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新華網
2017-12-12 16:09:12
新華網南京12月12日電 在經歷了31天的階段性考察工作后,長江江豚生態科學考察隊近日抵達江蘇省鎮江市,結束了江蘇江段的科考工作。截止目前,科考隊一共觀察到江豚343頭次。
12月10日下午,長江流域漁政監督管理辦公室資源環境保護處處長衣艷榮、全國水生野生動物保護分會會長李彥亮等以及來自江蘇科技大學環境與化學工程學院的十余名學生代表登上科考船探望科考隊員。
江蘇科技大學環化學院的學生代表們登上科考船探望科考隊員
棲息地減少 江蘇段鎮江下游江豚數量下降
自11月30日科考船進入江蘇省境內起,至12月7日抵達上海后再折返鎮江共航行了12天。在江蘇江段的考察中,科考隊員共目擊到江豚26次,45頭次(注:26次指觀測到江豚的次數;45頭次指這26次觀測到的江豚數量的總和),此江段的江豚主要分布在南京長江江豚自然保護區江段、江蘇鎮江長江豚類自然保護區江段、世業洲以及揚州三江營等周邊具有沙洲地理特征的水域和附近水塔,接下來科考隊還將對鎮江至南京江段進行返程考察,預計江蘇段的江豚數量會增加20頭次左右。此結果與2012年長江江豚科考結果基本相當,較2006年略低,主要由于江蘇江段鎮江下游航運繁忙,岸線開發嚴重,適宜江豚生存的棲息地減少。
除此之外,影響江豚種群數量變化的原因還有很多,如污染、非法漁業捕撈、采沙、氣候變化、水循環變化等都是造成江豚種群數量下降的直接原因,而這些因素也會導致江豚棲息地的生態環境破壞甚至消失,同時,長江魚類數量的變化,也會使得江豚餌料饋乏。
本次科考總指揮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郝玉江博士對江蘇江段考察情況做了進一步分析,他表示,長江江豚分布較密集的區域為長江自然環境特征保留較完好的地方,如湖北的監利江段以及荊江門區域。“由于這段水域與洞庭湖連通,并且沙洲、蘆葦等自然屬性、自然地貌保留完整,因此江豚密度較大?!?/p>
讓保護區成為江豚長久棲息地
為了有效保護長江鎮江段豚類資源及其棲息地,1996年,鎮江市建立了“江蘇鎮江白暨豚保護站”,是我國最早建立的5個長江豚監測保護站之一。2003鎮江市成立了“江蘇鎮江長江豚類省級自然保護區”,是全國已建成的9個豚類保護區中,唯一不通航的保護區。
2010年江蘇省海洋與漁業局與中科院水生所合作開展豚類保護區科考,制定保護區規劃,考察內容包括水質監測、水生生物調查、水體初級生產力評估、漁業資源調查、水環境噪音評估、豚類數量、分布及棲息地利用等。鎮江保護區通過實施就地保護、遷地保護、以及基因保護,推進對長江江豚的人工繁育保種、加強江豚救護基地建設、設立長江江豚專項基金等措施開展對長江江豚的保護行動。
2015年,江蘇省政府批準實施《長江江豚保護計劃》,明確提出在2016至2025年期間開展江蘇長江生態環境及江豚的調查,提升保護區能力建設及科普宣傳工作,進一步對江豚實施保護。
關閉部分碼頭 江蘇段著力修復長江生態
近年來,有關部門堅持長江大保護,采用增殖放流、推進漁民退捕等措施保護長江生態環境,把修復長江生態環境擺在長江發展的重要位置。據江蘇省海洋與漁業局副局長夏前寶介紹,江蘇省計劃關閉長江在江蘇段的一些碼頭,恢復長江的自然面貌。夏前寶說,“保護水生生物就是保護我們自己,我相信,通過若干年努力,江豚的數量一定能逐步提升,我對生態環境穩中向好充滿信心。”
全國水生野生動物保護分會會長李彥亮表示,本次科考旨在摸清江豚種群數量,了解長江各江段的江豚種群分布情況和棲息地保護情況,通過考察獲得的精確數據,分析江豚喜歡的水域,從而精準發力保護江豚。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
網友評論僅供網友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齊魯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我來說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