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
2021-08-31 14:50:08
教育是最大的民生工程,社會觸及面廣泛,涉及千家萬戶;教育也是一個生態系統,營造良好教育社會生態,有利于少年兒童全面健康成長。“雙減”新政回應了社會對教育改革的關切。要回答義務教育階段該如何提高教育質量,又不增加學生課內學習的負擔這一問題,筆者認為,在回歸教育的公益屬性、良心事業的本位條件下,還需要呼吁更多主體群體發力,使不同社會教育主體扮演好落實“雙減”的目標角色。
以更豐富的內容和更優質的資源促進青少年全面健康成長
青少年心智開發、身體素質、生活技能等全面健康成長,義務教育階段的校園生活非常關鍵。學校要盡可能提供高質量教學成果促進青少年發展,政府要盡可能以均衡化教育條件、高水平師資力量,提供社會期待的教育水準。實際上,不同地區也都做了很多探索實踐,比如為均衡教育資源而實行優質學校集團化辦學,“大片區招生”,縣(區)域范圍內教師輪崗制度等政策舉措,這些都為教育資源均衡化配置,積極破解教育頑疾如“擇校”升學、“學區房”價格高企等問題的治理破題提供了發展方向。但當學校不能供給足夠優質的資源,自然就會催生巨大的社會需求,這些年,數量瘋長到已經幾乎與義務教育階段中小學數量匹敵的各類社會性學科教育機構應運而生。資本介入義務教育階段的學科教育,逐利資本甚至不惜通過價格欺詐、虛假宣傳等孵化、催熟、上市套現,資本邏輯扭曲了教育秩序,違背了教育規律,制造了教育焦慮。于是,出現了“校內減負,校外增負”的怪圈,校內與校外扭曲的互動引發了應試教育的畸形弊端。
因此,教育“雙減”表現形式是“減輕負擔”。學校學習作業負擔和課外培訓負擔,圍繞不同年齡段作業數量、完成時間、作業設計等都條分縷析地作了具體規定;要求恢復強化學校教育主陣地作用,解決好課堂教學與課后服務的銜接,并對學科類培訓機構的收費標準、培訓時間、預交款監管等給出了具體的政策舉措。這些規定與措施,通過具體化政策調適了教育教學任務,深化了教育制度改革,回歸了我們辦教育的目標和根本出發點。
“雙減”必須靠系統思維辨證施治,既要擺正政府在保障法定義務教育基礎的政府責任,明確教育事業的公益本位,也要為社會教育參與者劃定邊界和社會責任,使之各負其責,各安其位。要處理好校內與校外的關系,發揮學校教育主陣地作用,提高課堂教學這個提升教育質量的關鍵環節,助力孩子健康成長和創造能力開發。但也要注重校外教育的補充價值,尤其是對青少年非學科教育方面,許多校外學習也是學生視野拓展、才藝養成、強身健體的重要途徑。
從根本上講,減負不是減少數量降低質量,更不是降低標準只圖輕松。教育要在回歸公益本位的過程中更有質量,更好地滿足學生成長的多樣化需求,讓孩子獲得更多全面健康成長的機會和選擇。
塑造學校教育和校外公益性機構的合力集成效應
“雙減”是一項系統工程,涉及眾多利益群體。此輪“雙減”新政重點關注了學校與校外培訓機構兩個重要主體,但要形成健康教育生態,確保治理效果最大化,還必須統籌好上述兩個主體之外的公益類文化機構、社會組織、家庭力量等重要責任主體,密切家校聯系、營造良好社會育人氛圍,真正形成相互理解、支持的三位一體育人格局。
要持續深化文教一體發展,注重發揮各類公益性文化機構的社會教育職能,推動公共圖書館、文化館、博物館、美術館、科技館、少年兒童活動中心等公共文化機構的教育價值,推動此類機構成為兒童青少年成長的樂園,開啟心智創造的家園,設在社會大學校的有益課堂,成為全民文化藝術審美教育的開放空間。一段時間以來,學校教育中也推行過“戲曲(京劇)進課堂”“非遺進課堂”等各種活動。在落實“雙減”過程中,特別需要教育部門主動與富集大量教育資源的公益性文化機構聯系,共同開展研發、策劃適合在校學生參加的展覽、藝術培訓、閱讀教育、演藝演出等活動,這是一個雙向互動和一舉多得的舉措。鼓勵各級各類學校主動聯絡在地公共文化機構,探索文教一體的新發展途徑。進入“十四五”時期后,國家正努力推動公共文化服務高質量發展,公益性文化單位要主動尋求文教融合發展,更有針對性地探索規劃適合在校學生參加的文化活動。
要注重發揮各類公益性社會組織的動能,緊密結合學校、社區共同開展活動,既延伸課后服務,也活躍社區生活。努力推動公益類社會組織成為兒童少年全面健康成長的見證者、參與者和推動者,為青少年全面成長助力。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