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新華社
2017-07-11 17:38:07
2015年8月,在印度的焦特布爾,20歲的印度女學生桑塔(左)靠在另一名女性的懷里。桑塔是一名“童婚”受害者,她才11個月大的時候就被嫁給了一名9歲大的鄰村男孩。(新華社/法新)
新華社北京7月11日電 1987年的今天,世界人口達到史無前例的50億。為紀念這一天,聯合國1990年決定將每年7月11日定為世界人口日,旨在引起國際社會對人口相關問題的重視,例如計劃生育、性別平等和孕產婦保健。
在第28個世界人口日到來前,印度健康網站(thehealthsite)專欄作家米塔·馬宗達發表了一篇文章,直指印度人口暴增的一個重要原因:性別歧視。
印度人口到2017年末預計將達13.6億。在馬宗達看來,這個國土面積僅占世界陸地總面積2%出頭的國家,之所以不得不養活全世界近20%的人口,很大程度上與女性在印度社會的邊緣化地位有關。
【生生生,直到生出男孩】
“對女性的歧視打娘胎里就開始,不到入土的那一天不會結束。”馬宗達說。
在印度,人們認為男孩的價值比女孩要高得多:男孩會為父母養老送終,延續家族血脈,而女孩則被當做家里的經濟包袱——至少要準備嫁妝吧。至于出嫁后,女性在婆家的地位就更低了。
就像熱映電影《摔跤吧!爸爸》的開場,一項男人為之瘋狂的運動,卻被視作女性的禁區,所以摔跤冠軍一次又一次期盼兒子的降生,收獲著一個又一個荒誕的求子偏方,直至妻子連生三個女兒。丈夫失望,妻子愧疚,周圍人投來同情又帶著些許嘲笑的目光……
電影《摔跤吧!爸爸》視頻截圖。(圖片來自網絡)
一項在印度西部地區展開的調查顯示,94.3%的農村人都有重男輕女的思想,而城里人也沒好到哪里去,80.3%的人都更想要男孩。
這種偏見導致很多印度家庭不停地生育,直至生下男孩,或者生夠一定數量的男孩。
【忍忍忍,不能自己做主】
性別歧視貫穿在印度社會的方方面面。女人拿著低人一等的工資,忍受著家庭暴力,就連生孩子這事也不能自己做主。農村婦女對性知識和計劃生育的了解更是幾乎為零。
按馬宗達的說法,多數印度婦女對自己的生活都幾乎無法掌控,更別提維護自己的生育權利了。涉及計劃生育的各個方面,甚至包括妻子絕育,都由丈夫來決定。
這是2006年4月7日,在印度加爾各答,婦女們在一所醫院的婦科等待例行體檢。(新華社/路透)
其實印度也不是沒有人呼吁賦予女性權利,包括采取避孕措施的自主權。盡管已經有海量研究表明這將大大有利于改善印度人口狀況,但沒有丈夫的配合,這種想法基本上只能淪為空想。
不幸的是,整個社會都在給那些試圖避孕的婦女施加壓力——她們被譴責“在性愛上太有主見”,進而被扣上“不道德”的帽子。此外還有一些宗教因素,也讓女性在避孕和墮胎這類問題上沒得選擇。
就連政府推動的絕育工程也以女性為主要對象,因為印度男人不能接受結扎這件事——他們擔心自己從此“不像個男人”,甚至擔心自己結扎了,妻子卻懷孕了,那還不被別人笑話死?
【早早早,5歲即被訂婚】
《摔跤吧!爸爸》中的一個重要轉折點,就是吉塔姐妹倆瞞著父親去參加同學的婚禮。當這對姐妹因為終于換上女性盛裝而開心,因為父親突然打斷婚禮而埋怨,婚禮主角卻一語道破自己身為女性的悲哀:一個14歲的新娘,哪里談得上自己的婚姻、自己的人生?
電影《摔跤吧!爸爸》視頻截圖。(圖片來自網絡)
盡管這個國家的法定結婚年齡是女18歲、男21歲,但在許多地區,影片中這種十四五歲的早婚卻是普遍現象。
馬宗達還以印度西部的拉賈斯坦邦舉例說,在這里,一個只有5歲大的女孩就會被訂婚,等到開始來月經就被送到婆家,一兩年后就該開始生孩子了。
2013年1月,在印度拉賈斯坦邦巴倫附近的村莊,14歲的克里希納把她4個月大的孩子抱在懷里。克里希納11歲的時候嫁給了當時13歲的丈夫戈帕爾。(新華社/路透)
“除非這個國家的女性獲得一些做主的權利,特別是在性行為上的自主權,否則我們不可能指望控制住印度的人口暴增。”馬宗達說。
根據聯合國經濟與社會事務部上月發布的一份報告,印度人口將在7年后,即2024年超過中國,成為全球第一人口大國。(記者:劉一楠 ,實習記者:趙婧雅)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
網友評論僅供網友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齊魯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我來說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