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齊魯網
2018-06-19 20:14:06
齊魯網6月19日訊(記者 張偉 實習記者 張詩晗)記者從山東博物館獲悉,2018暑期重磅大展“中正仁和——走進養心殿展”目前正在籌備中,7月3日將正式亮相。據悉,該展覽將以場景復原再現的展陳方式將養心殿展現在公眾面前。觀眾與養心殿不再隔窗相望,將有機會近距離觀賞文物,捕捉生活在歷史另一端的封建帝王們在養心殿生活的點點滴滴。
養心殿外景
展覽開展在即,今天讓我們一起先走進養心殿最中心的部分——中正仁和殿,聊聊在故宮養心殿發生的有趣故事,感受此次展覽展出文物背后的動人情節。
養心殿,清代八代帝王的起居之所
養心殿,位于故宮內廷乾清宮西側,始建于明代嘉靖年間。院落主體呈“工”字形結構。前殿面闊三間,進深三間,分明間、東暖閣、西暖閣三大部分。后殿寬五楹,房屋一間為一楹。正殿與后殿之間有一條穿堂相連接。院落兩側有東西配殿,為佛堂;院落的東面、西面有圍房與后殿相連,使得整個養心殿院落呈現一個半包圍形態結構。養心,取意于《孟子·盡心篇》:“養心莫善于寡欲。”,提醒皇帝要善于控制自身的欲望,滋養美好的心性品德。
養心殿明代已有,在明代,養心殿是皇帝起居聽政之外閑居的宮殿,也是皇帝常常用膳的地方。到了清代,順治帝曾兩次入住養心殿,一次是在順治剛入住紫禁城時,因乾清宮被燒毀,下旨居住養心殿;另一次則是在順治患天花時,入住養心殿,直至去逝。到清康熙帝時期,康熙入住乾清宮,養心殿則作為造辦處,負責造辦各種御用物品,直至康熙四十七年造辦處才全部移出養心殿。但此時的養心殿并未成為康熙的寢宮。從雍正朝開始,養心殿的功能發生了重大的變化。康熙六十一年(1722)農歷十一月十三日,康熙帝病逝于暢春園。按照規制,為大行皇帝治喪的27天內,嗣皇帝在倚廬身穿喪服居住,之后再正式入住寢宮。但是,守孝期滿后,雍正帝堅持繼續素服持齋,在養心殿守孝27個月。之后,雍正帝正式移居養心殿,養心殿自此成為皇帝寢宮,也因此取代乾清宮成為皇帝日常政務活動的中心。此后直至清末,這里一直是清朝政務決策地,所有的關乎軍國大事的決策幾乎都是在此處產生并宣布于天下的。
中正仁和紙匾
中正仁和殿,養心殿正殿明間
雍正朝以后,養心殿成為紫禁城中重要的一個區域,是政令的發出地。養心殿正殿明間便是皇帝召見大臣,商討政務的地方。養心殿正殿中高懸雍正帝手書“中正仁和”匾,由此,正殿又被稱為中正仁和殿。匾下為皇帝的紅木寶座,前方設有楠木黃緞套案桌。寶座后的屏風上為乾隆帝御書“保泰常飲若,調元益懋哉”聯。寶座屏風后面有兩道門通向穿堂,分別寫有“恬澈”“安敦”字樣。寶座下方臺基上陳設有甪端、香筒,臺基兩側安放有書架。
養心殿在政務中發揮的作用與軍機處是密不可分的。軍機處由雍正帝創建,位于隆宗門內北側,與養心殿距離很近,便于皇帝隨時召見軍機大臣。當皇帝召見軍機大臣時,軍機大臣從隆宗門外的軍機處走內右門進入養心殿。清代有相應的官員引見制度,規定新上任的中級以上的官員也需要在養心殿接受皇帝的召見。屆時,該大臣由其上級六部官員帶領,六部官員從正殿左側進入,跪在御座的左前方,被引見者跪在殿外臺基上奏報自己的履歷。
養心殿正殿內景
清代官員的引見制度
清代有官員引見制度,中下級官員入仕選拔、升遷調補、降革處罰時,須由王公大臣等高級官員引領在此處覲見皇帝。
清代對官員的考核,文官考核分為京察和大計,對京官的考核叫“京察”,對地方官的考核叫“大計”;對武官考核稱軍政。考核結束后,將京察、大計、軍政結果優秀的部分官員引見給皇帝。
