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人民日報
2017-11-01 11:01:11
人民安居樂業、國家長治久安,離不開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要加強社會治理制度建設,完善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的社會治理體制,提高社會治理社會化、法治化、智能化、專業化水平。這不僅為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指明了方向、提出了要求,更畫出了藍圖、構建了頂層設計。
預防和化解社會矛盾,把問題解決在萌芽狀態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隨著我國經濟社會快速發展,價值取向日趨多元、利益訴求更加多樣,各類矛盾風險交織疊加,給維護社會大局和諧穩定帶來了新的壓力。如何及時發現、有效應對矛盾風險,如何預防和化解社會矛盾,是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繞不過去的問題。
“在國家整體轉型升級的過程中,社會矛盾呈現新的特點、涌現新的類型,只有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突出人民的主體地位,才能有效預防和化解社會矛盾。而加強這方面的機制建設,是打造社會治理新格局的關鍵一環。”中國政法大學副教授翟遠見表示,要注重從源頭上預防和減少社會矛盾的發生,通過構建充分體現交換正義和分配正義的完備制度體系,在社會矛盾上做減法,在公平正義上做加法,不斷提高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和幸福感。
歷史實踐已經充分證明,以“人治”的方式化解社會矛盾,往往是揚湯止沸,只有依靠法治,用法治思維武裝頭腦,用法治方式指導行為,才是治本之策。
湖北恩施律師協會副會長李清安對此深有體會。恩施地處湖北武陵山區,是集中連片特困地區,也是脫貧攻堅戰的主戰場。然而,隨著經濟發展,社會矛盾也快速增長,山林土地、婚姻家庭、財產繼承、民間借貸等成為矛盾糾紛多發領域。加之,當地老百姓長期信訪不信法,“上訪專業戶”層出不窮。
近年來,恩施律師整體參與到基層社會治理工作中,以律師進村、進信訪大廳、進疑難案件為重心全面推進涉法涉訴信訪糾紛化解。
“有了律師的參與和幫助,老百姓的法律意識提高了,矛盾糾紛化解效率更高了,律師在預防和化解社會矛盾、維護社會和諧穩定中,充分發揮了法治保障的重要作用。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要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這也讓我看到了律師參與社會治理的光明前景。我們將和政府、社會一道,把基層治理導入法治化軌道,不斷夯實‘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的根基。”李清安說。
黨的十九大提出,當前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人民群眾的需求內涵更加豐富多元,其中就包括內容更豐富、水平更高的法律服務需求。
今年前9個月,上海市人民調解組織共受理調解各類民間糾紛25.49萬件,調解成功23.8萬件,成功率達93%。對此,上海市司法局局長陸衛東表示,將圍繞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的目標,努力提升人民調解預防和化解矛盾糾紛的能力水平,“完善遍布城鄉的公共法律服務體系建設,建立一站式糾紛化解平臺,讓人民群眾不出社區就能獲得法律服務。”
建設社會治安防控體系,提升精準打擊犯罪能力
快遞販毒、網上非法集資、電信詐騙……新技術、新業態帶給人們的除了便捷,還有防不勝防的犯罪。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必須夯實平安建設根基,織密公共安全網,保護人民群眾的合法權益不受侵害。正如黨的十九大報告所指出的那樣:“加快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建設,依法打擊和懲治黃賭毒黑拐騙等違法犯罪活動,保護人民人身權、財產權、人格權。”
