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工人日報
2020-10-25 04:53:10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告別棚戶區 過上新生活
“以前,我們一家四口住在37平方米的小房子里,墻體開裂,窗框變形,冬天特別冷。”69歲的遼寧撫順市順城區前甸鎮東華園社區居民陳玉芳是棚戶區改造的受益者之一,住上94平方米的兩居室后,生活十分愜意。
自2005年以來,撫順市15.83萬戶居民通過棚戶區改造住進樓房,人均居住面積從3.6平方米增長到18.6平方米。
改善民生,開展集中棚改
撫順市因煤而興,礦區周邊建有大批簡易礦工住宅。由于城市改造滯后,2004年,仍有城市棚戶區、國有工礦棚戶區、國有林區棚戶區及墾區危舊房等各類棚戶區619萬平方米,涉及15.84萬戶。
今年65歲的陳顯利,曾是撫順礦區老虎臺暖氣廠的退休職工。他向《工人日報》記者回憶起當年的場景:一家三口擠在23平方米的平房里,陰暗潮濕,屋內地面低于屋外0.2~0.4米,下雨時,屋內積水嚴重;街巷全是土路,晴天塵土飛揚,雨天道路泥濘……
撫順的棚戶區大部分房齡超過50年,沒有排水設施,平均每790戶共用一處公廁,93%的居民靠燃煤取暖、做飯。棚戶區居民行路難、如廁難、上水難、下水難、取暖難、洗澡難……
經統計測算,首批需改造的棚戶區面積有318萬平方米,需要投資52億元。然而,棚戶區居民月人均收入僅188元,72%的居民處于低保或低保邊緣,依靠自身力量無法改善住房條件。
鑒于此,遼寧省拿出了“九個一塊”的辦法,解決棚戶區改造資金問題,即政府補貼一塊、政策減免一塊、企業籌集一塊、個人集資一塊、市場運作一塊、銀行貸款一塊、社會捐助一塊、單位幫助一塊、工程節省一塊。
優化環境,配建基礎設施
莫地溝地區是棚改上樓的居民聚居地,安置回遷居民總戶數達6400戶。
“‘拆一還一’的政策,讓我只花1.32萬元就住進了新房。”陳顯利給記者算了一筆賬:從23平方米安置到45平方米的一居室,增加22平方米,增加的面積部分按每平方米600元收款,產權歸個人。這樣綜合算下來,每平方米的面積只交了293元。
2017年春節,陳顯利一家離開了莫地溝地區,搬進了撫順東洲區老虎臺街道安廈社區55平方米、南北通透的兩居室。“為了和兒子住在一起,我們從一居室換成了兩居室。多10平方米,只花了1.5萬元,政府給的價格優惠。做飯能用煤氣,上廁不用往外跑。冬天有暖氣,還能在家洗澡……”談起棚改,陳顯利有說不完的話。
住得起,還要住得好。撫順市為24個早期棚改小區改造了供水、供熱、燃氣、電力、路面、排水管線等基礎設施,還鋪上嶄新美觀的方磚,車輛實現了按位停放,建起了綠地和健身廣場。
撫順市順城區前甸鎮東華園社區東華園園區高樓林立、錯落有致,鮑家河貫穿在園區中央,河堤路景色宜人。該社區書記王淑華介紹,社區服務中心設有棋牌室、健身活動中心、社區文體中心、志愿者服務站等。唱歌、跳舞、健身、讀詩歌、寫書法、說快板……在東華園社區,這些活動每天都有,花樣常新。居民們隨時可以享受貼心、周到的服務。
安居樂業,拓寬就業渠道
陳鵬是陳顯利的獨子,從當地技校畢業后多年沒找到合適的工作。棚改不僅幫他實現了安居夢,還幫他找到了工作。
棚改伊始,撫順市堅持回遷一戶、建卡建冊一戶,摸清所有人員特別是下崗失業人員的基本情況。針對許多棚改回遷居民文化水平低、就業能力低等情況,開展“訂單式”“援助式”“組合式”“輸出式”等多種方式的普惠制培訓。同時,制定棚改新區創業就業扶持政策,通過扶持無圍墻企業、社區服務業、家庭手工業,提供公益性就業崗位等辦法,拓寬就業渠道。
“棚改不但改變了我的生活,還改變了我的命運。”張雨竹說。2005年,張雨竹從住了20多年的簡易房搬進新樓房。每月六七十元的煤氣水電等費,對于下崗在家的張雨竹來說是個沉重的負擔。在社區的幫助下,張雨竹開辦了一所“可心”的按摩學校。10多年來,學校越辦越大,每年從這里畢業的學生有200多名。如今,張雨竹再不為生活發愁,不僅有了存款,還買了汽車,日子過得紅紅火火。
截至目前,撫順棚改新區內有就業愿望和就業能力的人員已全部實現動態就業、再就業。
劉旭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