文官和武官分別引見。文官引見由吏部尚書、侍郎帶領。引見之日,吏部將引見官員排班,一次引見五六人。引見時,皇帝在正殿明間升御座,引見者從養心殿正殿左側門進入,跪在御座的左前方,將寫有被引見人姓名、履歷的綠頭牌和引見折等物呈遞皇帝。被引見者跪在殿外的臺基上,奏報履歷,然后皇帝與之交談。交談內容十分廣泛,除了公務,有時也敘家常。通過引見談話,皇帝觀察官員的身材相貌、言談舉止、人品德行,并用朱筆把評語、升遷降革意見寫在引見文書上。皇帝的決定并不當場宣布,只是將綠頭牌發給本人,令其退場。之后,皇帝會向主管堂官說明自己的意見,主管堂官據此撰寫奏折,待批準后向引見官員宣布。
武官引見時,由兵部尚書、侍郎帶領。引見前,先在東安門外考試徒步射箭與馬上射箭,稱為“堂考”,獲得前三等評語“好”“中平”“平常”的武官方可引見,獲得第四等評語“劣”的會受處分,失去引見機會。為體現朝廷重視武備的精神,引見時,武官要提前脫掉外褂,執弓北面而立并且引滿弓箭,然后才跪奏姓名。如果遇到皇帝閱射,得射完五箭再跪奏姓名。其他規制與引見文官大致相同。
明間寶座后紫檀木刻乾隆書字紋圍屏
“中正仁和殿”的文物陳設
1、“中正仁和”匾和詩文圍屏
“中正仁和”匾為雍正帝御題,橫匾木骨包錦邊框,屏心鑲錦邊,上書”中正仁和“四字,中鈐朱文“雍正御筆之寶”。“中正”“仁”“和”,這些概念在儒家經典中很常見,大意是要實行中庸之道、施行仁政、內外和衷。養心殿自雍正開始,取代乾清宮成為宮內政治中樞所在,此匾四字點明治國理政之關鍵,高懸于明間正中,與其下屏風相互配合,足見兩代君王孜求治道,可謂一脈相承。
屏風邊座黃花梨木材質,三扇屏山字布局。屏帽及掛牙皆鏟地線雕如意頭為飾,中扇屏帽做雙螭相對,兩邊扇上屏帽亦作出螭首。
中扇較寬大,用黃花梨木做陽線鉤出子邊,屏心為黑漆地,上嵌黃花梨木字乾隆帝御制詩《新正養心殿》:
“西師歸振旅,東陸舒由庚。執徐奉執規,持躬凜持盈。
三白兆宿歲,萬幾簡新正。閑中足養心,而予有所怦。
懷安豈良圖,無逸斯元亨。自強勵不息,善長時偕行”。
尾署“乾隆庚辰新正御題”。庚辰為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
乾隆二十年至二十四年之間,兩次派兵平定準噶爾叛亂,一次平定回部叛亂,取得的成績非常徹底,超越了他的祖輩、父輩。于是在乾隆二十五年的元旦,他寫下了這首詩,一方面表達他的高興之情,另一方面激勵自己自強不息。
兩邊扇收窄,屏心文字則取自乾隆帝御制詩《新正西苑小宴外藩》中的一聯:“保泰常欽若,調元益懋哉。”大意是保持安泰要常懷敬順之心,調養元氣要更加勤勉。
屏心背面為黑漆地描金竹石圖,兩邊扇外側又以站牙抵夾,以加強結構的穩定性。屏扇之下為三接須彌式屏座,呈“八”字形,上下巴達馬雕卷草紋,束腰雕拐子卷草花。此屏系為養心殿量身而制,造型與裝飾皆服務于陳設場所的功能,屏心處用御制詩句直接闡發了關于政務的認識,從中可以看出自雍正以來,養心殿作為理政中心在宮中所處的獨特地位。
清人畫弘歷朝服像軸
2、宮扇(一對)
宮扇由扇面和扇桿組成,扇面為菱形,扇骨從中間將扇面一分為二,下連接紫檀雕花扇桿。扇面由上下四層大小不一的孔雀翎羽狀扇形結構裝飾,最底部采用銅鎏金工藝,雕飾多個半圓紋飾排列組合成扇形,似孔雀展開的美麗頸羽,下接如意云頭紋,云頭紋正中有一高浮雕圓珠,似孔雀頭。整個扇面孔雀羽翎展開如扇狀,呈現孔雀開屏的華美景象。該宮扇置于養心殿明間寶座后兩側,是中國古代宮廷禮儀的重要陳列品和裝飾物。
3、紫檀雕花甪端座與碧玉香薰(一對)
甪端,是中國古代傳說中的一種獨角神獸,專蹲風水寶地,是吉祥之獸。甪端形狀怪異:犀角、獅身、龍背、熊爪、魚鱗、牛尾。《宋書·符瑞志下》記載:“甪端日行萬八千里,又曉四夷之語,圣主在位,明達方外幽遠,則奉書而至。”傳說中這種神獸能夠日行一萬八千里,只陪伴明君圣主。養心殿里用甪端,顯示這里的皇帝為有道明君,身在寶座而曉天下事,能做到八方歸順,四海來朝。故甪端式香薰是明清宮廷重要的陳設用品,表圣主在位。皇帝的寶座兩側常設有甪端與香筒,一般皆兩兩相對,器形也相對較大。
山東曲阜孔林中也有甪端。傳說孔子周游列國時,由甪端拉車,它既充謀士,又當翻譯。因此直到今天,很多學習翻譯的人士對于甪端都很崇敬。
