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光明網山東頻道
2025-02-12 08:35:02
原標題:走,到火熱的生活中去……
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
原標題:走,到火熱的生活中去……
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
編者按
十五載風雨兼程,新聞戰線“新春走基層”的腳步從未停歇!這是一個“走”字的分量——走出書齋,走向田野,走進生活褶皺的最深處。
這個春節,光明日報的記者踏過北疆的雪原,穿過南方的細雨,在城市的街巷與鄉村的阡陌間,捕捉新春的信號。我們與歸鄉人一起在高鐵上體驗非遺,在醫院產房外目睹醫護工作者的忙碌身影,在草莓大棚聆聽農人暢談豐收的喜悅,也在邊防哨所記錄戰士們的忠誠與擔當……這些帶著溫度的故事,都是時代最鮮活的切片、億萬普通人命運交響的注腳!
“走”不是簡單的路過,而是俯身傾聽的赤誠;“記”不是冰冷的復刻,而是心手相連的共情!現在,邀您一同翻開我們的采訪筆記,回到那些平凡卻閃亮的現場,感受我們這一路的所思所悟——
助振興 “雁”歸來
光明日報記者 王美瑩
臘月二十七清晨,得知農場負責人張全勝已整裝待發,準備驅車趕往上海的草莓種植基地,記者火速趕到山東省蘭陵縣尚巖鎮后院村的莓之緣家庭農場——還好,趕上了!
暖意融融的草莓大棚里,張全勝正在田壟旁向來訪的客人介紹草莓品種。陪完一撥客人后,張全勝與記者面對面坐下聊了起來。2005年,南下上海打拼的張全勝開始種草莓、賣草莓,他說,剛開始條件并不好,辛辛苦苦種出的草莓,只能用扁擔挑著沿街叫賣,后來才慢慢有了固定銷路……
2018年,張全勝返鄉創業。憑借在上海十余年積累的草莓種植經驗,加上蘭陵縣農業農村局的技術支持,一座名為“莓之緣”的現代化家庭農場建成,讓他得以在山東老家實現自己的創業夢。如今,農場已發展成以種苗培育、觀光采摘、電商銷售為一體的草莓種植基地,擁有高標準現代化大棚16座、高架育苗大棚8座。種出的草莓供不應求,培育的種苗遠銷廣東、貴州、寧夏等地。
講解種植技術,分享管理經驗,開辟銷售渠道……作為一只“歸雁”,張全勝并沒有忘記家鄉的鄉親們,帶給他們的不僅有資金和技術,還有銷路、經驗和智慧。據悉,除了每年為村集體增收8萬元外,莓之緣家庭農場還吸納本村及周邊村民40多人就業,帶動20多戶家庭種植草莓,讓后院村成為當地熱門“打卡地”。
走出大棚,記者發現,在莓之緣家庭農場周圍,還有莓之戀、莓之夢等好幾個家庭農場。“這些大棚以前都是種蔬菜的,現在改種草莓,因為賣得好嘛!節假日期間,來采摘草莓的游客特別多,農場旁邊的柏油馬路都停不下車。”張全勝告訴記者。
記者注意到,張全勝的微信簽名是“種草莓我是認真的”——看來,讓家鄉的廣袤原野草莓飄香,讓鄉親們實現共同富裕,是他心中最大的愿望。
鄉村全面振興,關鍵在人。隨著鄉村振興持續推進,返鄉創業的新農人隊伍不斷壯大,為鄉村產業發展注入新動能,成為推動鄉村振興的重要力量。關鍵是,“歸雁”返鄉,如何激活鄉村產業發展的一池春水?張全勝的故事給出了一種答案。在尚巖鎮鎮長石璽看來,草莓產業已成為助力當地鄉村振興的一枚“新標簽”:“我們將繼續發展草莓產業,鼓勵‘歸雁’投身共富事業,助力鄉村振興。”
光明日報記者王美瑩(右一)在草莓大棚里采訪張全勝。王元柱攝/光明圖片
紅火年 增收忙
