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網·閃電新聞1月24日訊 由文化和旅游部恭王府博物館與景德鎮御窯博物院聯合主辦的“御瓷凝瑞——景德鎮御窯遺址出土吉祥動物紋瓷特展”近日在恭王府博物館樂道堂展廳開幕。
展覽圍繞恭王府極具代表性的“?!蔽幕瘍群邉?,展出景德鎮御窯廠遺址出土明代瓷器中以吉祥動物紋為裝飾題材的器物120件。展品中不僅包括宣德青花蟋蟀罐、成化天字罐等明代御窯珍品,還有多件無傳世品的修復件,如造型奇特的“成化青花鳳穿花紋鶴頸瓶”、目前發現的永樂朝御窯瓷器中器身最高的“甜白釉盤口獸耳長頸瓶”,以及景德鎮御窯博物館官方IP形象的原型“成化素三彩鴨形香薰”等。
景德鎮御窯是明清兩代官方設立的御用瓷器專門生產機構,自明代洪武二年(1369年)起至清代宣統朝止,五百多年間,聚集技藝最精湛的工匠,燒造出難以計數的瓷中佳品。由于窯燒的復雜性,變形、開裂、偏色、窯粘等情況在燒瓷過程中時有發生。為保證出品質量,御窯廠實行嚴格的揀選制度,符合要求的完整器被運至京城,有瑕疵的則被就地砸碎、掩埋。自上世紀八十年代至今,對御窯廠遺址的考古發掘已收集到瓷器殘片數以噸計,并修復出一千多件明代御窯瓷器。這些碎瓷片和修復件,為我們提供了很多現存器物所不具備的信息,拓展了對陶瓷品類的認知。明清景德鎮御窯出產的瓷器,亦多以吉祥紋樣為裝飾,或繁華或素樸,是當時生活美學思想的重要體現。
展廳內還設置了觸摸御瓷的體驗環節,為觀眾提供親手感受明代御窯瓷器的難得機會。觸摸的瓷片來自明代正統年間未燒制成的青花龍紋大缸,距今已有約580年的歷史。
整個展覽以各類吉祥動物紋為線索布陳展品,除了最多見的龍紋、鳳紋之外,還有很多生動有趣、寓意美好的祥禽瑞獸、神話動物形象,或威猛或靈動或呆萌可愛,無不蘊含著人們對和平幸福生活的向往,是中國傳統吉祥文化的縮影。
展覽將持續至2025年3月30日(每周一閉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