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廣州日報
2017-02-20 08:59:02
文/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杜娟 通訊員穗環宣
近日,廣州市政府印發實施了《廣州市城市環境保護總體規劃(2014-2030年)》(以下簡稱《規劃》),這也是廣州首個“環境總規”,是未來十幾年指導廣州城市空間布局、環境治理和生態文明建設的戰略性、綱領性文件。《規劃》還創造了多個“第一”——首次劃定了廣州的生態紅線,首次對全市的環境資源承載能力進行全面評估,首次創新環境要素進行分區分類管控。并將全市近七成面積劃入北部生態屏障區,明確流溪河全流域限制工業和城鎮開發。
2012年,廣州成為全國第一批先行開展環境總規編制的12個試點城市之一;此后歷經多輪專家論證、部門座談、實地調研;去年底,《規劃》經市人大常委會審議。2017年2月,《規劃》由市政府正式印發實施。
據悉,《規劃》有著較強的約束性,經市人大常委會審議后,由市人民政府印發實施,每五年修編一次。任何單位和個人未經法定程序無權變更,確?!兑巹潯返膰烂C性和穩定性。在操作上,將對規劃進行任務分解,細化到相應的職能部門以及區政府落實。
規劃目標:
城市水體力爭消除黑臭
在規劃目標方面,《規劃》提出了到2020年,形成有序的環境空間管控局面,環境質量總體改善。生態保護紅線得到嚴格管護,產業園區布局得到優化,城市水體力爭消除黑臭,PM2.5(細顆粒物)年均濃度達到30微克/立方米,污水垃圾處理等環境公共服務覆蓋到所有行政村。其中,到2017年,建立完善的生態保護紅線制度,確立環境空間管控體系,廣佛跨界區域16條河涌基本消除劣Ⅴ類,PM2.5(細顆粒物)年均濃度達到國家二級標準。
到2030年,全域大氣、水環境質量及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得到全面提升。生態保護紅線范圍持續增加,產業布局與環境保護基本協調,污染物排放控制在環境承載力范圍之內,城市經濟與環境良性循環。城市水體基本消除劣Ⅴ類,水生態得到恢復,PM2.5(細顆粒物)指標力爭達到世衛組織過渡期第2階段目標值,建立起國內領先、覆蓋全域城鄉的環境公共服務體系。
《規劃》實施
帶來四方面提升
第一是城市優質的生態空間得以最大程度的保留,留給市民、留給子孫后代;第二是對水資源、土地資源、能源、環境資源的利用高效清潔節約;第三是優質的環境品質,讓人民群眾能呼吸到清潔的空氣、喝到干凈的水、吃到干凈土壤種出來的糧食蔬菜,讓公眾有親水空間,能夠感受嶺南文化;第四是優質的環境公共服務,環境基礎設施完備,環境監測、應急、公眾參與體系能夠覆蓋更多的城鄉人口。
《規劃》亮點
首次全面評估全市環境資源承載能力。《規劃》提出,到2017年,廣州的生態承載力超載倍數控制在21倍以內。
生態紅線保護將納入干部離任審計。
《規劃》將廣州市域劃分為三大戰略區:北部生態屏障區、中部城市環境維護區、南部生態區。針對不同分區的自然地域差異和區域環境特征,提出了不同的總體戰略。廣州近七成面積劃入了北部生態屏障區。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