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新華社
2017-09-26 14:57:09
中國學者領銜的團隊25日在英國《自然·生態學與進化》期刊上發表報告說,經過多年努力,中國的大熊貓棲息地已得到明顯恢復,但棲息地“碎片化”現象仍較突出,未來有必要從生態系統完整性的角度來綜合規劃相關保護措施。
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研究員歐陽志云領銜的團隊結合衛星遙感影像數據和地面調查,分析了過去近40年中國大熊貓棲息地的演變特征。
團隊發現,從2001年以來,隨著自然保護區建設、中國天然林保護工程、退耕還林工程等生態保護與恢復工程的實施,大熊貓棲息地得到明顯恢復,與2001年相比,大熊貓棲息地面積目前已增加,質量也在提高。
但歐陽志云通過電子郵件接受新華社采訪時說,從過去近40年的時間尺度來看,由于歷史上長時間的森林采伐,近年來公路交通等基礎設施建設的快速發展,以及地震、泥石流等自然災害影響,目前大熊貓棲息地的面積比1976年及1988年的面積要小,并且更加“碎片化”。
根據這項研究,由于人類活動的影響,2013年被隔離的大熊貓棲息地單元數是1976年的3倍,意味著大熊貓種群間的交流阻礙大幅增加,且盡管大熊貓種群及棲息地在自然保護區內比例較高,但總體而言仍面臨較大威脅——目前野外大熊貓被隔離為30多個種群,其中18個種群的個體數低于10只。
報告第一作者、該研究中心副研究員徐衛華說,由于旅游開發和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加強,再加上氣候變化等因素的可能影響,大熊貓隔離種群局部滅絕的風險很大,為確保野生大熊貓的長期生存,仍需繼續加強自然保護區網絡建設和廊道建設,增強棲息地的連通性。
歐陽志云建議說:“要從整個生態系統完整性的角度進行綜合考慮,將大熊貓種群保護與生態系統水源涵養等服務功能保護相結合,并與現行開展的生態保護紅線、國家公園體系建設充分銜接,提高大熊貓分布地區生態保護的綜合效益。”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