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人民日報客戶端
2024-12-28 16:27:12
原標題:濰坊市以高質量黨建引領“三個模式”拓展創新
來源:人民日報客戶端山東頻道
原標題:濰坊市以高質量黨建引領“三個模式”拓展創新
來源:人民日報客戶端山東頻道
興農,強農,進入新時代,濰坊市不斷賦子“三個模式”新內涵,在格局上由產業單一融合向城鄉全方位融合、鄉村全面振興拓展,在路徑上由農業產業化向農業現代化轉變,在目標上由強村富民向共同富裕提升,激蕩鄉村振興“澎湃春潮”。
振興鄉村,關鍵在黨。濰坊市各級組織部門積極投身拓展創新“三個模式”的生動實踐,立足組織職能、強化組織擔當,以更大力度優化組織體系、吸引集聚人才、增強服務功能,以高質量黨建引領“三個模式”拓展創新。
聯則強融則興
打開鄉村振興“畫”卷,感受濰坊“三農”脈動,黨建引領有力,融合發展讓現代農業長出了好“豐”景。
聯則強,融則興。濰坊放大“三個模式”格局,把組織聯建作為重要突破口,以此帶動城鄉產業、人才、資源、機制等要素全方位融合發展,推動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全面振興。
跨村聯建推動區域融合發展。跳出一村一域的局限,濰坊市摸排確定2536個聯建村,成立794個聯合黨組織,統抓各聯建村事務,打造新型農村生產生活共同體。在此基礎上,打造了143個黨建引領鄉村振興示范片區,形成跨區域聯建、跨領域發展的鄉村振興格局。
行業統建推動產業深度融合發展。濰坊市以主管部門、行業協會、鏈主企業等為依托,把黨組織建在產業鏈、把黨員聚在產業鏈、把服務融在產業鏈,以“黨建鏈”串聯上下游、貫通產學研,為產業深度融合發展注入新動能。目前,全市已成立16個產業鏈黨委、31個產業黨建聯盟,引領推動全市蔬菜、畜禽、花卉、農機4個全產業鏈規模過千億元,生姜、果品、種業等10個產業鏈產值過百億元。
結對共建推動城鄉融合發展。順應城鄉融合發展的大趨勢,濰坊市突破城鄉壁壘和層級隸屬,組織村黨組織與城市社區、機關事業單位、“兩企三新”黨組織按需精準對接、結對共建,通過聯合組織活動、聯抓黨員教育、聯手服務群眾、聯促鄉村治理、聯心共同發展“五聯”,引導城區“人、地、錢、技、業”等優質資源向農村集聚,有效實現城鄉資源統籌配置、功能銜接互補,城鄉融合發展加速向前。
抓住農業現代化的關鍵
農業現代化,關鍵在科技,關鍵在人才。濰坊市牢固樹立人才引領發展的理念,大力推動農業人才引育創新,吸引集聚各方面人才積極投身農業現代化建設,向“新”而行,向“實”發力,以新質生產力賦能農業現代化發展。
以高精尖人才引領農業現代化。濰坊市積極融入山東省“2+N”人才集聚雁陣格局,實施“智聯百校”行動,常態化走進中國農業大學、中國農業科學院等大院大所,并在美國、日本、荷蘭等農業發達國家設立海外引才聯絡站,依托中日韓產業博覽會、中國(壽光)國際蔬菜科技博覽會等開展展會引才,先后引進農業高精尖人才2300余名,吸引36位農業領域院士來濰設立工作站。
以高能級平臺支撐農業現代化。7月8日,北京大學現代農業研究院、濰坊現代農業山東省實驗室在國際頂級期刊《自然-遺傳學》發表了最新研究成果,在全球首次成功構建西瓜屬超級泛基因組圖譜。
做強平臺載體,濰坊市依托北京大學科研力量,高水平建設北京大學現代農業研究院。突出標準化、品牌化,在壽光建成全國蔬菜質量標準中心、在諸城建成全國畜禽屠宰質量標準創新中心,牽頭制訂我國第一項畜牧業國際標準,7項全產業鏈蔬菜標準填補國內空白,全市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70.6%,高于全國7.6個百分點。
以高素質鄉土人才推動農業現代化。實施鄉土人才“上山下鄉”工程,大力發展面向鄉村振興的職業教育,著力培養更多愛農業、懂技術、善經營的新型職業農民。目前,全市擁有“土專家”“田秀才”“鄉創客”等各類農村實用人才33萬人。
跑出“共富”加速度
農業農村工作,說一千、道一萬,農民增收是關鍵。濰坊市把推進共同富裕作為拓展創新“三個模式”的新目標,立足共富所向、群眾所需,著力增強基層黨組織服務功能,引領保障共同富裕落實落地。
選育“頭雁”帶領共富。近年來,在濰坊,涌現出昌樂縣庵上湖村趙繼斌、坊子區洼里村劉向東、安丘市謀家河村李學海等“領頭雁”,他們像濰坊大地上的星火,點燃了廣袤田野上的創新元素,升騰起奮進的力量。
濰坊市實施“頭雁領航工程”,著力打造堪當鄉村振興、共同富裕重任的鎮、村帶頭人隊伍。出臺《關于進一步加強鎮街黨政正職隊伍建設的若干措施》,大力選拔政治過硬、熱愛“三農”、熟悉基層、善抓黨建的優秀干部到鎮街特別是山區鎮、庫區鎮、偏遠鎮擔任黨委書記。深化村黨組織書記隊伍專業化管理,加大教育培訓力度,目前,全市涌現出一批新時代王樂義式的“領頭雁”,在圓夢鄉村共富的沃野上各領風騷。
“四社共建”興業共富。從“土里刨食”的傳統農業到“土里掘金”的鄉村振興典范,青州市何官鎮南小王村共富密碼是“四社共建”。
探索“黨建統領、四社共建”助推共同富裕新模式,濰坊市充分發揮農村社區(村)的組織優勢、供銷社的資源優勢、黨支部領辦合作社的經營優勢和農村信用社(銀行)的金融優勢,通過村社共建、大田托管、信用互助等10種形式,大力發展壯大新型農村集體經濟,帶動村集體和村民“雙增收”。目前,全市已建設“黨建統領、四社共建”示范點159個、示范社區(村)570個,服務農民14.1萬戶,帶動村集體增收1.7億元、農民增收7.4億元。
模式輸出共贏共富。作為蔬菜產業大市,如何充分發揮設施農業這一特殊優勢,讓模式輸出遍地開花?壽光有答案。
以蔬菜產業跨區域黨建為引領,壽光市通過“黨建搭臺,蔬菜唱戲”,充分發揮壽光蔬菜全產業鏈優勢,全面推動模式、標準、技術輸出,實現了項目共建、人才共育、群眾共富。目前,壽光已與雄安新區、重慶開州、新疆喀什等30多個地區開展聯建,全國新建蔬菜大棚一半以上有“壽光元素”。
跨越山川大海,共享“致富密碼”,“壽光模式”花開全國只是濰坊模式輸出的一個縮影。眼下,濰坊市正以開放的胸襟、共贏的思維輸出“三個模式”,帶動更多地區、更多農民共同富裕。
選育“頭雁”、“四社共建”、精準幫扶、模式輸出,濰坊市因地制宜、精準開方,打破制約村莊發展的“銅墻鐵壁”,將新希望播種在廣袤田間,讓新動能孕育在美麗村落,共富經濟的版圖越拓越寬,看得見、摸得著、感受得到的共富成果越來越多。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