前不久,湖南省公安機關傳來消息:今年前10個月,全省刑事立案在去年下降14.56%的基礎上,又下降12.33%,其中搶劫、搶奪、盜竊、詐騙“四類”侵財案件同比下降17.35%,人民群眾安全感進一步提升。“這正是我們整合防控資源,再造防控流程,構建‘打防對接、防控精準、基礎扎實、網絡嚴密’的新型社會治安防控體系的結果。”湖南省公安廳廳長許顯輝說。
去年以來,湖南省公安廳治安防控中心以實現“精準防控、提升效能”為核心,以基礎工作和科技信息化為支撐,依托大數據等新技術,整合防控資源、開展分析研判、強化綜治聯動,督導各地落實防控主體責任,引導社會力量參與治安防控,實現多元共治。“對風險的有效管控是提高社會治理能力的核心,我們將按照黨的十九大提出的要求,深入推進大排查、大管控、大演練向各警種、全領域拓展深化,加強‘風控’系統建設應用,努力構建風險管控的長效機制。”許顯輝說。
不同公共安全風險具有不同特點,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建設也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必須細化實化,促進精準防控。這其中離不開社會力量的積極參與。“北有朝陽群眾、南有武林大媽”,當東西南北的群眾都自發組織起來,預防違法犯罪活動,維護一方的安全和諧,社會治安防控體系也就成為了社會治理伸向最基層的觸角。
“社會治理的內容和對象決定了社會治理是一種基本的公共治理,其性質的公共性就要求所有共同體成員都應當參與到社會治理中來。在新時代的社會治理行動中,各級黨委和政府將不再是參與治理的唯一主體,基于大眾參與所形成的全社會的聯動治理將成為治理的主要方式。”武漢大學法學院教授江國華表示,共同治理的核心和關鍵在于對治理資源的合理分配,以及對社會主體之間治理邊界的劃分,為此,就需要明確各類主體在社會治理中的具體角色,“各級黨委是社會治理中的領導核心,政府要發揮統籌協調作用,同時還要充分利用好社會組織多樣的治理手段,以及公眾治理熱情和自我治理的優勢,推動社會進入多元主體共同參與、共建共治、協同推進的社會治理新時期。”
推動社會治理重心下移,成果要讓人民看得見摸得著
10月18日,天津市河西區誼景村社區黨委書記夏潔和社區黨員一起收看了黨的十九大開幕會。當聽到習近平總書記說“加強社區治理體系建設,推動社會治理重心向基層下移,發揮社會組織作用,實現政府治理和社會調節、居民自治良性互動”時,夏潔覺得無比興奮。
“社區治理是項光榮而艱巨的任務。人家都說這是‘最后一公里’,其實我們的工作就是最后幾十米,甚至幾米。”夏潔說。誼景村社區里老年人多,60歲以上占社區總人口的三成,其中不少都是獨居和空巢老人。為了讓這些老人安享祥和的晚年生活,夏潔推出了“1+1+1”的助老志愿服務,由一個好鄰居、一名社區志愿者共同幫扶一名困難老人,其中發揮核心作用的主要是黨員。在社區和志愿者的關懷幫助下,老人們跳廣場舞、組織老年模特隊,過年過節湊在一起包餃子,歡聲笑語不斷,這也讓夏潔第一次看到了社區治理的現實意義和光明前景。
“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這是黨的十九大提出的具體要求,目的在于讓更多的主體參與社會治理、更加多元的方式實現社會治理、更加公平地享受社會治理成果。這一理念讓不少專家學者為之點贊。
“在社會主要矛盾發生變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大背景下,對政府及多元主體處理社會治理事務的能力、質量、效果的一種更高標準更嚴要求,意味著社會治理方式必須加快‘四個轉變’,即:由政府單邊管控向多元主體合作共治轉變;由行政手段、法律手段向社會自治、市場機制、社會互助、自愿救助多途徑協力轉變;由法律規則主導向鄉規民約、城市公約、家教家訓補充互動轉變;由政府集權向社會放權、公民增權轉變。”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教授徐漢明說,推進社會治理制度建設的社會化,應當注重共建社會治理制度,讓更多的社會主體參與制度建設;實現多元合作共治,吸收和借鑒不同治理方式的經驗,實現法治、自治和德治的良性互動;實現社會治理成果的共享,將社會治理的成效轉化為人民群眾看得見、感受得到的形式,增加人民群眾對社會治理的滿意度和獲得感。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