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新華社
2017-05-26 15:51:05
新華社德國薩爾布呂肯5月25日電
新華社記者張毅榮 張遠
5月25日晚,實驗京劇《浮士德》到訪德國最后一站的演出,在西南部薩爾州觀眾經久不息的掌聲中落下帷幕。
“三年打磨,首度來德。我們像是帶著‘進京趕考'的心態,向歌德家鄉的人民交上了一份用中國文化語言闡釋的答卷。”本劇中方導演、身兼劇中魔鬼一角的扮演者徐孟珂告訴記者。
這部中西合璧的劇作創排于2015年,由中國、意大利和德國藝術家聯袂打造,改編自德國文豪歌德的傳世名作《浮士德》第一部,講述了老年浮士德在魔鬼的誘惑下簽訂契約、重游人生,瘋狂追求少女格蕾卿,最終釀成悲劇的故事。
來自中國國家京劇院的團隊參與了該劇的導演、編劇和作曲,并撐起了全劇的主要演出陣容。
曾在中國生活、接觸過京劇的德國觀眾安妮·珀爾貝克在散場時對記者感嘆,整場演出“棒極了”,“演員的唱腔和在舞臺上的移步都是中國京劇藝術獨有的,但卻和德國文學名著結合得很好”。
據了解,這部劇作此前在德國威斯巴登、杜伊斯堡和卡塞爾等地巡演時,也均在當地引起轟動、收獲好評。
徐孟珂認為,中西元素的交融是當地觀眾反響積極的主要原因。“在中國傳統文化藝術中注入西方觀眾熟悉的元素,能幫助他們更好地理解和接受。”
徐孟珂舉例說,配樂上,除了京劇中傳統的京胡、月琴和鑼鼓,還加入低音提琴、大貝斯等西洋樂器用來拓展音域;唱腔以京劇皮黃為基礎,但在宣泄人物情感、渲染氣氛時卻運用了西洋樂聲調;服裝方面,除了有寬袍大袖的傳統戲服,也有采用漸變色和修身設計的新式戲服亮相。
徐孟珂說,最初的融合過程中,各國藝術家不免會出現“藝術的碰撞”,“但正是3年不斷的取長補短和改進,讓演出達到現在的效果”。
據介紹,此次實驗京劇《浮士德》來德演出是中國在德國舉辦慶祝兩國建交45周年系列文化活動的重要組成內容。
徐孟珂說:“德國觀眾的肯定是對我們探索京劇藝術走向世界的鼓勵。我們愿意和國內外更多的藝術院團分享交流經驗,促進兩國和東西方文化藝術進一步交流,增進彼此的理解和友誼。”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