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新華社客戶端
2025-01-29 15:00:01
原標題:新春走基層·記者體驗360行|“天上”的“太空出差” 地上的航天人堅守
來源:新華社
原標題:新春走基層·記者體驗360行|“天上”的“太空出差” 地上的航天人堅守
來源:新華社
辭舊迎新之際,遠在400公里高空的神舟十九號航天員乘組給祖國人民拜年的視頻,傳遍世界。天舟“送貨上門”、神舟“載人飛天”、嫦娥“攬月而回”……過去的一年,一次次巡天探宇,為浩瀚太空添上一抹“中國紅”。
“天上”的“太空出差”穿梭不停,“地上”的航天工作者堅守奮斗。
春節前夕,記者走進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八院。在載人飛船推進艙總裝現場,迎面而來的“科幻感”讓人不覺間發出驚嘆,每一位工作人員都身著白色防靜電服,堅守在各自的崗位上。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八院專家在工作中。(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八院供圖)
推進艙是神舟載人飛船的三個艙段之一,艙上安裝了6大分系統的設備,為整船提供推進動力、光伏電能、測控通信、姿軌控制、溫度控制和航天員生命支持功能,極為重要。正是這些默默付出的航天工作者,保障了一批批航天員們能安全搭乘神舟載人飛船來到屬于中國人自己的“太空之家”。
記者見到“90后”葛佳駿和“95后”凌曉峰師徒時,他們正圍著飛船轉個不停,進行緊張的推演工作。來到飛船推進艙的“大肚子”里,一束束管路和電纜“縱橫交錯”,復雜得讓人一眼看不出“頭緒”。
葛佳駿介紹,為了在裝配時讓管路和電纜“完美配合”,他們要先參考三維數字化模型,仔細辨別判斷每一種導管的規格,再把它們有序安置在準確位置。
隨著一艘艘天舟貨運飛船、神舟載人飛船相繼奔赴“天宮”,飛船的生產、總裝也從“多年造一船”到“一年造多船”轉變,推演工作比原來更富挑戰。
“推演工作相當于無實物演練,只有在推演中驗證每個關鍵操作步驟,才能識別潛在風險,確保正式使用萬無一失。”葛佳駿對記者說。
隨后,師徒倆來回穿梭在艙體內,將一根根導管“服服帖帖”地安裝到各自的位置上,就如同把三維模型從電腦里“搬”到了現實中。
凌曉峰正在工作。(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八院供圖)
走過風淋間,映入眼簾的是一臺臺如同在“列隊迎接”的飛船對接機構,整齊“站立”在廠房過道兩側。“對接”是每次任務必須經歷的過程,可謂“牽一發而動全身”,只有完美對接,才能為飛船后續試驗任務提供有力保障。
“我們已經從單個產品總裝向組批生產轉變,各個產品都形成了滾動生產。”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八院“90后”技師趙杰說。
記者環顧四周,這里不僅有正在裝備部件的對接機構,還有準備開展各項測試的對接機構,它們就像一部飛船“成長史”,講述著不同時間、同一產品的故事。
向記者作完介紹,趙杰開始對著單個對接機構進行小腔漏率檢測,一根根管路、一個個傳感器被逐一相連,形成了一個密閉的壓力檢測通道。壓力表的數值緩緩上升,而后逐漸趨于平衡。
經過近50分鐘的測試,數據滿足了設計要求。趙杰說:“我們現在實現了導管產品數字化生產,有效地保障了產品質量的可靠性和生產效率。”
趙杰正在工作。(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八院供圖)
“剛才你看到的裝配各項零件、檢測對接機構,都是飛船研制過程中的重要步驟。就像拼拼圖,我們要認真把每一塊拼圖都放在相應的位置。”趙杰告訴記者,一艘飛船能順利在太空執行任務,需要正確完成千百個這樣的具體環節。
展望2025年,我國將發射神舟二十號、神舟二十一號兩艘載人飛船和天舟九號貨運飛船。千年的飛天夢想,正在一步一個腳印地實現。
航天強國,逐夢星河。趙杰自豪地告訴記者:“航天任務成功的背后,都是‘萬人一桿槍’的努力。只有我們每一位航天工作者認真對待每一個細節,才能讓更多的‘中國紅’閃耀在太空。”(記者宋晨)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