美共性。在“物—人”同構維度上的情感融合方面,《昆崳》更為關注日常生活物感美學的真切表達,從種櫻桃、花餑餑創業、尋找銀蓮花等情節中,挖掘基于個體情感經驗的共鳴。從人與動植物的奇妙關系里審視品格的力量,這種借人物情感串聯起四季故事的構思頗為扎實。在生態敘事與人文情懷融合方面,《昆崳》以山為審美本體,從容不迫地關注凡人微光與人間煙火的和諧交響,自然景觀中流露的詩意,與生活奔波里的流淌詩意,在不經意間達成了內在的契合,作品沒有執著地眷戀于驚險場景或戲劇段落的營造,而是在生態與人文的相互浸潤中捕捉到帶有靈韻的細節。同時,她還提到《昆崳》既有當代生活熱度,也有回望歷史的厚度,展現現實與過往的交織。特別是在地域文化與國際視野結合的方面也有突破和超越,不僅彰顯山東地域文化的特色,更在努力挖掘和詮釋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這部作品以溫度與力度融合的創新實踐,也必將達成與更多觀眾更深層次的互動。
山東藝術學院《齊魯藝苑》副主編牛光夏在研討會上以《風景與記憶》一書切入紀錄片《昆崳》的主要意義內核,提出“人民美學、融合之美”的觀點。她認為該片不僅展現了壯美的自然風光,還融入了生動的人文故事,實現了自然景觀與人文故事、自然生態與社會生態、精神生態的有機融合。通過精致的視聽語言,紀錄片生動呈現了昆崳山四季的詩意畫卷,傳遞了地方性知識和區域文化傳統。
牛光夏還強調了紀錄片中所傳遞的生態環保思想和紅色文化,認為這些內容不僅豐富了影片內涵,還激發了觀眾的環保意識和家國情懷。此外,通過展示年輕一代的精神狀態,紀錄片表現了時代風貌。《昆崳》不僅為觀眾帶來審美愉悅,還激發和喚醒了關于昆崳山的記憶。自然與人文的巧妙結合使得片子思想性、故事性和知識性兼具,藝術性、觀賞性俱佳。創作團隊身入、心入、情入,用時14個月的創作歷程和貼近現場的拍攝,以及以普通人為主要表現對象,關注他們的生活和情感,也是對習近平文化思想人民性的良好踐行。
山東藝術學院傳媒學院副院長李磊指出《昆崳》具有類型融合的作品特性。一座昆崳山,半部膠東志。這部看似聚焦自然風光的紀錄片,實則將膠東地區的社會、經濟、文化等元素都囊括其中,打破了傳統紀錄片在自然風光、人文歷史、紅色記憶等方面的清晰分類,在魯派紀錄片類型融合上做到了極致。工農商學兵不同行業人物在片中的呈現,便是有力證明。
同時,《昆崳》傳遞出山東人平凡卻昂揚的精神特質。護林人三十多年如一日堅守深山;轉播站老工程師奉獻半生的職業生涯,創作者通過這些人物,展現出山東人的執著與強大生命力。
最后,李磊表示,多年來,山東藝術學院傳媒學院的學生一直活躍在山東電視臺的各類節目中,涌現出了大批出色的人才,楊成龍便是優秀代表之一。同時,在理論研究方面,近年來,傳媒師生還針對山東衛視多部作品在《當代電視》《中國文化報》發表了十余篇高質量評論文章。李磊期望未來雙方能緊密合作,共同推動山東文化與文藝評論事業的發展。
山東藝術學院傳媒學院副院長宋法剛認為,首先,《昆崳》在時空架構上別具匠心。該紀錄片在空間上擇取地標,以特定地點承載地域特色;時間上緊扣春夏秋冬的自然時序,且通過選擇節氣來營造時間的真實性。借由季節的周而復始與空間的恒定不變,喚起觀眾對歷史記憶的探尋,讓觀眾在時空交織中感受歲月的流轉與沉淀。其次,片中明喻與暗喻手法的運用也十分精妙。“水”這一元素,或許不僅僅是自然景觀的呈現,更可能象征著生命的靈動與延續。而“蟲蛹繁殖和人生命誕生”的并置,暗喻著生命的奇妙與共通,引發觀眾對生命的思考。第三,關于影片中“文化”與“人化”的關系。“巨人化”與“小人化”表述。“巨人化”指向對宏大文化敘事的構建,而“小人化”則側重于個體在文化中的體現。此外,對于自然人文類紀錄片,“去人化”表述或許更契合,它能讓觀眾更純粹地關注自然本身,思考自然倫理問題,使紀錄片在呈現自然之美的同時,傳達出對自然更深層次的尊重與理解。
會議最后,范玉剛做研討會總結。他指出,在以文藝精品創作回應時代需求的背景下,魯派風格作品為創作精品文本提供范例。整個會議精彩紛呈,大家聚焦人民美學,通過小人物創作大作品,看似平凡卻具高難度。作品與評論家相互成全,其審美與人文哲思的融匯,正是時代精品要義。魯派紀錄片對藝術卓越性與人文思想的追求,彰顯山東文化價值,支撐文化強省建設。
范玉剛強調,評論與創作應雙輪驅動、相互匹配。文藝回歸自身,與生活和世界直接交往,帶來藝術與思想的解放。他期望紀錄片和藝術片展現時代精神,讓齊魯大地重煥生機,為民族復興助力。此次研討會對影視、舞臺創作及評論工作皆具啟示意義,評論應具獨立性、思想性與精神性,與創作相互契合、成全。
最后,范玉剛感謝創作團隊、山東藝術學院相關部門及人員的努力,稱贊研討會高效高質量。并且預告2025年省評協將開展多門類藝術作品研討,期待藝術家參與,展示山東文藝評論氣勢與發展氣象。
通訊員 李新宇 齊瑞嵩 李瀟微 石可心 黑悅怡 宋法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