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網·閃電新聞12月27日訊 在山東沿黃九市文化和旅游局的發起下,濟南市博物館聯合九地15家文博單位,于2024年元旦來臨之際推出《湯湯大河 生生不息——山東地區黃河文明特展》。展覽由山東省文化和旅游廳指導,山東博物館、山東省博物館學會及黃河流域博物館聯盟支持,通過山東黃河流域博物館資源整合與開放共享,深挖山東地區蘊含的獨特黃河文化底蘊與精神內涵,實現對山東地區黃河文化遺產所蘊含的歷史價值和時代價值的闡釋與傳播,守護中華民族的“根”與“魂”。
在漫長的歷史時期中,黃河文化在齊魯大地衍生出了多姿多彩的文化形態,包括農耕文化、治黃文化、移民文化、農墾文化、航運文化、生態文化、民俗文化、紅色文化等,并與齊文化、魯文化、泉水文化、泰山文化等山東地域文化交融在一起,成為獨具魅力的山東黃河文化。
作為“黃河流域博物館聯盟”山東省內聯盟成員單位,濟南市博物館發揮“黃河流域博物館聯盟”成員重要作用,聯合菏澤、濟寧、泰安、聊城、德州、濱州、淄博、東營沿黃九市15家文博單位共同推出此次展覽。
展覽立足于山東地區黃河文明的源起、發展與精神內核,以黃河在山東的流經為序,遴選各地具有典型性與代表性的文物210余件,分為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河·激蕩——自然生態與歷史演變”,利用歷代黃河輿圖、歷史文獻、治黃人物典故,輔以圖標、沙盤、視頻等手段,向觀眾展開一幅黃河山東卷的壯闊畫卷;第二部分“河·共生——文明探源與文化瑰寶”,用精品文物承托起山東黃河流域的厚重歷史,捕捉黃河文化在齊魯大地衍生出的多姿多彩的文化形態,帶領今人的腳步重走黃河,見證千百年來這片土地上燦爛輝煌的文明足跡;第三部分“河·相傳——時代價值與傳承發展”,依托革命文化、非遺、新時代發展等豐富內容,構筑黃河文化的精神內涵與時代價值,奏響山東黃河的時代凱歌。
從泰安大汶口到章丘城子崖再到臨淄齊故城,從曲阜“三孔”到泰山之巔再到黃河入海口,黃河之畔的山東承載著悠久的文明歷史,如一本浩瀚的史卷向觀眾緩緩展開。
展品中不乏重量級展品,除了泰安大汶口遺址出土的白陶背壺、鹿角鋤,章丘城子崖遺址出土的蛋殼黑陶高柄杯,以及變形獸面紋亞醜銅罍、唐代三彩帶流罐、宋代定窯白釉蓋罐等眾多一級文物集中亮相外,還展出了與泰山文化息息相關的泰山祭器、大運河沿岸出土文物、博興龍華寺遺址出土佛造像、淄博窯精品瓷器、制鹽使用的商代盔形器等地域性色彩濃厚的特色展品,充分彰顯了山東黃河文明兼容并包、同根同源的壯闊氣質。
新石器時代龍山文化蛋殼黑陶高柄杯(濟南市博物館藏)
商代晚期變形獸面紋亞醜銅罍(濟南市博物館藏)
商蟬翼紋青銅觚(長清區博物館藏)
西漢彩繪陶馬(濟南市考古研究院藏)
金代銅佛(菏澤市博物館藏)
春秋乳釘紋銅敦(淄博市博物館藏)
此次展覽的形式設計以“具有故事性特征的體驗空間”為理念進行藝術呈現,提取沿黃九地特色文化元素為線索,并將其融入展廳空間中持續共振,引發觀眾共鳴。此外,文創產品作為博物館的“最后一個展廳”,為博物館文化傳承職能的發展帶來新的方向與契機。在不斷做好研究的基礎上,濟南市博物館依托獨具特色的山東黃河文化,以“軸·線聯動”為設計理念,積極開發山東沿黃九地黃河文化創意品牌,挖掘文化符號做好文化傳承,對保護傳承黃河文化遺產、探索黃河文化傳播的創新路徑提出新構想。
在此理念指導下,以黃河流線作為設計源頭,整合沿黃九地歷史文化與時代價值,選取各地代表性元素進行創意設計,形成山東沿黃九地黃河文化創意產品套系。例如以沿黃九地鎮館之寶為主題的黃河郵票冊、以沿黃九地城市特色為主題的系列套裝,沿黃聯動、同頻共振,以文創品牌推廣帶動黃河文化傳播,奏響山東黃河流域的時代合唱。
此外,還有以黃河文化為特色的手提包、明信片、信箋、黃河寶藏筆記本、文物剪影小夜燈等各類實用性文創,深入挖掘文物背后文化內涵的同時,與當下人們的現代生活相結合,讓文創產品成為公眾自覺參與博物館文化傳播的橋梁,為博物館文化傳播打造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