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網·閃電新聞3月14日訊 在山東方垠智能制造有限公司智能工廠,150米長的H型鋼生產流水線上,因為浪潮海岳軟件的數智化賦能,一塊鋼板變身H型結構件僅需1個小時。而在以往的傳統模式下,至少需要6個多小時。
在山東能源李樓煤礦,自從引入AI大模型視覺識別能力,原本需要3天的防沖卸壓施工監管流程縮短至10分鐘,實現防沖工程100%驗收率……
在山東各地,制造業企業的“智改數轉”實踐,讓人們切身體會到了新質生產力的“高效能”表現。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在談到“大力推進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時,明確提及要深化大數據、人工智能等研發應用,開展“人工智能+”行動,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數字產業集群。
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背景下,提升數字賦能是催生新質生產力、搶抓新機遇的關鍵之要。近年來,山東堅持以“數”催“新”、以“新”提“質”,積極打造經濟增長新引擎。
數據作為新的生產要素,是新質生產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數字化、智能化作為新的生產工具,可以有效降低生產成本,提升發展效率和發展質量。在數字基礎設施建設方面,山東早有布局。山東不斷加大對新基建的重視和投入,全省算力基礎設施穩步提升。截至2023年底,山東算力基礎設施建設完成投資超過30億元,通用算力規模達到2.2EFlops以上。千兆城市達到15個,總數居全國第2位,全省16市行業創建指標均達標。
不僅如此,山東在超算、智算領域的建設成效明顯。在超算方面,依托國家超級計算濟南中心建成的“山河”超級計算平臺,在天氣預報、海洋環境模擬分析、金融大數據分析等方面開展了特色應用,其強大的算力正在滲透到各個領域;在智算方面,已建成的全省首家分布式算力中心長清大學城未來智算中心項目投入運營,將為高校科研應用、生物醫藥、網絡視聽產業發展等提供強大的算力支撐。
以算力高質量發展賦能經濟高質量發展,成就了山東計算終端產業的閃亮時刻:浪潮、海爾、海信等龍頭企業的崛起,帶動產業鏈上下游企業相互支撐,形成了具有競爭力的產業集群;山東工業互聯網平臺力拔頭籌,國家級平臺數量全國第一。
如今,山東產業數字化指數、制造業數字化轉型指數均居國內前茅;數據要素充分釋放乘數效應,數據資源指數位居全國首位。可以說,以大數據、人工智能為代表的數字技術正成為山東新質生產力的重要引擎。
基底已經打下,對當下山東而言,如何開辟產業新賽道,推動更多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關鍵一招還是要因地制宜培育做強數字經濟。根據最新發布的《全省規上工業企業數字化轉型工作方案(2024-2026年)》,山東提出力爭通過3年努力,全省規上工業企業數字化轉型覆蓋率達到98%左右,深度轉型率達到50%以上,兩化融合發展、制造業數字化轉型指數持續走在全國前列。
以“數”催“新”、向“新”而行,因地制宜用好數字賦能這張“牌”,山東將積極作為、走在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