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環球時報
2017-05-08 10:30:05
5月7日,美國布朗大學歷史學家胡其瑜(Evelyn Hu—Dehart)教授,應邀前來秘魯參加中國移民抵秘紀念活動,她在秘中文化中心做了題為《馬尼拉帆船》的講座。她通過大量史實印證了從1565年,就開通了從菲律賓首都馬尼拉到中、南美洲的海上商貿航線,這條航線中國人做出重大貢獻,這條航線又被稱為“馬尼拉帆船”。
胡其瑜教授說,早在西班牙占領菲律賓的16世紀到19世紀期間,當地人把中國人稱為“常來人”。早期移民菲律賓的中國人大都來自福建,“常來”就源自閩南語,又指“生意人”。后來又衍生出“常往返兩地的人”的意思。胡教授說,當時中國貨物諸如陶瓷、絲綢等產品經菲律賓的馬尼拉,再轉運到美洲和中、南美洲。馬尼拉商船再把當地的銀礦產品運回。經過加工后的銀產品,經馬尼拉和美洲航線再轉往歐洲。
從1565年至1815年時期,有了銀元貨幣流通(又稱西班牙銀幣),這是被稱為世界上最早的國際貨幣。這條馬尼拉至美洲的航線,每年只少有一艘馬尼拉商船滿載中國貨物開往美洲至南美洲。同時,這艘商船也把中美洲銀產品運往菲律賓的馬尼拉進行加工。
胡教授說,在1593年中國人也把活字印刷術和夜市的商業習俗傳到了菲律賓。改變了當時的印刷水平。此外,馬尼拉第一家中餐館被當地人所接受;當時馬尼拉的一些西式建筑中可以找到中國文化的影子;甚至在南美洲當地的一些藝術作品中也有天主教堂圖案,又有東方的亭臺樓閣、小橋流水景象同時存在;還有典型東方人造型的耶穌像等等中國元素融入其中。
胡其瑜教授說,當時也有一小部分生活在菲律賓的中國人接受了天主教,他們把中國姓名都改成了西班牙名字,他們的裝束也變成了西式裝束,戴禮帽,穿西裝。【環球時報-環球網駐秘魯特約記者 孟可心】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