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新華社客戶端
2025-02-12 22:50:02
原標題:亞冬會丨“老朋友”新面孔:亞冬會開幕式場館變身記
來源:新華社
原標題:亞冬會丨“老朋友”新面孔:亞冬會開幕式場館變身記
來源:新華社
新華社哈爾濱2月12日電(記者李建平、沈易瑾、王君寶)當“雪韻丁香”燦然盛放,亞冬圣火熊熊燃燒,第九屆亞冬會開幕式的激情瞬間點燃整個亞洲。而此刻,陳建華正緊盯著電腦屏幕,一絲不茍地監測回傳數據,以確保開幕式場館主體結構能承受舞臺、大屏及各類裝飾物的附加重量。
2月7日,第九屆亞洲冬季運動會開幕式在哈爾濱舉行。新華社記者 陳益宸 攝
“這個場館是哈爾濱的‘老朋友’,看見它承辦亞冬會開幕式,我既高興又憂心。”陳建華是黑龍江省寒地建筑科學研究院總工程師,負責本次亞冬會開閉幕式場館——哈爾濱國際會展體育中心的安全工作。“監測工作是一場與時間和隱患的賽跑,每一個數據都關乎場館的安全。”
時間回溯至2023年8月,賽事組織者在哈爾濱全城踏勘選址時,交通便利、規模龐大的哈爾濱國際會展體育中心吸引了他們的目光。
“與其新建場館,不如本著簡約、綠色的原則,將現有場館利用起來。”哈爾濱工業大學建筑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建筑設計五院院長劉圣澤說。這座“哈工大設計院出品”的建筑,雖歷經二十余載歲月洗禮,卻仍保有大跨度穹頂的獨特結構優勢,通過改造可以容納兩萬名左右的觀眾。
2月7日,演員在開幕式上表演。新華社記者 陳益宸 攝
“會展中心建設之初是兼具會展、體育、酒店功能的城市綜合體,位于哈爾濱三區交界的重要地帶,我們也希望通過改造充分釋放它的功能性,將‘老建筑’重新激活。”劉圣澤說。
然而,將展覽場館轉變為能容納萬名觀眾的開閉幕式場館,絕非易事。
“相較于新建場館,老場館材料老化、結構損傷等問題難以避免。”陳建華說。面對跨度128米的張弦梁結構,他和團隊一頭扎進浩如煙海的原始圖紙中,深入剖析每一部分結構,重新計算承重,全天候監測荷載變化。
在大量數據的精準指導下,設計團隊創造性地打通B展館和C展館隔斷,打造出2.3萬平方米環形主場館,搭建了一個6000平方米的舞臺,并創新采用100%裝配式建造工藝——主結構、樓板、墻體及鋼結構看臺均在工廠精密加工后現場組裝,使總造價節約40%,工期縮短至5個多月。
2月7日,演員在開幕式上表演。新華社記者 楊磊 攝
“改造前,ABC三個展館及南側共享大廳的功能布局相對單一,難以滿足開閉幕式多元化功能區域的需求。”劉圣澤說,“這不僅是技術突破,更是對賽后多元利用的前瞻考慮。”
他指著設計圖解釋,場館內設置的9000個活動座席,可根據需求靈活調整布局。賽事結束后,場館可輕松切換至體育賽事、演藝會展等模式,實現一次投入、長期受益。
“將會展建筑轉換為洲際比賽開幕式場館,這放眼全國都是并不多見的。”劉圣澤說。
然而,新的挑戰接踵而至。哈爾濱城市發展投資集團亞冬會開閉幕式場館改造工作專班副主任甄紀武透露:“一到冬天,溫差大,冷凝水就從屋頂滴答滴答地落,這對開閉幕式影響太大了。”
2月7日,演員在開幕式上表演。新華社記者 陳益宸 攝
彼時,距離開幕式僅剩下不到一個月時間,全部重新鋪設防水隔汽膜根本來不及。就在改造團隊一籌莫展之際,施工單位的工人提出了一個“土方法”。
——用棉被鋪在外面唄。
“棉花孔隙多隔熱效果好,鋪上棉被,就像給場館蓋了一層保溫罩,阻止外界冷氣進入玻璃頂棚,就不產生冷凝水了。”甄紀武興奮地說。經專業團隊嚴謹檢測,浸足水后的棉被鋪滿在場館屋頂,在掛滿開幕式所需道具的情況下,屋面每平方米還能額外承重235公斤。
這方法,可行!
說干就干,改造團隊用腳手架的碗扣,將1700張10米長的棉被穩穩固定在頂棚鋼肋上,剩下的區域則局部鋪設防水隔汽膜,修復漏水點。“這么一來,工程量和成本大幅減少,場館改頭換面的堵點也解決了。”甄紀武說。
2月7日,中國體育代表團在開幕式上入場。新華社記者 黃偉 攝
有“土方法”,更有高科技。
光纖傳感技術實時監控能耗波動、低輻射膜材料構建起節能屏障、三種吸音構造破解了聲學難題……如今,漫步在改造后的哈爾濱國際會展體育中心,科技為這里注入“綠色基因”,詮釋著“簡約不簡單”的深意。
“除了技術層面的綠色低碳設計,改造過程中所使用的裝飾涂料、板材等也都是經過嚴格篩選的環保材料。有些裝修的構造采用鉚釘結合,避免使用膠粘劑對環境造成影響。”劉圣澤說。
2月14日,亞冬會閉幕式即將舉行,世界目光將再次聚焦哈爾濱國際會展體育中心。這座從歲月深處走來的場館重煥青春,不僅是綠色發展、科技創新、節儉辦賽的生動實踐,更讓世界記住了哈爾濱的熾熱與擔當。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