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一棵菜興起一座城,“菜籃子”托起“小康夢”。
山東壽光作為“中國蔬菜之鄉”,領風氣之先,創造了設施農業的綠色奇跡,蹚出了鄉村振興的新路子。壽光故事更是中國故事,背后蘊藏著中國農業、農村、農民歷史變遷和未來發展的神奇密碼。
“壽光模式”從哪里來,未來又要到哪里去?蔬菜產業如何為鄉村振興再發力再賦能?2月2日起,四集紀錄片《蔬菜改變中國》在山東衛視播出。2月2日晚,播出第一集《破土拔節》。
齊魯網·閃電新聞2月2日訊 城市吃菜難,特別是北方冬季吃不到新鮮蔬菜,這讓山東壽光剛剛帶著村民們吃飽肚子的三元朱村黨支部書記王樂義,有了新想法。而這個想法萌芽、孕育成為后來的“壽光模式”,改變了三元朱村,改變了壽光,也改變了中國人的生活。
王樂義在兩委會上提出,再想個辦法,為父老鄉親增收。“把大棚進行改造,冬天生產黃瓜、辣椒、西紅柿,生產果菜,肯定多賣錢?!?/p>
壽光,地處山東中北部,北緯37度線由此穿過,溫暖的季風,攜著雨水的浸潤,滋養萬物。這一區域,農耕歷史悠久,中國最早的農書《齊民要術》就誕生于壽光。上世紀80年代,壽光已經開始利用大棚種植蔬菜,但因技術問題,冬季無法種植價值更高的黃瓜、西紅柿等蔬菜。
王樂義回憶道,在遼寧瓦房店的陶村,“兩個農民一個農藝師搞的黑籽南瓜嫁接黃瓜,大棚在山前,背風向陽很暖和,墻體那么厚,凍不透,冬天不燒煤?!?989年春節剛過,王樂義便帶人坐上前往瓦房店的火車學技術?;貋砗笏诖迕翊髸现v了一個多小時,“叫大家報名種大棚,沒報名的。”
1989年8月13日,王樂義在一片反對聲中,帶人砍倒了即將收獲的玉米,村里17名黨員,決定一起冒險,建冬暖式大棚種黃瓜。
王樂義告訴記者“砍玉米在當時是違法的,我因為這個事進城,找那個書記叫李培吉,砍掉這36畝玉米,這個責任誰承擔?他說我在孫家集鎮當黨委書記,三元朱村搞實驗,就是我們黨委政府搞實驗,出了問題黨委政府集體承擔。”
就這樣,在新建的大棚中,王樂義和村民們小心翼翼地種下了第一茬黃瓜種子。等到入夏算賬,每個棚收入2.7萬元,17個種植戶成了17個雙萬元戶,村里的人沸騰了。
1990年,壽光縣委書記王伯祥,把各鄉鎮的干部召集到三元朱村開現場會,準備建5800多個大棚?!拔艺f三元朱村能搞,咱們其他的村沒問題,都能搞。一個戶咱搞一個大棚,就是三到五萬塊錢,咱不是提倡萬元戶嘛,咱大大地超過了萬元戶了,我說下決心辦這個事兒,人家王樂義能辦到了,你們就辦不到嗎。”
三年時間,壽光市的冬暖式大棚從17個猛增到7.5萬個,并逐漸輻射到山東甚至全國各地。壽光市還建立了蔬菜批發市場,“壽光蔬菜”開始走向全國。
這是一場大棚蔬菜引發的“綠色革命”,也形成了設施農業產業化為特色的“壽光模式”。
清華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院長朱安東表示,‘壽光模式’領全國風氣之先,從傳統蔬菜種植到采用大棚技術等等,不斷地發展、推陳出新。“它為我們其他地方,更好地尋求農業生產的高質量發展,甚至是高科技的發展,提供了一個值得借鑒的樣板。”
現在,中國每年生產蔬菜超過7億噸,位居世界第一,人均蔬菜消費量是1986年的6倍,設施蔬菜面積達到6000萬畝。
三十年前,在壽光三元朱村冬暖式大棚中種下的這粒種子,改變了三元朱村,改變了壽光,也改變了中國人的生活。
山東廣播電視臺紀錄片中心創作
閃電新聞記者 董迪 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