光明日報記者 任爽
吉林的年總是隨著潔白的雪如約而至。我是土生土長的吉林人,還記得小時候,外面人跡寥寥,只有屋里才是熱鬧的。大人們忙著準備團圓飯,小孩們只管嬉笑打鬧,在東家吃完又在西家聚,春節就這樣過去了。
記不清楚從什么時候開始,年的味道慢慢不一樣了。春節前夕,我們在吉林省吉林市北大湖鎮南溝村一家民宿采訪,老板寶姐也發出同樣的感嘆:“原來,我們這個小村四季都靜悄悄的,過年時更安靜。兒女出息的在城里買了樓房,早早地就把父母接去過年。”
話說了一半,前臺的電話響起,寶姐連聽帶記地又忙活了一陣子,對我們說:“這是我的回頭客,過年要從上海來滑雪,除夕還住在我這兒,要訂一桌東北年夜飯。”
寶姐一邊說,一邊指了指前臺不遠處的照片墻:“你們看!就是這一家人。”我看到,墻上貼著的是一張又一張各地雪友在這里過年的團圓照。
離南溝村不遠就是北大湖滑雪度假區。新雪季,這里不僅吸引了來自五湖四海的雪友,還連續舉辦多項國際頂級賽事,就連春節假期也不例外。
“滑雪場‘火’起來,連帶著我們這個小山村也熱鬧了起來。”寶姐說,“現在,南溝村有100來家民宿,能同時接待3000名游客。每到春節,別說‘貓冬’,從外地回來過年的孩子們都得跟著忙活起來。”
夕陽西下,我們乘車回城。回望南溝村,高高掛起的紅燈籠映襯得一家又一家民宿格外喜慶,燈光里升起的裊裊炊煙也透著幸福溫暖。
光明日報記者任爽(右)在長春市文廟博物館采訪。奚旸攝/光明圖片
賞非遺 品年味
光明日報記者 張文攀
年味是什么?是脫貧鄉親烹羊宰牛的熱鬧;是商超集市琳瑯滿目的年貨;是紅燈籠與鞭炮聲的生動寫意——舊歲新春更替中,我踏上尋找年味之旅,這一次我將目光聚焦文化場館,在一刀一剪、一舞一曲中感受時光的溫度、領略崢嶸的氣象。
寧夏回族自治區銀川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中心,65歲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剪紙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伏兆娥,帶著幾個年輕學徒剪蛇年生肖。一把剪刀、一張紅紙,不一會兒,一幅寓意“輩輩富”的“蛇盤兔”剪紙作品遞到了我手里。“用剪紙表達美好愿望,我堅持了幾十年。如今,剪紙還玩出新花樣嘍!我的剪紙紋樣被制作成AI紅包封面和手機殼圖案來傳遞祝福,年輕人喜歡著呢!”伏兆娥很是欣慰,老一輩傳下來的手藝,有了更旺盛的生命力。
在寧夏圖書館的展覽室,書法家們樂此不疲地用墨香為新年添彩。排隊“求”對聯的人群里,半數是孩童。“爺爺好,可以幫我寫一副這樣的對聯嗎?”有孩子提前讓家長幫忙搜索想要的對聯內容,請書法家現場“私人定制”。這些稚嫩的孩子在拿到心儀的對聯后,開心地奔向父母。那一刻我有些動容,原來傳統文化的魅力就藏在新舊交融之中,不斷尋找著新的敘事語法。
與此同時,在另一個開闊的場域,非遺在動態變幻中,訴說著人們對生活的熱望。
中衛市中寧縣人民廣場上,上千名舞者擺起“龍門陣”“乾坤陣”,手持錢鞭如黃羊般靈動跳躍。這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黃羊錢鞭,逢年過節,當地人“舞錢鞭”來慶祝豐收、祈求平安。在這場歡騰鼓舞的展演中,鄉親們積攢了一年的喜悅盡情釋放,正如黃羊錢鞭自治區級代表性傳承人劉秉國說的那樣:“耍一耍錢鞭,精氣神都跟著調動起來咧!”
