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成人精品综合在线观看,欧美成a人片在线观看久,亚洲αv在线精品糸列,国产美女露脸口爆吞精

全部

深刻理解和準確把握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體系的邏輯結構與實現路徑

來源:光明網

作者:

2021-03-27 13:56:03

作者:葉本乾(四川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電子科技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院長);吳滿意(四川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電子科技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教授)

黨和國家高度重視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體系建設。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并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關系高校培養什么樣的人、如何培養人以及為誰培養人這個根本問題。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這些重要論述充分肯定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作用和地位,同時賦予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更重要的職責和更神圣的使命,為新時代加快構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體系指明了努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為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教育的重要論述,2020 年4月,教育部等八部門聯合出臺了《關于加快構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體系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意見》要求加快構建理論武裝體系、學科教學體系、日常教育體系、管理服務體系、安全穩定體系、隊伍建設體系和評估督導體系等七大體系并提出各自體系的實現路徑。這為加快構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體系提供了行動指南和基本遵循,明確了構建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體系的路線圖、時間表和責任人。

  理論武裝體系是靈魂和統領。理論武裝體系居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體系的靈魂和核心地位,貫穿和滲透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體系的各個方面、各個環節和各個領域。“我國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國家,這就決定了我們的教育必須把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作為根本任務,培養一代又一代擁護中國共產黨領導和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立志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奮斗終身的有用人才。”加快構建理論武裝體系,主要是加強政治引領,厚植愛國情懷,強化價值引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體系的重要任務就是要在堅定理想信念上下功夫,教育引導學生樹立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增強學生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立志肩負起民族復興的時代重任。運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全面推動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進教材、進課堂、進師生頭腦,厚植愛國主義情懷,把愛國情、強國志、報國行自覺融入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奮斗之中。

  學科教學體系是抓手和保證。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是科學性和實踐性的高度統一。思想政治教育學科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科學性的重要集成和保證;思想政治教育教學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實踐性的主陣地、主渠道。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須要有抓手和依托,必須要借助學科教學體系來實現和保證。加快構建學科教學體系,首要的任務就是要辦好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要按照“八個相統一”要求,扎實推進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思路創優、師資創優、教材創優、教法創優、機制創優、環境創優,推動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不斷增強思政課的思想性、理論性和親和力、針對性。積極構筑以思政課程為核心,以中國系列課程、綜合素養課程、哲學社會科學課程為主干,以專業課程為支撐的課程思政育人體系,統籌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建設,構建全面覆蓋、類型豐富、層次遞進、相互支撐的課程體系,努力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讓專業課程都上出“思政味道”,形成從思政課程到課程思政的圈層效應。強化哲學社會科學育人作用,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學科體系和教材體系,推出更多高水平教材,創新學術話語體系,建立科學權威、公開透明的哲學社會科學成果評價體系,努力構建全方位、全領域、全要素的哲學社會科學體系。

  日常教育體系是基石和根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貴在日常教育,重在平時并養成高度自覺。加快構建日常教育體系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體系的基石。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日常教育以第二課堂教學內容為主,是課堂專業教育的拓展和延伸,是高校教育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載體。日常教育體系與高校廣大師生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如在實踐教育、校園文化、網絡空間、心理健康等方面,這些有著豐富的思想政治工作元素,需要我們大力挖掘、整理和借鑒。高校要充分利用各種時機和場合,強化教育引導、輿論宣傳、文化熏陶、實踐養成、制度保障等,在落細、落小、落實上下功夫,形成有利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生活情景和社會氛圍,把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融入高校師生的日常學習生活中,讓師生在實踐中感知它、領悟它、踐行它,達到“師生日用而不知”的程度。

  管理服務體系是關鍵和樞紐。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不僅僅是黨務干部、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輔導員的工作,而且是與人才培養密切相關的管理服務者的工作責任。管理服務的理念、過程、結構蘊含著大量思想政治工作元素,要大力挖掘、有效激活、充分發揮管理服務的思想政治工作功能和作用。管理服務部門掌握著高校的大量資源,管理服務體系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體系的關鍵和樞紐。加快構建管理服務體系,要重點建立健全以大學章程為核心的管理服務制度體系,完善修訂各類規章制度,更加鮮明地體現黨對學校工作的全面領導,體現立德樹人的根本導向。要發揮好黨建和思想政治工作領導小組等各類議事協調機構的作用,凝聚工作合力,同時加強思想政治工作部門同其他業務部門的雙向互動溝通協調,構建“大思政”的工作格局。注重構建管理服務育人的制度體系,深入梳理高校各管理服務部門、環節、崗位的育人職責,細化管理服務育人的具體內容、實踐路徑。強化管理服務育人導向,提升管理服務效能,大力推進機關作風建設,構建管理服務綜合體系,實行審批服務“一網通辦、一次辦結”工作改革,推動線上服務“一網通辦”和部門后臺業務流程全面革新和整合再造,逐步實現師生辦事“最多跑一次”等。

