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新華社
2017-10-03 16:37:10
新華社太原10月3日電(記者 魏飚)“八月十五月兒明呀,爺爺為我打月餅。”當流水線生產取代手工制作,“打月餅”逐漸成為人們兒時的記憶。如今,人們在吃餅賞月時,很難會想到生產月餅的模子到底長什么樣。
63歲的原提明是大山里的一位月餅模具手藝人,在傳承中堅守的他欣喜地發現,通過互聯網和電商平臺,古老的月餅模具開始走出山村,走向世界。
原提明住在山西呂梁孝義市兌鎮鎮前嶺村,木頭、刻刀與他相伴了40多年。老人說,做月餅模具要切割木料、還要敲敲打打,搬進城里肯定會影響周圍人的生活。別人都搬走了,但他一直守著自家的老窯洞。
孝義傳統手工制作月餅模具已有上千年的歷史,目前,已被列入當地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原提明還記得,每逢中秋節,村里家家戶戶都要做模具、打月餅。18歲時那年,他開始跟家人學習制作月餅模具。
原提明介紹說,做月餅模具要選木質細膩、紋理差別不大,經得起敲打而且耐潮濕的木料,杜梨木是首選。一塊木料做成月餅模具要經過畫模、鑿坑、雕刻、打花、出邊、打磨等近十道工序,花費幾天工夫才能完成。
光是做模具的刀原提明就有上百把,反口、正口、圓口,還有斜鑿、扁鑿等。“雕刻花紋時用力要恰到好處,刀跟著手轉。每一刀都要慎之又慎,稍不注意整塊料就廢了。”
原提明家里擺滿了大大小小的月餅模具。一個直徑近50厘米的模具上,“嫦娥奔月”的雕刻惟妙惟肖。一個名為“桃榴相會”的雕刻圖案中有桃、杏、石榴,這是孝義當地制作“桃榴月餅”的月餅模具,又叫“桃榴相會”,寓意全家團圓。
在原提明看來,延續下來的月餅模具制作,是對中秋傳統的記錄與傳承。透過模具,原提明還能記起小時候一家人圍坐過中秋的場景。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改變,月餅模具已經從過去不可缺少的物件,逐漸被冷落一旁,甚至無人問津。
令老人高興的是,隨著網絡電商的興起,月餅模具搭上了“互聯網+”的便車,2013年,他與大學生村官山貨店的網店老板賀正輝合作。雕工精細的月餅模具帶著濃郁的民俗風情,迅速得到很多人的青睞。老人雕刻的月餅模具不僅走出了孝義,還遠銷到新加坡、美國、意大利等國家。
“我沒有去過這些國家,可是我的月餅模具已經出國了。”短短兩年多時間,原提明就賣出了500個月餅模具,獲益5萬多元。
如今,老藝人又面臨新挑戰。原提明坦言,網絡訂單講究“私人訂制”,圖案由對方設計,每一件模具都是獨一無二的作品。這對于只有小學文化的自己是個不小的挑戰。原提明說,他會把雕刻模具的鉆研勁兒用到學習電腦和網絡等新事物上。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