當熱烈的展演逐漸散去,只聽一聲吆喝:“長面來嘍!”穿過熱鬧的人群,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中寧蒿子面制作技藝的展示現場,細如絲線的蒿子面滑入翻滾的開水,幾分鐘后撈出,澆上臊子湯,加點辣子油,幾百人“哧溜”“哧溜”吸起來,用美食聯絡情感、表達滿足。
從市井街巷的熙攘人群到淡然恬靜的非遺工坊,一路尋來,那些鮮活熱烈的非遺,在時光里扎根,向著未來生長。翻看相機里一張張喜慶新年的笑臉,想起一位老手藝人的話:“非遺,它可不是博物館里的標本,而是活著的日子吶!”是啊!非遺讓我們在快節奏的生活中,仍能觸摸到時光的肌理。
光明日報記者張文攀(右)體驗剪紙技藝。喬娜攝/光明圖片
“打春牛” 促奮進
光明日報記者 周洪雙
2月3日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立春。當天,四川省成都市雙流區“打春牛”活動如期舉辦。今年活動正值春節假期,節日氣氛濃厚,記者提前一個多小時抵達現場,廣場上已是人山人海。
雙流區黃水鎮居民李冬玉告訴記者,“打春牛”不僅僅是一種儀式,更是春耕生產不可或缺的啟動環節。“打春牛”的鞭子要高高舉起、輕輕落下,把休整一冬蓄滿能量的耕牛打醒,告訴它春天來了,該勞作了,但又不能把它打疼打傷。
而今立春“打春牛”,耕牛早已由模型代替,一整套儀式流程卻依然一絲不茍。在執事禮官宣迎春文、鞭春文,恭迎春神等系列禮數儀式后,“打春牛”活動正式開始。群眾參與熱情高漲,紛紛上前,手執春鞭在“春牛”的頭、身、尾3處各打一鞭,“三打春牛”祈愿一年事事順利。隨后執事禮官將綁在牛角上的土塊打成小塊,群眾紛紛參與互動,贏得這些“吉祥土”后帶回家去,祈愿五谷豐登。
近年來連續擔任活動司儀的賈真,是雙流區知名的文藝工作者。每一次主持“打春牛”活動,他都十分嚴肅,嚴格按照古制進行。大家認為,這并不是簡單的娛樂活動,而是祈愿用勤勞智慧創造新生活。
一場傳統的立春“打春牛”活動,增強了群眾的獲得感、自豪感,推動了人們從傳統文化中汲取奮進的力量。
光明日報記者周洪雙(左一)在成都一家二手車市場采訪。戚原攝/光明圖片
樂生活 樹新風
光明日報記者 劉華東 宋喜群
趕在除夕前一天,記者完成了山東省濱州市博興縣文明新風采訪任務,返程時已是暮色四合,華燈初上。路上盡是回鄉過年的人,他們行色匆匆卻目光熱切。
時代的發展讓人目不暇接,但傳統與現代交織,在年輕人身上留下了明顯的印記,他們開著智能汽車、用著智能手機、能熟練與AI對話,返鄉后也會換上母親縫制的棉花襖,沿襲著千百年傳承的過年習俗。
博興縣位于山東中部,傳統禮儀習俗隆重而煩瑣。隨著人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高價彩禮、大操大辦、鋪張浪費等問題時有出現。為持續推進農村移風易俗,濱州市紀委監委以群眾身邊不正之風和腐敗問題集中整治為契機,著力規范黨員干部操辦婚喪喜慶事宜,堅決遏制大操大辦和借機斂財,同步推進農村移風易俗突出問題綜合整治。走訪中,記者欣喜地看到,村里的移風易俗食堂中,各種器具設備一應俱全,主事人家按需采購食材即可;村支書主婚、金婚夫婦送祝福,婚禮的儀式感滿滿;志愿服務隊幫著忙活,拉近了鄰里鄉情……
博興縣錦秋街道灣頭村中央有一棵古槐。歷經歲月更迭,這棵樹具體年代已不可考,但記者相信,這棵見證人民群眾生活天翻地覆變化的老樹,一定會繼續看著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在這片土地上不斷煥發出新氣象,看著人們在奔向美好生活的道路上奮力前行。
《光明日報》(2025年02月12日 04版)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