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新華網
2017-08-10 10:43:08
新華網北京8月9日電(劉新 王鐘毅)8月14日是世界“慰安婦”紀念日。這一天,一部記錄中國幸存“慰安婦”的長篇紀錄電影《二十二》將在全國公映。
據公開資料記載,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至少有20萬中國婦女淪為日軍“慰安婦”,遭受滅絕人性的摧殘。為什么選擇這個題材?電影拍攝背后是怎樣的沉重?
對此,電影導演郭柯接受了新華網專訪。
【緣起】
“不是我選擇了這個題材,是它選擇了我。”
2012年,一篇偶然看到的文章讓郭柯難以忘懷。《一個“慰安婦”生下的日本孩子》講述了韋紹蘭老人和她的兒子羅善學的故事:1944年,20歲的韋紹蘭被日軍強征為“慰安婦”,3個月后艱難逃離慰安所,她發現自己懷孕了,當時曾經吃藥,想自殺,但沒死成。兒子羅善學現今已70多歲,母子相依為命,羅善學一生未婚,因為沒有女人愿意嫁給他。
郭柯很受觸動,通過多方尋找,終于在“慰安婦”問題研究專家蘇智良教授的幫助下,順利找到了韋紹蘭老人,并拍攝了紀錄短片。當時,全國僅剩32位“慰安婦”幸存者,故將片名取為《三十二》。
郭柯和韋紹蘭老人。(來源:采訪對象提供)
在《三十二》制作的過程中,陸續有老人離世的消息傳來,讓郭柯感到制作下一部紀錄片的迫切。到2014年,當郭柯開始籌備新的紀錄片時,這個數字已經變成了《二十二》。
三年后的今天,這些老人中在世的,僅剩9位。
【平淡】
“如果拍攝對象是我奶奶的話,我會怎么去拍她,會去怎么介紹她。”
90分鐘的影片中,主要展現了二十二位老人的日常生活:
一位老人看著日本人的照片笑著說:他們也老了。
一位老人喜歡收留無家可歸的小貓,省下自己的口糧也要喂飽它們。
一位老人獨居,走的時候無聲無息。
一位老人唱著童謠:天上下雨路又滑,自己跌倒自己爬,自己憂愁自己解,自流眼淚自抹干……
郭柯坦言有的觀眾可能會覺得《二十二》過于平淡,缺少沖突,“看不到歷史的大風大浪”。但他堅持認為:“沒有必要去設想所謂的沖突,去挖她們的傷疤,去挑起憎恨。”
“把觀眾帶到她們身邊去,帶到她們家門口,看她們一眼,了解一下她們的生活,就夠了。”
林愛蘭老人。(來源:采訪對象提供)
【傷痛仍在繼續】
很少有人知道,“慰安婦”一生到底要遭多少罪,可能就連她們自己也很難表述得清。
當外來者的車輛開進村子時,坐在村口閑聊的人們就開始交換眼神,他們心知肚明,“又有人給她家送東西了”。更有甚者,大半個村的男人都會擠在受害者的院子里看熱鬧。
郭柯在采訪中說:“現在有很多人提到‘慰安婦’,還覺著她們是恥辱的,即使是在70多年后的今天,也還是有人對她們諱莫如深。”
當前幸存的幾位“慰安婦”老人的平均年齡都在90歲上下,基本上疾病纏身,行動不便,每天醒了吃,吃了睡,睡不著就倚在炕上發呆。
除了年輕時遭到的那些無法言說的痛苦,她們在看似恢復正常的生活中與子女的關系也多有疏離。山西駢煥英老人的子女也曾表示,并不想知道母親那段歷史,甚至認為母親的過去讓他覺得有點兒不光彩,“好像被人戳了脊梁骨”。
“對老人的了解就是對她們最大的幫助,”郭柯接受采訪時表示。
攝制團隊和駢煥英老人。(來源:采訪對象提供)
【淚往心里流】
“這不是一部販賣磨難和眼淚的電影。”
“其實她們的生活早已歸于平靜,如果遠遠地看,她們的生活會每天都帶著恨嗎?”郭柯認為,“她們有自己的方式去消化這些歷史,老人要活下去,就不會常常舔舐傷口。”
《二十二》告訴觀眾,面對傷痛,不終日怨恨,但一刻不忘,平靜也是對痛苦有力的回應。
令郭柯印象深刻的是,韋紹蘭老人在受了這么多苦后,仍然說:“這世界這么好,現在我都沒想死,這世界紅紅火火的……”
片中的二十二位老人,如今只剩下九位。每當一位老人離世,郭柯就會在片尾處給老人的名字加個框。可最近這些日子,老人走得太快了,他甚至都來不及加框……
他說,也許有一天,自己會把那些框全部抹掉,回到當初遇見她們時那樣,老人對著鏡頭笑啊笑,彷佛這些年,她們從沒有離開過。
留給日本向慰安婦道歉的時間不多了!
國際“慰安婦”人權影展臺北啟動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
網友評論僅供網友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齊魯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我來說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