  安全穩定體系是前提和基礎。安全穩定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前提和基礎,也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體系的前提和基礎。高校有了安全穩定的環境才能為廣大學生健康成長創造良好的育人環境。高校要強化紅線意識,從人民安全、國家安全的高度,深刻認識維護學校安全、學生安全的極端重要性,準確把握當前學校安全工作面臨的風險和挑戰,切實把學校安全穩定各項任務落到實處。要在構建校園安全防護體系上下功夫,完善高校及周邊治安綜合治理機制,形成多方協同合作機制,建立學校安全風險預警、事故統計分析機制,形成校園安全定期檢查、定期梳理、定期研究、定期總結的常態工作機制,推動安全監管常態化、長效化。要落實組織領導,強化協調聯動,強化督導檢查,不斷提高校園安保工作能力和水平,形成全社會共同關心、共同維護校園安全的工作局面。

  隊伍建設體系是支撐和保障。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是人類文明的傳承者,承載著傳播知識、傳播思想、傳播真理,塑造靈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時代重任。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體系首先要有高水平教師隊伍建設體系作為主體,充分發揮其在思想政治工作的主導作用。“高校教師要堅持教育者先受教育,努力成為先進思想文化的傳播者、黨執政的堅定支持者,更好擔起學生健康成長指導者和引路人的責任。”隊伍建設要按照“四有”好老師要求,把師德師風作為評價教師隊伍素質第一標準,充分發揮名家名師的示范帶頭作用。打造高素質思想政治工作和黨務工作隊伍,持續提升思想政治工作和黨務工作隊伍素質能力和專業水平。加大馬克思主義學者和青年馬克思主義者培養力度,加強馬克思主義學院和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建設,加快培養一批立場堅定、功底扎實、經驗豐富的馬克思主義學者,特別是培養一大批青年馬克思主義者。

  評估督導體系是結果導向與反饋環節。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體系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如何,必須要有科學的測評體系進行評估評價,要有督導問責機制推進工作落實落地。評估督導體系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結果導向和反饋環節,它要評估和督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體系的各個方面、各個環節和各個領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體系要建立多元多層、科學有效的高校思政工作測評指標體系,完善過程評價和結果評價相結合的實施機制,推動把高校黨建和思想政治工作作為“雙一流”建設成效評估、學科專業質量評價、人才項目評審、教學科研成果評比的重要指標,并納入政治巡視、地方和高校領導班子考核、領導干部述職評議的重要內容。要把育人職責履行情況納入考核評價范圍,引導廣大教育工作者增強育人意識、提升育人能力、落實育人責任。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納入整體發展規劃和年度工作計劃,明確路線圖、時間表、責任人,完善推進落實機制。健全督導問責機制,強化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督導考核,對履職盡責不力、不及時的,加大追責力度。

總之,要全面學習領會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體系的總體要求、目標任務和精神實質,深刻理解和準確把握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體系的邏輯結構和實現路徑,加快構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體系。運用系統思維把理論武裝體系、學科教學體系、日常教育體系、管理服務體系、安全穩定體系、隊伍建設體系和評價督導體系整合成一個有機整體和閉合循環系統,切實充分發揮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體系的整體效能和作用。

(基金項目:2019年度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大數據時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論、方法和實踐的創新研究”(項目批準號:19JDA007)的階段性成果。)

[責任編輯:楊凡、韓瑩]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

版權所有: 齊魯網 All Rights Reserved
魯ICP備09062847號-1 網上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1503009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7120170002
通訊地址:山東省濟南市經十路18567號  郵編:250062
技術支持:山東廣電信通網絡運營有限公司

  • 
    
    <object id="arwpy"><dfn id="arwpy"><ul id="arwpy"></ul></dfn></obje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