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新華網
2017-08-25 14:03:08
新華網東京8月25日電(記者方藝曉)日本青年Hiroto因為親眼目睹了在同一公司工作的未婚妻和自己的上司出軌,然后辭職。失去愛人和工作的雙重打擊使其產生了報復心理,于是開始了戀愛詐騙網站的工作,通過交友網站假扮可愛女孩來欺騙各種各樣的男人,騙取金錢。機緣巧合下,他遇到了一個善良的中國籍留學生,對方卻正是被他所騙到的“倒霉蛋”……
這是短片《SAKURA(櫻)》所講述的“網約”故事。紐約時間8月13日,《SAKURA》在美國紐約第5屆鏈紐約電影節(CHAIN NYC FILM FESTIVAL )上獲得了國際短片獎(INTERNATIONAL SHORT)。短片的導演張時偉是本屆電影節唯一獲獎的中國籍導演。日前,張時偉在東京新宿的工作室接受了新華網記者專訪。
張時偉為記者介紹他的短片《SAKURA》。新華網記者 方藝曉 攝
談到此次獲獎的故事短片《SAKURA》的創作經過,張時偉的話匣子打開了。“最初我的想法是創作一個‘只要認真去做,就算沒有預期回報,努力也有意義’為主題的故事。有一天在外面散步,看到大街小巷人人低頭玩兒著手機,那一瞬間靈感悄然而至。現在手機一族這么多,何不就以手機為主題講一個故事?”
十幾分鐘短片的劇本,張時偉創作和構思卻花費了3個月。為了讓故事真實,他將原先設定的被欺騙的日本人改成了中國留學生。因為“身處一個陌生寂寞的環境,被網絡上虛假的關懷欺騙更容易令觀眾感同身受”。為找到深入的、真實的材料,他甚至打聽到了做過“網騙”的朋友和被“網騙”騙過的朋友,不厭其煩地揪著朋友們取經,反復打磨劇本、推敲情節到了廢寢忘食的地步。
1986年出生于上海,現旅居日本的張時偉從小就是個標準的電影發燒友。10歲那年,本來一心想要當個恐龍研究專家的他偶然間看了史蒂芬·斯皮爾伯格拍攝的電影《侏羅紀公園》,立刻被其高超的制作和拍攝水準震懾了。“看到了幕后拍攝花絮,我非常震撼,原來這些迷人的場景是這樣設計、實現的,非常強烈地感受到了電影的魅力”。光影藝術的世界仿佛一道嶄新的光,吸引著10歲的他追逐、探尋。從此,張時偉的電影夢一發不可收拾。他立下了指向——要當一名電影導演。
“他從小就和別的孩子不同,”張時偉的母親、日中通信社主編胡文娟談到兒子的電影癖好時向記者透露,“那時候日本電視臺每周播放的節目《洋畫劇場(外國電影劇場)》他期期不落。我們下班回來,總是被他立馬拉到電視機前,正襟危坐地接受他的新片教育學習。我們看電影就是看個故事情節,但他總會給我和他爸爸分析,這個長鏡頭是怎么拍的,這個場景的光線是怎么設計的……是個愛鉆研的小電影癡。”
為了追逐夢想,19歲的張時偉大學遠赴美國Shoreline Community College和Art Center College of Design學習影像專業,2011年轉入日本東放學院傳媒影像專業深造。畢業后的他信心滿滿,帶著3個同樣學習影視制作的朋友回到了上海,打算干一番大事業。
然而現實并不特別優待懷揣理想的青年。沒有拍攝經驗,沒有資歷,沒有人脈,張時偉和朋友們的小團體在上海四處碰壁。痛定思痛,他決定“還是要從零開始,一步一步做起”。他解散了四人小隊,只身一人前往北京。在北京,他從廣告拍攝做起。從生活雜志《我們》到后來發展為頂級時尚雜志《VOGUE CHINA》拍視頻廣告,憑借獨具創意和新銳清新的拍攝風格,張時偉在北京漸漸積累了口碑和名氣。2014年,他還跟隨演員陳坤的團隊一同前往西藏,為心靈公益項目“行走的力量”拍攝五周年主題曲MV。
在國內滿滿當當的工作日程讓張時偉應接不暇。電影行業看似光鮮,但風餐露宿,加班加點,透支身體……片場的辛勞并不為觀眾所知。對此,張時偉都甘之如飴。“如果做的是你真正熱愛的事業,再辛苦再難,也覺得快樂。”
2015年,張時偉再度回到從小成長的日本。這一回,他把目光投向了平凡人的故事。“在日本的華人勤勉奮斗,很多人在自己的領域做出了出色的成績,遺憾的是不為人所知。我希望通過鏡頭把他們的故事講給更多的人聽”。在這個念頭的驅使下,他和團隊開始了《華人世界》系列紀錄片的制作與拍攝。從選題、踩點到溝通采訪,從節目到服裝,從音樂、燈光、舞美到視頻背景,從設備裝卸到節目單的設計,從外聯到制片……張時偉幾乎參與處理所有環節的問題。紀錄片的拍攝給一直以來從事電視節目與廣告的張時偉帶來不小挑戰。“拍廣告時,畫面的美感是最重要的因素,只要美,有沖擊力,就是好的廣告作品,但紀錄片不同。怎樣挖掘主人公能夠引起觀眾共鳴的點,讓我很苦惱。”一開始,片子出來并不被看好,“有人看了之后甚至會說:看不明白你到底要表達什么。”
漸漸地,張時偉摸出了門道。他告訴記者,印象最深的是系列拍攝之初,拍一位中國籍低男中音歌唱家。他是德高望重的前輩,藝術水準很高,受人尊敬。拍這樣高高在上的人,如何打動觀眾?張時偉透露,“我在拍攝前先和他見了面,詳細地了解他,跟拍他全天的行程,從彩排、和其他歌手交流,到休息、吃飯……印象很深的是他邀請住在橫濱的父母來看演出。他特別細致地查好交通線路和換乘車站,再通過手機告訴父母。這個細節一下打動了我,大藝術家其實也有著和我們一樣的一面。從那時我明白,你要用心去感受拍攝對象的故事。只有找到能打動自己的部分,才能打動別人。”影片真實記錄了一個華人藝術家對音樂的執著與追求,又通過富有人情味的細節打動觀眾。從此,他的《華人系列》的創作一發不可收拾,在日本的影響也漸漸擴大。東京新宿的中國“餃子大王”,日本便當界的中國達人,進軍美食界的日本美甲華人“一姐”……在他的鏡頭下,一個個在日華人的奮斗故事被賦予溫暖和厚度。影片陸續播出后也得到了廣泛好評。
談到今后的創作計劃,張時偉有些興奮。他告訴記者,最近他在拍攝一個《日本匠人》系列短片,每集5分鐘,介紹日本各傳統工藝領域的工匠們的傳奇故事。其中介紹花道“草月流”插畫大師的短片還在今年3月在德國柏林第16屆國際旅游展(ITB)上,獲得“金色大門大獎賽”(The Golden City Gate Awards)銀獎。而今后,他希望把中國匠人的故事講給日本人。“我們有那么多精妙的傳統手工藝匠人,那些技藝、技巧和蘊含的精神都是非常好的題材。希望有機會,能把他們的故事拍給日本人看。”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
網友評論僅供網友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齊魯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我來說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