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新華社
2017-03-17 16:40:03
新華社杭州3月17日電(記者魏董華)近年來,不少企業在海外投資辦廠,部分人認為是我國制造業成本高企“逼走”了這些企業。針對網上流傳的中美制造業成本對比數據,近日記者采訪了相關企業。浙江慈溪江南化纖有限公司董事長孫祖康,結合多年在美國投資辦廠的經驗,詳述了他在中美兩國投資的成本差異。
我們公司2000年成立,生產再生聚酯短纖維。2013年9月,我們在美國南卡羅來納州投資4500萬美元開設分廠,在同行業中算是走出去比較早的。
現在討論中美制造業成本非常熱門,輿論幾乎一邊倒地認為是國內制造業綜合成本攀升“逼走”了企業。以我的實際情況來看,雖然這些年生產成本確實一直在上升,我們也熱切盼望減負,但這不是企業“出走”的主要原因。
我們公司80%的業務是出口外銷,近八成外銷美國。因為國內產能有限,無法滿足客戶需求,美國客戶提出要我們在美國本土設廠。所以,我們去那里辦廠主要是不想流失美國市場,也能省下來高昂的跨國運費。這是戰略布局,我們接觸的大部分企業,去海外辦廠還是考慮到市場因素。
我從2011年開始多次去美國考察,就化纖行業來說,國內生產1噸化纖需要的人力成本大概是200元人民幣左右,但在美國是200美金,足足高出1200元人民幣,而在國內生產一噸化纖的總成本也就1500元人民幣。
網上流傳的一些文章講述的兩國制造業成本差距,從我體會來說,有些不是真實情況。有些方面美國確實比國內低,但有的高很多。當然行業、投資地區有差異,成本差別就很大,我只說一下我們的情況。
——土地、電力、物流等成本,美國確實要相對低廉。
就土地成本來說,我們國內廠區拿的時候20萬元一畝地,當時在美國南卡羅來納拿地價格是1萬美金一畝,國內高三倍左右。電力成本,在美國工業用電1度折算下來不到0.4元人民幣,國內浙江省大工業電價是0.75元人民幣。但我國居民電價遠低于美國,工業電價高是因為承擔了對居民用電的交叉補貼。美國天然氣每立方米折算下來1.2元人民幣,我國資源稟賦差,進口成本高,天然氣價格高一些,直供的1.8元人民幣左右,轉供的大概3元人民幣;美國油價低,也不收過路費和過橋費,國內物流成本大概高一倍左右。
——配件成本、基建成本,美國遠高于中國。
美國的配件成本是中國的7倍左右,買一個電機,國內要幾千元的在美國買折算下來要上萬元人民幣。我們美國的工廠里,所有的生產線都是國內運去,哪怕10元的器件也是帶過去的。
我們2002年就開始和美國化纖類產品最大經銷商合作。我到他們廠里一看傻眼了,設備落后,管理落后,我們淘汰的技術設備,他們還在用。當時,他們想讓我們幫著改造,我說設備都要全部報廢。
——基建成本方面,美國是我國的六七倍。
美國土地成本低,但是在土地上建廠房就貴了。在美國紡絲樓建好花了1000萬美金左右,我在中國建同樣規模的只要1000萬人民幣。拿了地之后進行土地平整,美國收費很高,光土地平整就要400萬美金。
——融資和稅收方面,兩國情況差不多。
美國中小企業普遍存在融資難題。我們從美國的客戶處調查了解到,金融危機后,美國的銀行收緊了對中小企業的貸款,作為新設立的外來投資企業,我們對在美國融資不抱希望。在美國,如果企業不盈利,銀行一分錢也不會借給你。
稅收方面,我們請專業團隊測算過,兩國的綜合稅負相差不大。我們將這一塊工作完全交由當地的專業會計師事務所來處理,完全按美國的法律繳納各類稅收。
我們在美國的工廠2015年底投入生產,運營一年多,測算下來,比在國內投資運營一個同樣規模的工廠,綜合成本要高1倍,而且花費的精力是3倍。美國的員工難管,不愿意加班,我們整個中國團隊過去24小時管理。
在低廉的能源和土地價格吸引及移民沖動下,一些企業正在考慮赴美投資。我建議切勿盲目跟風。
國內一些大型棉紡織企業也在南卡羅來納州投資辦廠,我去那里考察過,他們同樣也面臨投入成本很高,產出卻連國內的一半都不到的情況。企業除了成本之外,還要考慮人力資源、環保、法律等因素。
在法律方面,我早在半年多前就聘請了國內頂尖的涉外律所和美國當地一家著名的百年律所,律師的費用都是按每小時幾百美元收費,費用極高。用工方面,無論是招工還是后續管理,都要符合當地人的習慣。比如不能臨時加班,給員工的保險費用約占工資總額的35%以上。環保方面,雖說各類環境問題不會成為障礙,但溝通過程非常繁瑣細致,要由專業機構幫助申請各項許可證,這個過程絕不比建一個實體工廠簡單。跨國管理和多方面融合,也非常難。
我個人認為,我國傳統制造業產業鏈非常完整,在全球有很大優勢,決不能妄自菲薄。關鍵是進一步在精準、精細上下功夫,把這項優勢發揮好。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