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網·閃電新聞7月18日訊 從1954年成立至今,山東博物館已走過了70年的發展歷程。7月25日,山東博物館將舉辦盛大的慶祝儀式。70年間,山東博物館憑借其獨特的歷史魅力和豐富的藏品,為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貢獻出了巨大的力量。閃電新聞推出系列館史回顧,帶您領略其非凡歷程。今天,距館慶活動倒計時7天,本期介紹山東博物館“管理機制與治理”“學術與科研”“陳列展覽”“社會教育與宣傳”“公共文化服務”等五大工作體系。
在全國經濟建設步伐大大加快,社會文化水平日益提高,山東省委、省政府“建設文化強省的戰略目標”的背景下,山東省博物館新館于2010年11月16日正式對外開放,自此更名為“山東博物館”。 山東博物館堅持守正創新,開拓管理思路,貫徹“學術立館”理念,聚焦建設“管理機制與治理”“學術與科研”“陳列展覽”“社會教育與宣傳”“公共文化服務”等五大工作體系,在推動博物館實現高質量發展進程中勠力同心,砥礪前行。
管理體系
山東博物館的快速發展離不開日臻完善且系統完備的管理體系。在長期的發展和實踐中,山東博物館在黨組織建設、機構設置、人才隊伍建設、制度建設等方面不斷完善,行之有效且多元一體的管理體系為博物館的高速運行和各項工作高質量發展保駕護航。
圖1 《山東博物館規章制度匯編》
藏品體系
山東博物館圍繞構建藏品體系、規范藏品管理、夯實藏品基礎、彰顯藏品特色、加強文物保護五個方面持續發力,取得了源源不斷的成果。如完成了持續增加的藏品資源的數字化;陸續接收了現當代書畫名家捐贈的作品;作為聯合申報單位申報的甲骨文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記憶名錄”……成果不勝枚舉。
圖2 于希寧《紅梅》1975年
圖3 “以眾人”卜甲
展覽體系
新館正式開放后,逐步形成了以“山東歷史文化展”基本陳列為主體,以“漢代畫像藝術展”等專題陳列為輻射,以臨時展覽為亮點的陳列展覽體系,展現了中國式陳列展覽新模式的探索與實踐,引領中國博物館事業發展的新風向。其中,專題展覽形成了“歷史傳承”“文明互鑒”“文化共享”“紅色傳承”“自然生態”多元一體的體系,臨時展覽集學術性、知識性、藝術性于一體。
圖4 “海岱日新——山東歷史文化陳列”序廳
學術體系
“學術乃天下之公器”。山東博物館以一脈相承的濃厚學術氛圍和薪火相傳的學術研究傳統為底色,不斷強化基礎性研究、積極搭建學術研究平臺、重視學術成果轉化、加強學術與科研體系建設,走實“學術立館”之路。2024年4月,山東博物館成功入選中央地方共建國家級重點博物館。6月24日,海岱文明、齊魯文化兩創合作研究基地在山東博物館成立。以此為契機,山東博物館將進一步完善學術體系建設,以爭創“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博物館為目標,深化文物和博物館學研究,全力做好科研工作,積極打造山東省新質生產力博物館新亮點。
圖5 山東博物館部分學術成果
社會教育與服務宣傳體系
山東博物館一直秉承“以人為本”的服務理念,通過展覽、教育活動等多種途徑,為觀眾提供豐富多彩的社會教育服務。通過構建講解服務新矩陣、推出主題研學活動、打造“魯博紅”志愿者品牌、推動館校合作等方式,深化山東博物館的社會教育功能。通過拓展宣傳渠道、媒體資源、宣傳方式等途徑擦亮宣傳服務的名片。
圖6 陶于河濱——黃河文化主題研學實踐活動
圖7 志愿者工作委員會成立大會
對外文化交流體系
這一階段是中外文化交流的黃金時期,山東博物館一直以來與日本、美國、法國、韓國等國家保持著友好的交流與合作,在文化交流活動中,形成了多個典型交流項目和交流合作機制,探索建立了一個平臺多元、形式多樣的對外文化交流體系。如今備受矚目的“從平凡到非凡:拿破侖與法蘭西的變革時代”展,正是山東博物館引進展覽獲得成功的一個范例。
圖8 “從平凡到非凡:拿破侖與法蘭西的變革時代”展廳內景
1954-2024,這70年,是濃縮了奮斗歷史的旅程,更是一段傳承文化的接力。不忘來時路,方知向何處。站在新時代新的起點上,山東博物館人將勇擔新的文化使命,引領帶動全省博物館事業發展,為滿足人民群眾美好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為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作出更多新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