這里的一對甪端是用碧玉制成,用作香薰。下方底座用紫檀木,紫檀是一種高大的喬木,主要產自熱帶地區。木材堅硬致密,適于雕刻各種精美的花紋;顏色端麗沉穩,紋理纖細而富于變化,是制作家具的好材料。由于這種木材生長緩慢,非數百年不能成材,成材大料極難得到,故被視為木中極品,有“一寸紫檀一寸金”的說法。我國有關以紫檀木打造器物的記載始于唐代。
4、碧玉龍紋香亭(一對)
此對香亭為銅鎏金重檐六角攢尖頂,重檐六角各綴銅鈴。香亭壁以碧玉鏤雕制造,呈圓柱形中空,外刻云龍紋,龍神態威嚴,身體健拔有力,不失靈動,有如出云海之感。亭座亦為銅鍍金質,正六邊形,每面開兩幅嵌金二龍戲珠圖案。座底為配重,灌有鉛坨。本品為兩件一對,放置于養心殿皇帝御座之兩側。
在明清兩代的皇宮、園林、別墅的各正殿明間,都會有一組獨特的陳設,即以寶座為中心,后有屏風,左右各陳設甪端、香亭等。這種陳設格局象征皇權的至高無上。此類陳設中,擺在左右的香亭必不可少,清代檔案及文獻中多稱此器為“垂恩香筒”。每當皇帝升座時,香亭內點燃檀香木,香煙從香亭的孔洞內冒出,造成香煙繚繞、香氣宜人的神秘氣氛,由此借喻皇恩浩蕩、垂及萬民之意。
5、紫檀木邊鍍金竹林鶴兔圖掛屏(一對)
掛屏兩件成對,紫檀木邊框,四角釘鏨花銅葉,框上裝一對如意頭銅倒環。邊框起雙陽線,線內雕卷草拐子紋。屏心裝玻璃罩,罩下以銅鍍金片捶迭成浮雕狀,一件為竹林雙兔、一件為竹林雙鶴;屏心一角上各有李侍堯書御制詩一首。此屏體量碩大,裝飾富麗堂皇,尤其適于陳設在大殿明間兩側壁上。
6、乾隆款掐絲琺瑯海水云龍紋暖硯匣、筆架、水丞
暖硯匣為銅胎,長方形匣,下連銅鍍金連珠如意云鏨花紋底座。匣口處卡一銅制淺屜,內置二方極薄的端硯。匣內可儲熱水或炭火,以防冬季硯內墨汁凝固,故稱暖硯。蓋面和四壁均以寶藍釉為地,掐絲鍍金飾威猛的坐龍,周邊環繞五彩祥云,底邊飾海水江崖紋。座底中央凸起雙龍,環抱陽文楷書“大清乾隆年制”三行六字楷書款。
清乾隆款掐絲琺瑯海水云龍紋筆架
筆架銅胎,五峰山字形,或稱為筆山。器表以寶藍釉為地,兩面均飾雙龍捧纏繞綬帶的卍字符,有祈愿萬壽之意,頂有江崖,底飾海水。銅鍍金連珠如意云鏨纏枝花紋底座,座底中央凸起雙龍,中間有陽文楷書“大清乾隆年制”三行六字款。
清乾隆款掐絲琺瑯海水云龍紋水丞
水丞銅胎,圓筒形。蓋鍍金,陰刻五只不同姿態的祥鳳與纏枝花卉紋。器表以寶藍釉為地,掐絲鍍金飾雙龍捧纏繞綬帶的卍字符,周圍祥云繚繞,底邊飾海水江崖。銅鍍金連珠如意云鏨花紋底座,座底中央凸起雙龍,環抱陽文楷書“大清乾隆年制”三行六字款。勺銅胎,中部微弧,寶藍釉地上飾纏繞綬帶的卍字符和江崖海水紋,上方為銅鍍金浮雕式龍首,下方為半圓式勺。
清乾隆款掐絲琺瑯海水云龍紋暖硯盒
這組掐絲琺瑯文房四寶應包括暖硯匣、筆架、水丞、鎮紙(已佚)共四件器物,共同的特點是胎體厚重,造型規整,釉質細膩,鍍金尤為厚亮,為清代宮廷琺瑯制品中的精品。在清宮內務府造辦處的檔案中有一條長達五千字的記錄,非常詳細地記載了乾隆帝是如何從器形、大小、紋飾、布局、鍍金等各方面提出要求和修改意見,造辦處琺瑯作又是如何按照皇帝的意愿不斷改進,歷經一年多的時間,終于制作完成九套完全符合皇帝心意的掐絲琺瑯文房四寶,分別陳設于養心殿、太和殿、寧壽宮、上書房等重要宮殿當中,足見乾隆帝的認可和喜愛程度。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
網友評論僅供網友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齊魯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我來說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